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习方式,聚焦核心素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学生以“听中学物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做中学物理”为主线、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课题。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过程为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蜡烛的火焰随音乐的变化而翩翩起舞。设问:烛焰的跳动与节奏变化的声音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新颖的情景,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引出本节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创设发声情景,观察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布置任务:用橡皮筋、直尺、盛了水的小盆、音叉、小铜锣和学生身边的物体设计发出声音的实验,观察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的变化,特别关注发声体发声部位的共同特点。
  2.提出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根据观察,学生会归纳出声音可能是敲打、碰撞、摩擦、弹拨产生的。教师设问:为什么音叉、铜锣敲打停止以后,声音不是马上消失呢?发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交流讨论,分享方法,建立概念
  设问:很多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不易观察,你是如何使发声体的发声特征变得明显的。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手触摸发声的铜锣等将声音“可视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同类事物的比较,发现同类事物中共同的特点,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总结归纳出振动是物体发声的本质特征: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策略,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把不易观察的发声体的振动转换为易观察的现象,使学生体会转换法和对比实验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空气能够传声,优化实验方案
  设问:我跟同学们之间充满了空气,同学们能听到我的讲课声音,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思考,证据充分吗?你能听到我的声音会不会是通过地板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听到声音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应该控制不变,哪个因素应该改变?在此基础上制定并优化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的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实验操作和指导观察如下:在钟罩内悬挂起电铃,使电铃在空气中有比较响亮的声音。钟罩用橡胶密封圈和润滑油等进行严格的密封。用大功率的抽气机抽气,指导学生仔细听铃声的变化;抽气完毕后,让学生描述抽气过程中,罩内空气的变化和听到的声音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预测:如果打开真空罩阀门,向钟罩内缓缓放入空气,听到的铃声会如何变化。然后,打开真空罩阀门,验证学生的预测。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证明空气能够传声,需要在控制變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空气这一变量,观察听到的声音效果是否有变化。将通常仅用于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进行了拓展,还用于探究空气能否传声,改变了原来不做实验直接得出空气能够传声的弱点。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
  2.探究固体传声,强化研究方法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固体传声实验,设计自己认为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和同学交流讨论后确定最后方案,合作完成汇报实验现象。设问1:实验证明气体可以传播声音,那么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设问2:研究固体传声,有哪些需要控制的变量?应该通过改变哪个因素,观察声源发出的声音能否听到?设问3:有哪些方案可以控制空气这个影响因素?
  学生讨论后的实验方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到真空铃实验的启发,制造一个密闭空间。把钟罩发声的电铃密封后,钟罩内外的空气就被分成两部分,中间隔着固体。如果罩外的人能够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就说明铃声通过钟罩传播了出来,固体是可以传声的。另一类是设计对照实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听不到,但通过固体可以听到,这类设计还要控制发声体与人耳的距离不变。例如,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用笔在课桌的单页纸上来回均匀地写“一”字,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清晰的写字声音,然后再把耳朵离开桌面,保持耳朵与写字笔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则听不到写字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体会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并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
  3.探究液体传声,归纳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请学生通过举例方式,证明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结合声音在气体、固体中传播的结论,归纳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设计意图: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已经历了实验证明气体和固体传声的过程,液体传声的生活现象也较多,所以此处采用了学生举例的形式证明液体可以传声。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声音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才能传播出去;真空不能传声。
  4.探究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任务:通过演示“舞动的烛焰”实验,猜想声音在空气中是怎么传播的,说出依据。
  演示弹簧振动模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实验操作如下:将大弹簧拉伸到一定长度放在水平桌面上,教师握住弹簧一端,学生握住另一端。教师迅速对弹簧施力,使弹簧圈疏密变化,弹簧总长度不发生变化。施力一次,观察到一段疏密变化的弹簧圈由教师端向学生端快速移动,连着施两次力,观察到两段疏密变化的弹簧圈一前一后由教师端向学生端快速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振动在弹簧中的传播。
  播放视频,通过慢放显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简要讲解,请学生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形式。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声波,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猜想烛焰舞动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验证猜想,也为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作好铺垫。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不易观察的声波显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探究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观察弹簧振动模拟声波实验中的现象,即1段疏密变化弹簧圈和2段一前一后疏密变化的弹簧圈由教师端向学生端快速移动的现象,向学生提问:声音在以波的形式传播过程中,发出1个信号,发出2个信号,说明波可以传播什么?
