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呼唤实验根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匠精神;创新
  说起实验教学,我不由得想起央视二套《对话》栏目近期播出的《中国制造起飞进行时》,对话嘉宾是中航工业董事长林佐鸣。节目中主持人问:“林董,你认为未来世界靠什么记住中国制造?”林董正面回答前的一番分析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近代在西方先进技术冲击之下,我们想赶超,一下子浮躁起来,不管创新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扔掉了;近几十年我国发展很快,那种专注地、潜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且为了这个极致有很高的荣誉感、自豪感没有了;中国短期内创新很难超过美国,制造的严谨很难超过德国。”面对世界地图主持人说道:“当你打开世界版图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有一种特有的工匠精神或者我们听到的工程师精神、对工业的专注精神,赢得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当你的目光瞄向德国的时候,他们的厨具、汽车肯定会带给你很深刻的印象;当你想到意大利的时候,它们与时尚相关的服装和皮具已经扎根于人心;到法国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时尚用品和奢侈品,你会认为它们就应该出产在那儿,那儿才是它们正宗的出产地;瑞士的手表、军刀;澳大利亚的保健品、荷兰的剃须刀;美国的运动装备、手机、便携电脑;还有日本的数码产品、化妆品,当然也包括‘著名’的马桶盖等。其实我很希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某电视台在播同样节目的时候,也有一张中国地图在上面,当提到中国制造的时候,他们会带着一副赞赏、肯定的表情说‘想起了这、想起了那’。”面对主持人的这段独白,林董简要而又肯定地表达了他的担忧:“这一天的到来可能还是得花点时间去做!”
  这个节目与实验教学的连接点是什么?如果把工匠精神比作大厦,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林董所讲的“得花点时间去做”,这个“做”从哪里切入?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重要的切入点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人堪忧。通过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看实验、背实验而实现考试得高分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几组镜头。
  镜头一:前不久到农村某中学参加城乡联动教研活动,活动期间我抽空查看了他们的实验室情况。陪同的教师打开实验室,映入我眼帘的是这样一番景象:所有的桌凳蒙上了一层灰尘,窗户、天花板、教室的四周多处悬挂着蜘蛛网,水龙头有的锈蚀了,有的歪着脖子靠在水池边。打开实验准备室墙上的文件夹,实验记录单的日期显示的是上年度的,实验计划也是上年度的。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呈现本学期的记录单和计划时,教师的回答是:这学期刚开始不久还没有整理好。现实的情况是怎样呢?那天是开学的第八周,已近学期中了,以初中九年级化学为例,教学已涉及十五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学生实验,由实验室这幅凋敝景象我们可以推测这所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的情况。
  镜头二:按教学大纲要求,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有八个,用八课时完成,检查时发现有一所学校只完成了两个,而同一周学生们就要参加实验考查了。问及原因时,教师作了这样的解释:课时不够用;制氧气的高锰酸钾不纯,加热有安全隐患;有些实验卫生工作难做;学生做实验时课堂秩序乱难以管理;实验做与不做好像对教学成绩影响不大。我们发现,教师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为工作不到位开脱,但基本是外部因素。
  镜头三:听九年级一位教师关于碱的性质的课,课中教师请了两位学生演示往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很简单,就是用一根玻璃导管插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往里吹气。教师的指导语是:请两位同学缓缓地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当有变化的时候叫停。两位学生小心、耐心地往里吹气,可一直不见浑浊现象,教师看了看时间,无奈地叫停了实验并解释道:估计是通气过度,产生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透过这样的解释可以看到这位教师没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足见其师道尊严的脆弱。我们都知道实现由二氧化碳到碳酸钙再到碳酸氢钙的变化是渐进过程,人体吸入的空气经由体内交换后,二氧化碳含量有所升高但也仅占呼出气体的百分之四左右,要实现由二氧化碳到碳酸氢钙跨越式变化是不可能的。那么实验没有出现预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瓶“澄清石灰水”肯定是变质了或者根本就不是一瓶石灰水。教师没有做好课前的检验工作,这样的演示无论从效果上还是从求真务实的态度上都给学生做了很差的示范。
  镜头四:今年的实验考查中有一个从试剂瓶中取5毫升液体的操作。学生操作过程出现的错误五花八门:标签没有朝向掌心;瓶塞没有倒放;取完试剂后瓶塞留在桌面;定量取液没有用胶头滴管;倾倒取液时发现液体超过规定后又将量筒内液体倒回试剂瓶,有的还反复多次;胶头滴管伸入容器或横放于容器口滴液等。
  透过以上四个镜头可以看出,各层面对实验教学的忽视程度。反映在学校层面,管理者对实验室凋敝景象视而不见,才会使这种现象有容身之地;反映在教师层面,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停留在会不会影响分数上,只要有省力的方式拿高分,实验教学自然放一边,没有想到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学习力削弱了、发展力不足了、竞争力没了。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只看到了眼前的却丢了未来的,忘记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从学生层面看,对实验的认识停留在好玩、热闹上,当然他们的具体操作技能肯定薄弱,更谈不上探究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忽视实验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仅从教师层面作分析。
  一、能力不足
