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探求者的精神传奇

来源 :百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long1234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第二代代表性学人,朱德发先生以其人格、著述和精神魅力吸引着数代青年人和读者。正是这种学人的精神魅力,也吸引着著名作家赵德发,从而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一段佳话:“德发写德发”。赵德发所撰《学海之鲸:朱德发传》的显著特点在于作者与传主之间相似命运和遭际引发的感同身受和创作触发点,同时其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技巧渗透到这部传记当中,从而保证了传记的鲜活灵动和可读性。而对写作素材的精心搜集与精神的碰撞,使作者同传主之间产生了精神上的升华,也增强了传记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关键词:朱德发 赵德发 《学海之鲸》 学人传记 精神传承
  认识朱德发先生三十年
  从快递处拿到赵德发先生寄来的《学海之鲸:朱德发传》①,顿时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用了几天时间,甚至在往温州文成开会途中,我也手不释卷,阅读中时时有一种感动。读完掩卷,浮想联翩,敬佩之至,不仅在于传主和作者都是我的前辈或朋友,而且在于书中的主人公的遭际、人格、智慧,还在于作家描写的精妙。读着这部我熟悉的著名学者的传记,引发我追忆起与朱德发先生的交往的点点滴滴。
  我这种阅读中的感动还掺有感激和敬仰之情。我是1988年11月,随导师屈正平教授专门自呼和浩特南下一路访学到了济南,先到屈老师在1950年代的研究生导师田仲济先生府上拜访,然后到了山师千佛山美丽的校园里一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中,接受山师老师们的指导和教诲。从那时到2018年朱德发先生仙逝,整整三十年。其他山师老师们讲了什么早已经淡忘了,唯有朱德发老师的教诲历历在目,他讲道:当今时代,你们作为硕士生,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年轻人要立大志,要有一种献身学术研究、献身现代文学研究的志向。学术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研究,首要的就是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人文学术本身就是真理的彰显;其次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注重韧性的战斗精神,因为学术研究不能仅仅依靠激情,还需要智慧、理智。现代文学作为显学,深刻地注入了五四精神,这就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精神,它不但引领着当代中国的文学学术,而且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种不断焕发出生机的启蒙精神的学科。朱老师那时五十多岁,正值学术研究的最好年华,他那带有胶东方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五年后我调到济南大学任教,并且加入了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直接得到了朱德发先生的耳提面命,每年的年会和其他场合经常见到朱先生,而且他出版了新书,都郑重地签上“洪岳同志正之 德发”或“洪岳批评 德发”之类的题字赠送于我。2001年5月份,学会又召开年会,我和朱先生的弟子张光芒博士都联系了南京的高校做博士后,我到南师大,光芒到南大。朱先生让我们俩作了大会发言。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在较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每一次赠书、见面谈话和学术会议,朱先生都对我鼓励有加。1996年,学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在莱芜召开,会长朱先生和秘书长杨洪承还让我专门写了会议综述,发表在《山东师大学报》上。我离开家乡赴南京、浙江工作后,再加上教学、研究基本上是在文艺学领域,与朱先生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但是,有几次见面晤谈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次是2004年5月份,朱德发教授和山大孔范今教授受南大许志英教授之邀,担任翟业军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或委员。许先生很重视这次答辩,请的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我和几位在金陵的好友一起到火车站送行,遇到火车晚点,在等车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与朱、孔二先生,天南海北、学术内外地聊起来。朱老师说,金陵好地方,集中国南北地理、历史、文化之精髓,此地古有帝都气象,今有学术自由风气,还有洒脱率性的市民生活氛围,是做学问的好地方。他还问我近年来具体研究什么问题,出站报告写的什么,对我关心备至。