  演示实验:两个相同烧杯中装有等量的水,敲击两个烧杯的边缘,发出相似音调的声音。将其中一个烧杯的部分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再次敲击,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设问:通过声音变化判断水位高低的办法,说明波可以传播什么?这种听声音判断信息的方法在医学上有什么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引发思考,分析得出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并联想到声音传递信息在医学上的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演示声波震碎茶杯实验。设问:声波可以传递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确信声音具有能量,且能量可以很大。
  环节三:巩固应用。
  出示图片,某次事故中,人被困在建筑物内,讨论如何做能让搜救人员快速找到被困人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安全自救教育,开展学科德育。
  环节四:小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享交流以下几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结合课堂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环节,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发表见解,分享经验,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两个班进行了实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设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创设新颖的物理情景,将“舞动的烛焰”作为情境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舞动的烛焰”实验,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过程中,自主地将看不到的声音转换成看得到的视觉效果。
  以“做中学物理”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尤其对学生想当然认为的“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進行质疑,体会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的价值。
  通过“弹簧模拟声音传播”“声能量震碎烧杯”等演示实验,形成声音是波的概念和声波具有能量的认识,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
  重视学科育人,通过安全自救等措施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学科价值,增强安全意识,发挥了物理学科育人的价值和功能。
  编辑 _ 李刚刚
其他文献
游戏化就是将游戏、游戏元素或游戏机制应用于非游戏情境中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游戏、游戏化元素或游戏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中学”,不仅能够增强学习动机,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还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数学学科“特殊四边形复习”为例,谈谈游戏化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两个游戏化的学习活动
期刊
教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要做到“自问”:问对主题活动内容的理解;问主题活动的逻辑性;问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程度。教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学习方式。下面,以小学数学“露在外面的面”为例,谈谈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自问。  一问:对于教学活动内容纠结过吗  教师日复一日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承载着培養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等多种能力的任务。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鱼水难分,承担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任。  1.在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可以就课程的主题设置一个恰当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期刊
大观念是对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观念的陈述,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把单元理解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关注学生已有经验,鼓励在实践中积累并亲身参与,主动建构新知识。在大观念教学理念下,关注内部联系和学习进阶是教学过程中的要点,也是指导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教学效能的依据。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学者辛妮·沃克(Walker. S)提出的围绕大观念的线性链课程设计模式,尤其适用于单元内部的大观念课程开发。该
期刊
[摘要]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实践的精彩展示,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运用党史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而且还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之势。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指导爱国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成就、涵养爱国主义志向的重要精神、增强爱国主义信念的英雄人物、承继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经验。运用党
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情景资源,教师要深入发掘英语教材的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综合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北京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课讨论的话题为“职业”,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话题的学习,可以利用视频中提供的歌曲《That is What I Want》,讓学生在轻松愉快
期刊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的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秉持时代性、人本性、综合性和学术性原则,着力创设“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的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着力创设“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时代性。学校立足新时代教育特征,以“一个学校一个时代”为方向性发展目标,着力在办学理念、治理模式、队伍培训、
期刊
2012年,修订后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学科培养的核心方向。在此背景下,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特色课程建设。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行动  学校探索构建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注重目标达成。课程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把提升学生智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点;二是萃取学科与课程中
期刊
在思政课教学改进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课堂给学生创设或还原历史“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和领会高中思政学科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既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一段时间以来,高中思政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应对考试的现象,一些思政课教师未能自觉、充分地把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在关
期刊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体验,为其终身发展服务,这使得生涯教育的作用更加凸显。多年来,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1.开发课程,通过学科融合渗透  学校在健美操、啦啦操、篮球、环保时装秀、英语课本剧等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还结合北京市地方教材,形成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课程面向以七年级和八年级为主体的全体学生,内容包括适应辅导、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与生活、良好的社会适应、生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