  这一点对教学新手尤其如此,因为他们要面对两个“新”:教学内容新、实验教学组织形式新。他们要关注多个点:自我、學生个体、小组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实际操作。如果没有在课前做足功课很容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心理学认为,人要想达到一心多用,前提是大部分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水平,这样注意力才可高度聚焦于其中一项。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教学新手,勤学苦练是达到驾轻就熟的根本。当然,如果坚持且善于教学反思,可以给教育能力的成长插上翅膀。在这方面被誉为“班主任中的军事专家”的万玮就很有发言权。他从教七年,凭借自己的实践、反思、学习、钻研写出具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班主任兵法》一书,开创性地将兵法的理论和原则运用于教育领域,探究了兵法与教育的关系,并对古代兵法理论在育人工作中的具体演绎和应用作了独特的阐述。《教师博览》杂志社社长薛农基在给万玮老师新书所作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如果说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发酵过程的话,那么,反思者自身的经历就相当于原材料,反思者的学识、知识背景、眼光、悟性就相当于促进反思并决定反思质量和结果的酵母。这就像人们对苹果落地的现象司空见惯,但只有牛顿从中得出了最有价值的成果——万有引力。”认真咀嚼这段文字并坚持实践之,教师们定能早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甚至飞跃。   二、认知偏差
  我们从镜头二中教师的“实验做与不做好像对教学成绩影响不大”的回答中看到部分教师对教育存在的巨大的认知偏差。“理想分数”是好教育的副产品,在“唯分数论”的认知指导下所实施的教学显然离教育原本应达到的目的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教育有这样一段论述:“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教育目的不在于向儿童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教育的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基于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实践 “做中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实验是很好地落实“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合作、动手、分享、探究能力的好时机,但往往被“唯分数至上”的功利性弱化了。
  百度搜索“通用技术假期作业清单”,惊喜地发现清单上罗列了68个项目。如:多功能拐杖设计制作、课桌的设计制作、废物利用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对教室室内布局改良性设计制作、简易LED台灯的设计制作等。这些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才干,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保持学习持久的动力。但惊喜是短暂的,它只是一个清单而已。大多数的学生会在所有的课余时间选择被动补课、为分数挣扎着。转变教育观、人才观,用正确的、合乎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让所有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没有愿景
  说到愿景,我们先回顾一下“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在挥汗如雨地干活。路过的人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人随口答道。第二个人回答说:“我在挣钱。”“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后,第一、第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为有名的建筑专家。是什么带给三个泥水匠不一样的人生境遇?——第三个泥水匠赢在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有目标、有愿景。别人看来如此繁重、机械的工作在他的内心是那么的神圣,今日的砌砖就是通向建筑专家的必经之路。
  “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期待效应。期待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也是积极暗示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发挥积极暗示的作用,对自己也要保持一颗向上的期待心,设定一个教育能力成长的目标。透过镜头二中教师所列举的完不成学生实验的种种理由所展现的心态与故事中第一、第二个泥水匠相似。教学没有目标、没有愿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就不会主动学习、寻找方法、寻求突破。一个没有愿景、没有目标的人容易得过且过,或者原地踏步,或者随波逐流。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首打油诗——《成功的路上不堵车》:“光说不做死一批,逢年过节死一批,天气太热死一批,天气太冷死一批,亲人打击死一批,朋友嘲笑死一批,从不学习死一批,自以为是死一批! 剩者为王!”虽然是大白话,但值得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几个成功因素: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愿景;心无旁骛、不为环境左右的心态;持之以恒、勤学肯干的作风。具备以上三点,泥水匠可成为建筑专家,实现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转变也是自然的事。
  工匠精神呼唤实验根基,“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教育做起,把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做中学”。荀子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也常用“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来告诫自己要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必须重视体验,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体验最重要。没有尝试,没有实践永远不知道一锅汤放多少盐才合适;光听师傅讲解、光看师傅怎样操作你永远学不会开车、永远拿不到驾驶证;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让他独立完成能力所及的爬、立、迈步,他永远也学不会走路。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但我们成年人、教师经常犯常识性错误而不自知。