两个小时的候车时间,在两位先生同我们海阔天空的聊天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直到2012年,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的一个现代文学小型会议上,我惊喜地再次见到了朱老师。除了会议发言,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早餐,餐厅外是茂密的热带植物,我和朱老师同坐一个长条形的餐桌,同桌还有中大的黄修己先生、北大的温儒敏先生、北京鲁迅纪念馆的吴福辉先生等老一代学者。黄先生比朱先生小一岁,但头发花白而稀疏,朱老师却仍然是一头茂密的黑发,特别显眼。我在他的对面,就问他如何保养的?朱老师爽气地回答:“我在家每天要吃一两只海参,我有一个侄子在蓬莱老家养海参,我一直坚持吃海参。”说罢,他得意地笑起来。其他老先生顿显羡慕之神情。我查阅资料得知,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怪不得他老人家身体那么健硕,浓密的黑发越发显得精神矍铄。
  2017年夏天,我回济南参加在山师召开的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全国年会。没想到朱老师参加了此次大会,而且作了大会发言。在讲话中,朱老师掷地有声地指出: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往往同文艺创作不能够协调一致。延安《讲话》是一个伟大的关于文艺的理论,然而悖论的是,我们后来并没有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取得伟大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一个时代或国度,有了伟大的文学理论,不见得会有与之相应伟大的文学创作。这个现象值得深究。朱先生的大会发言再一次震动了文论界,这也是我参加这次大会的最大收获。这么多年来,文论界在这个问题上毫无进展,大家都在跟随、颂赞,而没有根本性的反思。敢于发出真声,表达出真知灼见,是一个学者和批评家、理论家最为宝贵的素质和气质。畏首畏尾,或瞻前顾后,或人云亦云,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往往是学术市侩所为,这与朱老师是绝缘的。多年后我读到周海波教授的评论:“朱先生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他孤独的身影如一位夜行人,为求真理而跋涉于现代文学的研究之途,用专业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精神。”②近日阅读著名作家赵德发撰写的《学海之鲸——朱德发传》,更加深了我对朱先生独立思考、理性批判之学术根性的认识。赵德发在这部传记中记载的一件事,使我印象深刻。据魏建教授讲,1981年,朱老师在青岛举行的山东省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研讨会上特立独行的故事。朱先生讲:前面好多发言不够实事求是,还是陈陈相因,没有新意,下午的会议如果再这样,我就溜号了。这可谓语惊四座啊!尤其是在特别讲究礼仪、礼節的齐鲁之邦,虽然是学术研讨会上。从1978年到2018年,在改革开放以来整整四十年中,尤其是从我这个学术后生认识朱先生的1988年到他2018年去世的三十年中,朱先生一直秉持学术至上、真理至上的真学者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日益清晰,日渐高远。他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超强的组织能力,均极大地推动了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他自己也在这一重大进程中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德发写德发”
  《学海之鲸——朱德发传》一书,可谓“德发写德发”的奇书、好书。它时时引发我的感动,在阅读时常常满含热泪,激动不已。何以如此?这是因为,一则朱德发先生是我尊敬的师长,我虽然不是其入门弟子,但同他老人家心灵相通、精神相连。二则赵德发的文笔把朱先生的性格、形象,尤其是其丰富而苦痛的心灵世界、大爱大恨,写得活灵活现,生动鲜活,读之不免共鸣,常常情不自禁。
  这部传记之所以引人入胜,具体说来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德发写德发”,是作者与传主之间相似命運和遭际引发的感同身受的结果,也是其思想的共鸣、精神的碰撞的产物。两位德发先生冥冥之中有一种精神的共鸣。赵德发在谈及这本书的创作缘起及创作动机时,提到了“难得的巧合”,是“精神相遇”③。朱先生的弟子张清华在作序时转述赵德发的话,写这部书“是生命中的一个缘分”,是两个德发“精神上的汇通与交集”,而且清华认为“作者与传主之间这样一种息息相通和心心相印”④。在具体写作时,当然还要酝酿或找到写作的激情。这就是他们早年经历过类似的岁月,尤其是相似的爱情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年纪轻轻的时候,都当过乡村教师,那种几乎和学生同龄的少年乡村教师生涯,很容易引发赵德发对朱德发的感同身受,写来往往是笔下生风。还有两位德发先生都有摆脱自己命运的艰辛努力。朱德发早年想由乡村青年教师成为作家,而最终成为大学学者;赵德发早年也是乡村教师,后来成为组织部副部长,但他弃官从文,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他们两人都有“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体现出不凡的价值”⑤的生命追求。这些都是这部传记作者赵德发与传主朱德发产生共鸣的精神基础,也是传记写作成功的基本前提。
