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尼生《悼念集》中的宗教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维多利亚中后期文学与民族道德的重构研究(AHSKY2014D110)。
  摘 要:好友哈莱姆的逝世引起了丁尼生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上帝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反思。丁尼生经历了怀疑和反思之后,重新在主观上建立了对上帝的信念,并且用道德提升来解释人类存在的最终意义。
  关键词:丁尼生;宗教;悼念集
  作者简介:王礼健(1981-),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出生在英格兰萨默斯比的一个牧师家庭,其父亲虽然作为新教徒,但是信仰中却带有一些异端,性格也较为孤僻、焦躁,和忧郁。丁尼生受其父亲的影响,一方面他相信上帝,是个有神论者,但是对于宗教仪式,以及“预定论”,“原罪”、“道成肉身”等基督教义却从小不感兴趣。1833年,丁尼生的好友哈勒姆的突然去世,让丁尼生大受震撼,这种极度悲痛引发了诗人对于人的生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等宗教问题的思考。丁尼生在1950出版了其名作《悼念集》,被认为是英国三大哀歌之一,丁尼生的《悼念集》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宗教诗,并非其中高质量的信仰,而是因为其高质量的怀疑。[1]因此,对人类灵魂和上帝的重新认知是丁尼生诗歌中的正是丁诗的难懂之处。
  一、客观世界中怀疑上帝
  在19世纪,科学思想不仅无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反而侵蚀了人们已有的宗教信仰。丁尼生对科学的态度是复杂的,丁尼生崇尚科学,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了当时的科学发现。但同时对于丁尼生来说,天文学、地质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是可怕的缪斯,在科学面前,艺术己经失去了力量,科学发现严重冲击了人们的信仰基础。同时,维多利亚时期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挑战了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设计论证。当时盛行于英国的自然神论把上帝比作一位钟表制造者,如果在荒野中发现一只钟表,即使我们从来没见过钟表的制造过程和制造者,但我们并不会对曾经存在一位钟表匠及其制造钟表的过程表示怀疑。上帝就是这个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和设计者,不仅如此,上帝还被树立成为一个仁慈的形象,他设计这个精巧的世界是为了人的幸福的目的。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伴随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市民阶层的贫穷、劳苦、生活不幸和肮脏的社会环境加剧了人们对上帝的怀疑,为何仁慈的上帝对个体的痛苦全然不顾。如在《悼念集》第55首诗中,诗人写到:
  上帝和自然发生了冲突?
  因为自然给予的全是噩梦,
  她似乎仅仅关心物种,
  而对个体的生命毫不在乎。
  我发现在五十颗种子里,
  她通常仅仅养成一颗。[2]
  上帝创造了自然万物,是万物的主人。自然作为独立个体与上帝冲突,暗示了上帝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为现世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已不是基督教道德所能解释的。大自然的为何如此浪费?50颗种子只能养成一颗?这种盲目和随机性似乎与上帝管理世界的思想矛盾。也因此引起了丁尼生对有目的的上帝的存在持不可知论的态度。
  二、个人情感中追寻上帝
  比起多数普通信条来说,自身的信念更不容易被动摇。怀疑支撑着信念:更多的信念存在于诚实的怀疑。这是这种怀疑,使得丁尼生能摆脱传统的教义和对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转而在个人情感中去追寻上帝,体现出了对上帝的一种尊崇。我们不妨把这些想法的态度称作“信任”(trust)或“信念”(faith),而不是“信仰”(belief)。威廉·博伊德在《丁尼生论宗教》这本书中追忆:“我难以相信上帝,但是让我不相信上帝却更难。我相信上帝,不是从自然界中得出,而是从人的内心。”[3]在上帝面前,诗人曾把人类比作婴儿,人类是如此的愚蠢和卑微,既然无法用知识来坚定自己的信仰,那么只能依靠直觉,在情感中产生皈依。在主观世界中体验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对爱和善的追求中向上帝靠近。在第114首诗中人写到:“那个上帝,永远活着并充满爱,一个上帝,一本律法,一个自然,还有一件远古的圣事,整个造物都在向它靠近。”[4]236
  好友哈勒姆的死不僅让丁尼生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也引发了其对生与死的思考。在诗人看来,哈勒姆是完美无缺的,在哈勒姆的身上,体现出了一切美德,这便是上帝的影像,丁尼生把哈勒姆描述为“在光明中上帝和自然的融合”。这也使得诗人更加笃信灵魂的真实性。在丁尼生看来,哈勒姆并未离去,人世的一切也仅仅是幻象,只有灵魂才是真实与不朽的。
  在113首诗人写到:“山丘无非是影子,其形态变了又变,没什么永恒;但我沉浸在我的精神里,任自己梦想,并把梦当作真实;虽然我们彼此告别,却不认为这是别离。”[2]266可以看出,生死两别并非永恒的状态,这种选择状态只是一种幻象。而在诗人的梦中,与逝者灵魂的交流才是最大的真实,上帝只存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之中。
  三、人类道德中坚定信念
  丁尼生的这种信念里包含的神学观显然不同于基督教,诗中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基督教教条,我们很难无法把《悼念》看作对基督教的一种认可。但是丁尼生自然了解基督教徒应该相信什么:既是物种从低等到高等的运动,也是道德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丁尼生必须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并且需要直觉和感受作为对上帝需要的方式,而这种直接的方式便是感情上坚信和服从上帝。从《悼念集》的序诗可以看作诗人思想感情的总括。诗人开篇就写到:“上帝之子啊,永恒的爱,虽然我们未曾看见你的面孔,依靠信念,仅凭信念,皈依于你,并相信我们无法证明的一切。”同时诗人认为,对好友的过度哀思是一种罪,并请求上帝宽恕。因为是上帝让逝者与他同在,逝者更能感受到基督之爱。诗人最终参透生死的意义,重新坚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悼念集》记录了丁尼生由信念的动摇到重新坚定信念的心路历程,但并不是完全个体内部的矛盾,仍然有一个上升所指向的客观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上帝所代表的完善的精神世界。[5]这种完善的世界便是人类的道德,人类的自我完善。在第118首诗中,诗人写到:“相信我们所谓的那些死者,其实生活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为了那些愈显得高尚的目的。向上运动,从兽中超脱,而让那猿性和虎性死灭。”[4]281道德是区别人类和牲畜最重要的尺度,在蛮荒纷乱的自然世界中出现的人将具有的历史使命,并且相信人能够充分地发展使自己逐步脱离“动物性”而占有“人性”。残酷的自然界是上帝用来促进人类道德的手段,如果没有世上的恶,那么人类又如何向上?又如何与猿猴和老虎相区别?在此,丁尼生超越了基督教的末世理论,人类存在的意义并非为了获得救赎,而是发展自身的道德,并最终通向道德的上帝。
