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很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数学教学的革新,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的使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主宰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合适学生的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创设民主和谐课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反复地说,学生重复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学习。这些现象都使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教学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营造民生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轻松、活跃的氛围,把过去“一言堂”“注入式”的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探索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10以内的数”时,过去的普遍做法是:教师把1—10这几个数字进行板书,然后教学生认、读、写。这样的学习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先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认识的数字告诉你的同桌,再全班汇报交流。这样通过小组及全班的交流,同学之间的相互补充说明,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接着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自由摆出日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个数,如:我有3枝铅笔,家里有4口人……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数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这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感知数的意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2.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把“创造”还给学生
过去,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采用“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法,给学生的思维带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使学生想象的空间多了一道看不见的圈。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在教学“8+9”时,教师未作任何提示,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一般的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行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而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单,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在教师创设探究的环境中,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住时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如果学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教科书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缺乏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学生在探究中兴趣盎然,积极接受对智慧的挑战经历失败与成功,全程参与探究过程,教师才可能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生成了智慧和人格。只有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才是永生难忘,终身受益的。
3.创造让学生的可持续学力得到发展的课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良好的习惯使人进步,小学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的过程也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习惯培养至关重要。新课标下学生聆听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和独立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以上展开的过程中,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这个抽象的概念,亲身感受和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次体验或自己发现前人的思维方法,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大有好处,而且也给了他们点燃智慧火花的机会,使这些今天的“准发现者”变得越来越聪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会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要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潜能,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主宰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合适学生的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创设民主和谐课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反复地说,学生重复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学习。这些现象都使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教学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营造民生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轻松、活跃的氛围,把过去“一言堂”“注入式”的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探索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10以内的数”时,过去的普遍做法是:教师把1—10这几个数字进行板书,然后教学生认、读、写。这样的学习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先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认识的数字告诉你的同桌,再全班汇报交流。这样通过小组及全班的交流,同学之间的相互补充说明,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接着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自由摆出日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个数,如:我有3枝铅笔,家里有4口人……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数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这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感知数的意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2.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把“创造”还给学生
过去,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采用“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法,给学生的思维带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使学生想象的空间多了一道看不见的圈。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在教学“8+9”时,教师未作任何提示,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一般的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行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而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单,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在教师创设探究的环境中,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住时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如果学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教科书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缺乏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学生在探究中兴趣盎然,积极接受对智慧的挑战经历失败与成功,全程参与探究过程,教师才可能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生成了智慧和人格。只有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才是永生难忘,终身受益的。
3.创造让学生的可持续学力得到发展的课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良好的习惯使人进步,小学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的过程也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习惯培养至关重要。新课标下学生聆听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和独立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以上展开的过程中,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这个抽象的概念,亲身感受和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次体验或自己发现前人的思维方法,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大有好处,而且也给了他们点燃智慧火花的机会,使这些今天的“准发现者”变得越来越聪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会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要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潜能,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