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这为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千年来的经验已经得到证实,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科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介绍几种引趣方法。(1)故事引趣。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可以讲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还具有渊博的地理知识。(2)设疑引趣。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3)诗词引趣。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唐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外还有谜语引趣、时事引趣、即兴引趣等。
二、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能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一是师生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二是教与学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巴西热带雨林”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就巴西热带雨林树木砍伐现象进行对话,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文本与人本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于教材步入和谐,依托于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注意利用传统教学方法
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但传统教学方法仍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他们佩服的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那种游刃有余的能力。教师上课讲地理知识时能迅速、漂亮地勾画出对应的地图,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者,老师描绘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更易形成长久记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比如讲中国地形时,在黑板上描绘出中国版图,边介绍边填注出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通过山脉的位置和地形区的海拔特征很自然地导入我国地势的特征,使学生理解三级阶梯的界限及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应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使其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教师要注重适当地进行“教学民主”。如: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我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重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地展开讨论。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但出乎意料,我没有指责、嘲笑这位学生,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在表扬这位学生有大胆设想的同时,向全班学生提问:“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地开展起来。
总之,在新地理课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为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牢记“三个代表”和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与时俱进。地理教师要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并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千年来的经验已经得到证实,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科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介绍几种引趣方法。(1)故事引趣。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可以讲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还具有渊博的地理知识。(2)设疑引趣。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3)诗词引趣。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唐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外还有谜语引趣、时事引趣、即兴引趣等。
二、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能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一是师生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二是教与学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巴西热带雨林”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就巴西热带雨林树木砍伐现象进行对话,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文本与人本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于教材步入和谐,依托于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注意利用传统教学方法
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但传统教学方法仍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他们佩服的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那种游刃有余的能力。教师上课讲地理知识时能迅速、漂亮地勾画出对应的地图,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者,老师描绘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更易形成长久记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比如讲中国地形时,在黑板上描绘出中国版图,边介绍边填注出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通过山脉的位置和地形区的海拔特征很自然地导入我国地势的特征,使学生理解三级阶梯的界限及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应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使其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教师要注重适当地进行“教学民主”。如: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我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重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地展开讨论。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但出乎意料,我没有指责、嘲笑这位学生,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在表扬这位学生有大胆设想的同时,向全班学生提问:“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地开展起来。
总之,在新地理课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为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牢记“三个代表”和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与时俱进。地理教师要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并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