  其次,写作素材的精心搜集与精神的升华。为撰写这部传记,作者赵德发通过查阅大量档案,走访居住在山东、北京、河南、上海等数省市的相关人士,阅读传主的论著论文和其他相关资料等,奠定了完成这部传记的基础。这种写作素材和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是两位知识分子思想碰撞、升华的过程。作为忘年交、老朋友,赵德发是熟悉朱德发的。但朱德发之于赵德发,又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赵德发心目中要日益凸显、立体、丰富、生动、全面起来,尚需要更为深刻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朱德发是五四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权威,是五四精神的阐发者、发扬者、光大者;赵德发是在新时期这“第二个五四”的启蒙精神映照下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是五四文学精神遗产的直接继承者和推进者。冷静、深刻、理性是朱德发先生现代文学研究成果显示出来的文体特征,也是他作为研究主体的个性特征;但是朱先生身上又有着对生活、对朋友、对学生、对家人热烈的爱。赵德发对此愈熟悉就愈认同,因为作为作家的他也是保持着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冷静观察和带距离的审视。在同王光东的对话中,他承认在自己的作品中,“理想色彩比较淡”,但是他又是充满了责任感和理想的⑥。赵德发对朱德发这种日益深入的了解和思想的认同感,最后“全部化作了创作激情”⑦。这种创作激情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认同。我曾经在2016年出版的《美学与诗学》一书“前言”中写道:“我所尊敬的前辈学者朱德发先生,他一直主张文学的理性精神。他从现当代文学的大量案例和身边的现实中看清楚了中国最缺乏的东西正是理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理性精神》体现了朱德发先生作为一个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的风范和气度,其主要观点仍然是继承了启蒙思想传统,他认为启蒙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但理性精神最为匮乏。”⑧“理性启蒙思想”是贯穿了朱德发毕生学术研究的核心。虽然启蒙作为一种运动或阶段已经被很多人忘却,或弃之如敝屣了。但时至今日,理性启蒙仍然没有过时。因为这个古来的民族国家似乎一下子迈入了现代,但是在民族精神上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一百余年来我们的选择往往不是导致袁张二氏的复辟,就是某种封建毒素借尸还魂。从另一方面讲,启蒙不仅仅是完成建立社会现代性的任务,还是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民族,永恒的精神建构的过程。因此,朱德发先生的五四文学和启蒙文学研究,及其所负载的启蒙主义精神,也具有永恒的学术价值。这一点也是这部传记作者赵德发所深刻把握了的。
  第三,现代心理学和叙述学的雄厚积累,为这部传记的成功注入了灵动鲜活的质地。了解和掌握传主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还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叙述动力和“文笔”。传记实际上是纪实文学。既要基于实事求是的纪实性,又要文采斐然的文学性。而朱德发先生漫长84年的人生的生命张力,就成为作家赵德发发掘的写作动力之一。作为著名学者的朱德发形象,在传记中并不是那种纯粹高大上的英雄,虽然他有强烈的“英雄情结”,崇尚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但传记给我们的传主形象却是具有高度、宽度和深度,同时又具有人性丰富性甚至复杂性的“圆形人物”。比如,传记中写到了传主的“英雄情结”,在一次酒后谈天中,朱德发突发豪言:我要是当兵,肯定能当上将军。他的学生张瑞英博士曾经写道:“朱老师德高望重,但他处事、说话似乎根本就没想到过周到、得体这回事,全是自己的真情流露。在这样一位长辈面前完全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于是话题也就随便起来,闲聊中发现朱老师不仅特好相处,而且极易沟通,他老人家总是蛮有兴趣地听着哪怕极随便的话题,不时地给出极精到的分析与点评。”⑨再如,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主持人往往会事先规定每个发言者的发言时间,一般是15分钟。可是朱德发有时会说,没有半个小时,能讲出什么?往往搞得主持者很尴尬,其他人很焦虑。在爱情婚姻上,由于朱先生是娃娃亲,12岁就和大自己5岁的未婚妻张女士结了婚,由于没有感情基础和共同话语,他曾经一度产生了离婚的念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非常羡慕年轻人的那种爱情。但是,一生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朱德发,却像半个世纪前的五四前辈胡适那般,“发乎情,止乎礼”。