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情澎湃伴终生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伟大领袖。他一生与中华古典诗词歌赋结下不解之缘。无论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建国后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与诗书相伴,不仅吟诵出一首首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日月山川之精华的雄阔诗词,还把读诗、用诗、赠诗等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后人留下许多说不尽的逸闻佳话。
  
  漫漫征途上,毛泽东一步一豪歌。他的诗词创作,无愧于时代激越的回声
  
  毛泽东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词,无法精确统计。其中有的是早年遗失,有的是未有发表。此类诗有不少。近年有人研究,最早可以算作“创作”的诗,应该是毛泽东在东山小学时所写的《咏蛙》: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让全国人民开始领略毛泽东诗词艺术魅力的,是1957年元月在《诗刊》创刊号上首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创作的18首诗词。然对于此举毛泽东本人其实并不热心,他曾在致《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说:“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唯恐因为自己的爱好影响了普通读者。然而,这18首诗词的公开发表,以及后来陆续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更多诗词,其影响之大,之深远,是作者本人和《诗刊》编辑们远远没有料到的。此后,迅速兴起的毛泽东诗词热,几乎传遍了五大洲,且盛传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不衰。
  诗、词大都是作者心灵和人生经历感悟的映射和升华。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代表,由于始终站在时代风云的最前列,他的诗词创作始终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紧密相联,加上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功力,超越常人的境界和胸襟,他的诗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民革命的绚丽史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乐章。
  从《沁园春·长沙》开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等青年才俊们,办新民学会、探求革命真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历经“挥手从兹去”的别妻抛子、建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当白色恐怖来临,他们有过“黄鹤知何处”的困惑与沉郁,但追求真理的火焰不灭,他们又奋起走上建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为了巩固革命政权,毛泽东领导红军成功粉碎了白军的三次“大围剿”,他意气风发地吟出“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倒海翻江卷巨澜”等许多大气磅礴的华章,经过长征、抗日战争直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解放战争,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中的诗篇,篇篇留下革命征程的烽火印记,篇篇引人入胜。全国解放后,“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新颜”,满眼是“遍地英雄下夕烟”;到了六七十年代,世界掀起反华大合唱,“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但中国共产党却“独有英雄驱虎豹”……多少峥嵘岁月尽入笔底。所以说,毛泽东诗词是革命历史的颂歌,又是诗词写就的历史。
  在公之于众的毛泽东的诗词中,大多充满豪情四射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也有个别篇什充满沉郁苍凉况味,《菩萨蛮·黄鹤楼》就是其中之一。
  武汉的黄鹤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历史上著名诗人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萋鹦鹉洲”名句,更是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然而,1927年的一个阴雨天,正是大革命失败前夕,回天无力,心情苍茫的毛泽东,由位于武昌都府堤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信步走到江边,沿着蜿蜒的蛇山小径登上黄鹤楼,为黄鹤楼写下了一首别是一番滋味的“绝唱”——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在一首小令中一下子把“茫茫”、“沉沉”、“苍苍”、“滔滔”四个叠词融入四个句子,再加上“莽”和“锁”,借景抒情,把大革命失败前夕的政治风云和诗人风云激荡的心苍凉而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同样是集中用叠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最有名的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比,前者仿佛是信手拈来,而后者多少有堆砌雕凿之感。
  另一首悲壮苍凉的词,当是《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时值艰苦的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使毛泽东得以复出。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毛泽东,在红军二渡赤水,第二次打下遵义,和军委纵队一起跨越娄山关时,吟出这首全词无一句不动人心魄的苍凉之词,使人倍感他肩上担子的重量,革命道路的艰难。
  毛泽东的所有诗词中,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非《沁园春·雪》莫属。该词填于1936年2月,1945年11月在重庆一经发表,立即轰动山城,并波及全国——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襄,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该词是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书赠柳亚子先生的。柳亚子系南社盟主,诗词造诣颇深,时独步词坛。毛泽东莅临重庆,柳亚子曾向毛索诗,毛便抄录了这首词与赠。柳亚子读了该词大为敬佩,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并为之折服:“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汗颜耳!”柳亚子先生还步韵和《沁园春》一首,其下阕盛赞毛泽东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时在重庆任《新民报晚刊》编辑,该词即是通过他之手首发于世的,他认为,该词“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似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他特意在晚刊发表该词时加了一则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 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据说,蒋介石曾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这首咏雪词如何?”陈回答:“气度非凡,气吞山河,可称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以致其后国民党御用宣传部门气急败坏,在山城搞了一次所谓“填词比赛”,意欲把毛泽东这首“雪”词的影响比下去,结果无一首拿得出来,只得草草收场。
  