  四、结语
  丁尼生作为一个担负反映时代使命的桂冠诗人,不自觉地以乐观态度结束了全诗。通过个人的怀疑与反思,坚定了信仰,一定的调和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把人类社会引向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局限在上帝存在的理性推理和证明。这不仅帮助了精神混沌时期的读者构建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也带来了精神安慰。
  参考文献:
  [1]丁宏为.真实的空间—英国近现在主要诗人所看到的精神境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15.
  [2]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丁尼生诗选[M].黄杲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Boyd, William. Tennyson on Religion .In Norman Page(ed).Tennyson: Interviews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着眼于评析济慈的“夜莺颂”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两诗的异同之处。对两首浪漫主义诗作的对比有助于从微观方面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同”部分,本文侧重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梦境的营造等。在相异部分,则从结构,手法,基调,梦与醒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夜莺颂;梦游天姥吟留别;异;同  作者简介:乔舒怡,北京语言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晚明文人中流行着癖好之风,其中张岱是较为突出的表现。这种癖好之风既是他们对个性的追求,也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这种好癖,重癖的心态对张岱小品文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好癖之风;人物多样化;真与近  作者简介:张子宁(1991.7-),女,甘肃文县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当中,桃花受到了人们的深度喜爱。以桃花为题材的中国古代文学数不胜数,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不同桃花题材中所要表达的意象不同,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也不尽相同。为了对桃花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本文从中国一些典型的古典文学出发,对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桃花题材;意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把字句”是《红楼梦》作品中,典型的一类语句,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本文侧重从语义类型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作品中的“把字句”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红楼梦》中“把字句”与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异同,以期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把字句”;《紅楼梦》;语义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友谊是人一生必不可少的情感,从古至今人们表达友谊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唐诗的学习,我们发现诗人对于友谊更喜欢通过诗句表达,不仅说出内心情感更成为流传百世的佳句,本文就重点找寻唐诗中的友谊情感,共同赏析。  关键词:情谊;怀念;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友谊是伴随一个人从总角少年到长大成人,直到白发苍
摘 要:《红楼梦》中曹雪芹在写贾宝玉的同时又在江南构造了一个甄宝玉的形象。通过对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两个阶段甄宝玉形象的分析,可知甄宝玉与贾宝玉的性情由前八十回中的相通转变为后四十回中的背道而驰。“甄宝玉”这一形象并不同于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那样“可有可无”,本文通过分析脂砚斋的批语以及结合曹雪芹人物塑造的“对称性”原则与曹雪芹本人思想中的矛盾性探讨甄宝玉形象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红楼梦;甄宝玉;贾宝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的:为了探索基于3.0T MRI图像的纹理分析预测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于53诊断为鼻咽癌的患者,治疗前进行MRI检测,得到T1、T2及DWI图像。53例患者分为两组,42
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是由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毒颗粒蛋白,具有广阔的溶细胞和杀菌活性,同时具有调节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唐代涌现出了很多的诗歌大家,李商隐就是其中一位,李商隐是晚唐为数不多的追求诗美的诗人,他十分善于诗歌的写作,其中最为独具一格的创造就是无题诗,它们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意境优美、辞藻丰富,所谓游仙诗指的是借歌咏仙境来寄托感情抒发志向的诗歌,游仙体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辞藻也比较华丽能够给人一种灵异的感悟,引人入胜。历史上的很多大诗人都受到过游仙诗的影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