赵德发认为,朱德发是一位有着“浓厚封建礼教观念的老人”。这其中的悲苦和黑暗体验,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当作者赵德发采访朱先生的熟人、同事时,全都否认他有婚外情人。朱德发说:“学术是我的信仰。”他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献身学术研究,来克制自己的小资情调,他把自己的生命强力统统都转移到了他挚爱的现代文学研究事业中。为此,他甚至把业余娱乐生活降低到了最低的程度,与此同时升华了自己体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到了晚年,他和老伴都渐趋平和,互相关爱,没有爱情却有亲情,两个结婚72年的夫妻不离不弃,相伴终生。这让人唏嘘更让人肃然起敬!   《学海之鲸》对传主生命张力的揭示还体现在作为学者的朱德发身上的思想基因。由于出生于胶东的蓬莱,深受道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而在曲师四年大学学习,又耳濡目染了孔孟之道的儒家精髓,高远的出世精神和执着的入世精神交相辉映,“儒道互补”,高远伟岸,在朱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为朱先生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了强烈浓郁、大气磅礴的英雄气质。比如,他对自己指导出来的一位博士承担鲁迅手稿注释的“重大课题”深不以为然,他不是不重视资料、史料,而是认为史料、资料应该为大学问服务,而不是沉浸于这类小学。传记记录了朱先生的研究著述大致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五四文学研究,专著就有三部。二是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三是文学史理论建构。四是多維时空中的现代文学研究。这种对新文学全方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表明,朱德发先生真正达到了唐代学者刘知几提出的“史才、史学、史识”。作者赵德发在梳理朱先生的学术思想建树时,并不仅仅是那种学理的分析,而是结合传主的“生活世界”,在各种学术活动、学术会议、友人同仁、学生亲人的关系中加以呈现。朱先生虽在常人看来不乏枯燥的学者生活,但其精神世界却是异常丰富多彩的。他的学术研究建基于四条基本原则,即如朱先生的现身说法:一则“理性自觉”“理性精神”,强调“学者人格的塑造”;二则“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超越意识;三则“为学术而学术”的坚定信念,“于论文式著述中发出的是历史的真言和个人的真声”;四则是“真学者”的“特立独行、耿直率真、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人格”,“在‘真学者’眼里学术无禁区,学术无国界,学术面前人人平等”。⑩这样,就融思想的高度深度和生活的丰富灵动于一炉,从而使传主的学术创造富有歌德所说的那种“长青的生命之树”,理性、理论的创造也在这种和生命、生活世界的融合中,产生出更大的精神魅力。作者赵德发作为小说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叙述技巧,还有一点就是他运用了现代心理学,深入把握住了传主的深刻、深厚的精神世界。理性启蒙是朱德发先生毕生追求的志业,所以当人生进入不惑之年时,他选择的研究领域就是五四文学。在后来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他出版了三部关于五四文学的专著。理性启蒙、真理追求、学术研究,在朱德发那里是三位一体的。在传记中,我们会看到,朱德发在同张丽军的访谈中指出:“学术的根本就是追求真理!”而五四文学就是朱德发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其追求真理、安身立命的信仰般的宏伟事业之所在。而实现其三位一体的人生目标,“仅有突围的勇气和胆识是不够的,尚需有点攻坚的韧性和吃苦的耐性”。传记正是把传主放在大时代和具体环境下,塑造了一个丰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第四,合理的结构安排和时空观念,也是这部传记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海之鲸:朱德发传》除了引言和跋,共设十五章。以传主的人生时代和空间转化为经,又以某些相对集中的主题板块为纬,从而构成了传主人生、活动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同时并非平均用力,而是以传主的学术活动为核心,这方面内容,以及大学生活和颠沛流离的学校迁徙,占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其中的第七到十章,第十四章,主要集中笔墨描述、刻画传主的学术活动及其杰出成就。即使不是直接描写传主学术研究的地方,如第十一至十三章,写的是“学科建功”“讲坛风采”和“泽被朱门”,也无一不和朱先生念兹在兹的学术创造息息相关。描写传主的这类活动,如果没有一种妙笔生花的作家之思、诗人之情,那么其学术和理论研究本身往往是枯燥的,传记文字也将是无趣的。然而,由于作者和传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精神联系和相当程度上的认同,再加上作者作为知名小说家多年来练就的文笔和叙述技巧,而且在结构安排上做到了详略得当,用笔的情感与理性相得益彰,其描写和叙述极为恰切、稳妥地推进,那些发生在传主及其周围人物身上的故事和言语,比如朱师母大朱老师5岁,两个聚少离多,并没有多少琴瑟齐鸣的愉悦,于是作者引了师母的话“找个小猴子,不如找个老头子!”