  信手拈来诗词妙句,或化用,或送人,或讽喻,或批评……毛泽东活用历代诗词,达出神入化之境地
  
  毛泽东不仅谙熟古典诗词,对同样也能善诗写词的几位老战友,如董老、朱老总、叶帅、陈毅等的作品,也了然于心。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等人来到香山双清别墅的凉亭上,毛泽东手指着枫叶欲燃的山色说:“董老有诗:‘身闲久未到西山,辜负秋林万叶丹。羡与众人同乐去,不登绝巘也心宽。’我们今天就是众人同乐呐。”陈毅乘机说:“主席,良辰美景,不来他一首,怕是要辜负这大好秋光哟!”毛泽东笑着说:“要得,要得。”接着便朗声诵道:“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陈毅一听毛主席吟诵的竟是自己的诗,忙说:“取笑了,取笑了,还是您来一首吧。”毛泽东摆摆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陈毅有诗在上头。”
  毛泽东在各种场合的谈话和行文中,信手拈来诗词佳句妙语,巧妙地说明问题,自然、含蓄而又洒脱地表达思想感情,使之大为生色,令人拍手叫绝。
  1935年1月下旬,长征途中的土城战役时,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正酣,朱德决心亲临火线指挥作战。毛泽东集合军委纵队的同志们列队欢送朱德,朱德激动地说:“不必兴师动众,不必兴师动众,礼重了,礼重了。”毛泽东当即说:“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周恩来、洛甫、王稼祥、博古等也都满脸笑容迎上前,和朱德握手。毛泽东在这里引用了唐朝诗人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最后两句,并稍作改动,巧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与朱德道别。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经反复考虑,决定派志愿军抗美援朝,并拟议由林彪担任志愿军司令员赴朝。可是,林彪先是反对出兵,继而称病拒不出任。此后,林彪一直长期泡病,不工作。1953年,毛泽东指示时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的傅连唪组织专家为林彪的健康状况会诊。专家会诊认为,林彪并无什么大病,一些不适应症状,只要他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坚持晒太阳、散步、吃青菜等,就可以很快好转。会诊后,傅连疃据实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他还诚恳地向毛泽东提出,希望他劝导一下林彪。毛泽东随即书写了一首曹操的诗《龟虽寿》送给林彪——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向喜爱曹操诗歌的毛泽东,对这首诗所欣赏的主要之点就是其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不信天命,要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尚属年轻的林彪,长期称病、小病大养,毛泽东书此诗相送,不能不说是对林这种行为的规劝和含蓄的批评。
  毛泽东用诗劝解人,最著名的当属他自己亲自写的那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当年,柳亚子先生在寄给毛的诗中发了一通牢骚,流露出想要离开北京,“挂冠归隐”的思想。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对这样的人是不能靠讲大道理“压服”的。于是,毛泽东采取“和诗”的方式,回赠给柳亚子先生一首“七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前四句以深情的口吻,回叙了他与柳亚子先生在广州、重庆等地数十年来的友情和交往,后半阙笔锋一转,善意地劝导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全诗感情真挚,如老友在谈心交心一般,柳亚子先生在毛泽东这首如春风般鼓荡心胸的诗篇的真诚感召下,终于心悦诚服地决定留在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打消了南归的念头。
  毛泽东热爱诗词也热爱书法,他笔惊风雨,纸生云烟,在挥毫作字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古代诗词或自己的诗词作品,随着笔尖就流淌出来了。他经常书写一些古诗词和自己诗词作品,赠送诗友,甚至普通群众。他把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借此向党内同志表达共勉之意,收到很好的效果。1963年9月,他将自己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一词,“书赠恩来同志。”1965年他又给邓颖超赠词两首,(《水调歌头·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并写信道:“邓大姐: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武汉时,他对厨师杨纯清说:“杨师傅哎,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这武昌鱼还有典故: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毛泽东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条幅,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完一首新诗给你,要不要?不吃你做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这首新作,便是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开头两句便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做武昌鱼的杨师傅有幸,在第一时间得到了领袖的新作。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吟了两句诗:“万里长城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两句诗是毛泽东巧化“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而成的佳句。原诗为明朝林翰《诫子弟》一诗一一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本意是告诫子弟不必为一角墙与他人冲突,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死时不能把身外物带走,我们何苦为一角墙或几尺地争吵?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使中国外交政策服从于苏联全球战略的需要。毛泽东针对当时中苏关系,在接见尤金大使时,将“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改成“万里长城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其用意十分深远。改动后的诗句,不仅更为明白直切,语气较强烈,表现了毛泽东处理国际事务的落落大方的宽容态度,而且是用历史事实表明,早在2200多年以前,中国就是高度统一的大国了,巍峨的万里长城至今 雄峙东方,而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某国尚是个什么样子?在这里,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英雄豪气、豪迈胸襟,也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
  