鉴于此,教师们既不要为没有开展实验教学找托词,也不要用教师演示实验去替代学生实验。为了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转变,教师须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教学能力,须抛弃“唯分数论”的功利心,须给自己设立教育能力成长的愿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龙岩,3663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人格”这一概念。由于使用范畴不同,对于人格的解释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心理学中,所谓人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思想、情绪和身体等各方面。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总体来说,人格是个体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它显示个体的思想、情绪、行为等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
〔关键词〕离异家庭;青春期;心理异常  一、“全景图”  筱(化名),海宁人,今年14岁,父母在她六年级时离异,筱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目前经营小店,由于工作较忙,平时与孩子相处时间不多。她现在是我校一名初一新生,是从镇上初中转校至此重读初一的。据了解,筱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不肯进校门,后来不得已休学。来访者家中无精神病史。开学初,筱又开始出现不肯进校门的情况,据班主任与学生反映,筱经常会一个人自言自
2014年普兰店市农业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为抓手、为支撑,继续实施“大项目年”方案,这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包括粮食增产、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产业项目8个,瑞宝冷链物流、四达冷链物流等农产品储藏加工项目6个,嘉懿山庄、大华山庄等休闲农业项目4个,国家都市农业研究所等农业科技项目1个,滨海景观、太平塔岭园区等造林绿化项目4个。早在2013年12月,普兰店市副市长汪家林就视察了炮台街道东霖海洋食品工业
〔关键词〕多动症;小学生;个案辅导  一、案例背景  毛毛,男,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表现出一些不适应行为,随着年纪增长,行为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二年级学年快结束时由班主任转介到心理室。  主要表现: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东张西望,转身与其他同学说话,偶尔会离开位子走动;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顾同学反对随手就抢;不听劝阻,无故毁坏同学的物品;生气时会用铅笔戳同学,动手打同学,无法与同学友好
〔关键词〕闪光卡;激励;主动发展  一、实行“闪光卡”的背景  浙江省湖州十二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直以来,秉承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而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难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激励。一个
〔关键词〕音乐治疗;留守小学生;社交焦虑  一、基本资料  小南,男,10岁,小学二年级,身体健康,身高较矮,体型较胖,性格内向,长相一般,河南某村留守儿童。  小南6岁时,父母为了生计离开河南老家到福建打工,将小南托付到小南的舅妈家。舅妈为人质朴但性格比较急躁,做事风风火火。舅妈家有三个小孩,都比小南年纪小,最小的弟弟刚刚出生不到半年。因为工作比较忙,再加上离家比较远,所以父母在外打工的四年间,
〔摘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导师、榜样、咨询师的角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师生互动形成的心理场中,教师人格特性、结构和维度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本文从教师人格特性的涵义出发,运用理论心理学的方法探讨教师人格特性研究的目标、教师人格发展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联系、教师人格不同维度的影响力等。  〔关键词〕教师;人格特性;人格结构和维度;心理
〔关键词〕教师;诗心;自我救赎;心灵成长  在老家时,最喜欢天晴的日子里,坐在屋子里看阳光透过屋顶的明瓦照进房间,一道光柱斜刺屋里,那灰尘在光柱里舞蹈。在当时的我看来,那微尘仿佛不是灰尘,而是自由的精灵。如今再浮现起这一幕时,我觉得它是一个寓言,每个人都如一颗微粒,充盈在宇宙中,经常自己都忽略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们没有那束光,而一旦找到烛照自己的那束光,则可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存在——在光中自由地舞蹈,
〔关键词〕存在感;自卑;不合理认知  学校心理咨询室里时常会有这样一群学生来访,他们低着头唯唯诺诺地告诉你:“老师,我好像可有可无,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班主任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经常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安分守己,谈不上优秀也谈不上差劲,随波逐流、默默付出多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果这样的学生很乐于这样的状态,觉得很开心,那未尝不是一种安逸随和的人生观;但如果他们感到痛苦,甚至觉得不知所
〔关键词〕性心理;职中;团体辅导  【设计理念】职中生的社交和两性交往较为频繁和社会化,同时个体又处于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日益发展的阶段,加上社会媒体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职中生出现了青春期性行为的现象,给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何引导职中生学会珍爱自己,不随便,不滥交,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活动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设计了从青春言性、价值辨析、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