的牢骚,就使得传主的生活世界充满了怪异而又属于常人的情趣。朱先生往往借助于学术研究来化解无通常男女爱情的婚姻,用主编《爱河行舟——中国情爱文学史论》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块垒。朱先生出生于蓬莱,并在那里长大,一口标准的胶东口音。传记里写了这样的情节,在一次研讨会上,朱先生发言讲“银的文学”,而另一位学者(应该是浙大骆寒超先生,浙江绍兴人,“人”发音为“神”)同样的话讲成“神的文学”,其实他们都在讲“人的文学”。这段文人佳话传得很广,也很有意思。而这正表明了上世纪80年代“人的文学”深入人心,与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学风形成互动,不但是当时现代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原则,而且这一原则也引导了当时及其后的中国文学创作,极大地促进了第二次“五四新文化”的伟大进程。这样的情节和话语经过作者的精心撰构,往往精彩纷呈,又趣味盎然,从而实现了准确把握传主的精神和灵魂、塑造一个立体、饱满、可爱可敬、追求真理的学者的写作目标,向读者和学界奉献了“一部人文学者的精神传奇”。
  2017年,我完成了莫言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要出版,我给专著起名《精灵与鲸鱼: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而赵德发所撰的这部《朱德发传》正标题恰恰也与鲸鱼有关,即他用“学海之鲸”来形容沉潜、深邃、孤独、雄大的一代学者、宗师朱德发,是极其恰当的评价用语。从大海边的蓬莱,一路走来,走出大山,走到曲师,走进泉城,从一个本科毕业生直接走向了省重点大学的讲堂,按照其学生王兆胜的总结,朱德发先生的学术品格和追求体现出“兼收并蓄与天地情怀”“问题艺术与创新精神”“守住传统与活学活用”等特点,最终成为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成为一代宗师。朱德发先生完成了自己堪称辉煌的学术人生。作为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他和作家莫言一样,都是各自领域里鲸鱼般的存在。在他逝世后,山师设立了“朱德发五四青年学术奖”,首届奖项已经颁发。这在现代文学研究界,无疑是一项重大举措。时至今日,此类奖项只有以北大的王瑶先生、社科院的唐弢先生之名命名的学术奖。朱德发先生以自己的学术成果(仅他独著的主要学术著作就有《朱德发文集》十卷)及其巨大的影响力,而能够和国内最高学府、研究机构最著名学者相提并论,实属罕见、十分难得,堪称学者的楷模,教授的榜样。
  注释:
  ①赵德发:《学海之鲸:朱德发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②周海波:《朱德发教授与现代中国文学史学体系建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⑦赵德发:《学海之鲸:朱德发传·引言》。
  ④ 张清华:《序》,《学海之鲸:朱德发传》。
  ⑤赵德发:《学海之鲸:朱德发传》,第16页。
  ⑥王光东、赵德发:《宽容、文化与叙述》,李宗刚编:《赵德发研究资料》,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
  ⑧王洪岳:《美学与诗学》,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⑨张瑞英:《赤子之心·学者情怀》,魏建、李宗刚、刘子凌主编:《拓展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1页。
  ⑩赵德发:《学海之鲸:朱德发传》,第106-107页。
  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三十余载有感(代弁言一)》,《朱德发文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王兆胜:《金声玉振发清音——朱德发的学术品格及其追求》,魏建、李宗刚、刘子凌主编:《拓展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格局》,第260-273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元现代文论研究”(项目编号:19FZWB039)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除夕夜,张婶忙晕了头,守岁过了零点,已毫无睡意,便忙着做汤圆馅子。这活儿费事,需将黑芝麻和花生粒捣碎,倒进滚热的油锅里,加上白糖,火候恰到好处后,再舀出来盛在碗里冷却凝固。然后开始包汤圆,把糯米面揉黏,捏一个洞,将馅子灌进去,搓成乒乓球一般大小均匀的汤圆,整齐地排放在筲箕里。做完这一切,远处不知谁燃响了第一挂鞭炮。张婶便把自家的鞭炮抱到院坝,一圈圈拆开,点燃后迅速闪开几步,双手捂住耳朵。密集的鞭炮
期刊
临出门前,她帮他解好手,将床头摇高些,把一杯水、一条毛巾置于床邊。  “早些回来。”他说。  她点点头。  “这烂鞋,质量真差。”她重重地抬脚顿了下鞋后跟。  物业办公室里。老张头儿问:“你老公还瘫痪吧?”  “瘫了几年了,你又不是不知。”  “你老公没双胞胎兄弟吧?”  “一个姐,死活不管。”她翻了一下白眼,“怎么,查户口?”  “请你来看看。”老张头儿神秘一笑,调试起墙壁屏幕上的按钮。  “我
期刊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每年的谷雨前后,梓霖照例是要去清凉山的。  可是,这年梓霖却病了。  病了的梓霖去了医院,各种检查让他和家人提心吊胆了好多天。  幸好,儿子带回的诊断书上写的是:结肠息肉。  梓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事情的反转是在几天之后,梓霖神情严峻,将一张诊断书放在家人面前,这张写的是:直肠Ca。  你们不用骗我了,医生都跟我说实话了。  一家人目瞪口呆,更让大家
期刊
内容提要:雪静的《荣华富贵》是一部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民国社会有全景表现和深刻批判的小说,也是一部很有现实警示意味的小说。一部《荣华富贵》,通过三个家庭、三位官员、三位阔太太勾连起民国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各个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写出了民国官场上芸芸众生为追求“荣华富贵”而表现出的诸多丑态,尤其对官场的腐败、黑暗、买官卖官、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声色犬马的黑暗而丑陋的现实有生动而深刻的揭示。
期刊
内容提要:罗伟章的《寂静史》写孤独、隔膜、变异的人格人性以及压抑与绝望的暗涌如何包围着人类生活,是中国社会的批判性异人志系列。其对于失控的人性之恶的痛斥,也是对扭曲时代的有力控诉和清算。这样一种积极而委婉的社会批判,彰显文学的价值与力道。  关键词:罗伟章 寂静史 人性之恶 社会批判  羅伟章的《寂静史》一书,由《现实生活》《一种鸟的名字》《寂静史》等七个中篇小说组成,写孤独、隔膜、变异的人格人性
期刊
内容提要:蒋在很年轻,但《街区那头》很成熟,这是她的处女作。作为一个到过很远的地方并深入参与其中的“他者”,蒋在对距离——地理的距离、时间的距离、人心的距离、词与词的距离——十分敏感。出于近乎天然的善念,她尊重乃至信仰生活馈赠的种种细节,转而赐予细节以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她看似柔弱实则执拗,在常人常达成妥协的地方,开始她的诘问与追究。以上速写般的文字,既是对蒋在,同样适于这本小说集。  关键词:远
期刊
内容提要:在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中,温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大学时代投身诗歌热潮的青年诗人、曾经的制药厂工人、文学博士和人文学者,他将自身复杂坎坷的人生际遇发酵出的悲剧性人生体悟、诗人的敏锐与灵动、大学教授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海外访学经历和长期英文文献研读铸就的跨文化视野与洞察力、对国际诗歌创作动态的了然于心,都融入了自身创作中。他的多面人生使他的诗作题材丰富,不拘一隅。他天性的洒脱
期刊
内容提要:张鸿福创作的近代名臣系列历史小说,通过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四个关键人物,把中国近代史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完整讲述。这个系列历史小说从工业化、社会变革、文明冲突等方面为我们认识评价近代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深刻的视角。近代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而且正在强起来。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回顾那段历史,怀着一份怜悯和宽容去评价那些已经作古的人们。  关键词:近代名臣
期刊
在我们水湾子镇,这个叫流金的男人并不出名。他年轻时候的样子我能估摸出来。瘦,可能是他一生的一个最大特点,但他有劲儿,整日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脸色红润,手脚不闲。一旦参加了某种劳动,或是某种活动,就好像一架机器,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难以自拔。这个样子,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也容易积累财富。比如打工,比如在我们河道里筛沙子,要找搭档,男人女人都会喊着:“流金,流金!”河道里那时生着一尺多高的牛筋草,血
期刊
内容提要:进入新时代,乡土文学面对中国乡村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自然诞生出新的“创业史”。《经山海》正是这样一部响应时代呼唤的长篇力作。作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实情怀,通过塑造以吴小蒿为代表的一群新时代的乡村干部形象,展示了中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壮举是如何发生的,进而体现了乡土文学的历史使命和永恒魅力。  关键词:新时代 乡土文学 《经山海》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作家一直致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