  徜徉浩若烟海的中华诗词海洋,手不释卷,脱口吟诵,成为毛泽东一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国诗词的民族传统源远流长,惊彩绝艳,形成无尽的诗的大海,一生喜欢古典诗词的毛泽东,就时时在这汪洋恣肆的诗海里游弋,终其一生,未尝稍衰。
  他读的诗难以数计,上起先秦,下迄晚清,诸家百体,无不综览。从《诗经》、《离骚》和《楚辞》、汉代的乐府诗,到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诗、词、曲、赋,乃至鲁迅先生的诗作,而且还阅读诗话、词话、章韵、词律以及他的战友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人的诗词和有关诗词书籍。他对一切伟大的诗人,无不结识神交,对所有重要和优秀的诗篇尽都搜求饱览。有的诗集,毛泽东阅读和圈划了许多不同版本,还对一些诗歌做了批注。有人做了统计,他一生圈阅、批注、手书,引用的古诗词共约1662首;涉及的诗人415名。其中凭记忆手书的古诗词117首,上起宋玉的《大言赋》,下迄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包罗了2000余年间58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中有不少是长诗,如《木兰辞》,李白《梁父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等,这些浩繁的巨著,竟能“凭记忆”默书,其记忆力之惊人诚叹观止。
  毛泽东主张背诵诗词,《唐诗三百首》他就能全部背下,并经常吟诵。他一生至少能背诵400多首古诗词。一次,周谷成和毛泽东叙谈,兴之所至,随口吟诵起李商隐的《马嵬》一诗,突然,忘了最后两句,接不上口,毛泽东很自然地替他续吟上:“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为他读书的芦荻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在问过姓名之后,毛泽东又琅琅吟诵起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正包含着芦荻的名字。毛泽东接见文学史家刘大杰时,问他是哪里人,他说:“巴陵人。”毛泽东听了,当即朗声吟诵:“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毛泽东当听说为他做摘除白内障手术的大夫叫唐由之时,他费力地说:“你父亲一定是位读书人,他可能读了鲁迅先生的诗,为你取了这个‘由之’的名字。”说着,就吟道:“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吟完,毛泽东要来一支粗铅笔和白纸,摸索着将这首《悼杨铨》写出来,签上名字,送给了唐由之。
  毛泽东不但自己读诗、背诗、吟诗,还教身边的工作人员读诗,他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给他们买来书包、笔墨、字典、作业本和课本,每人一套,要他们学文化。并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一次,他在检查卫士封耀松默写的白居易《卖炭翁》诗时,他用手指着其中一行问:“这句怎么读?”封耀松念:“心忧炭贱愿天寒。”毛泽东说:“你写的是忧吗?那里伸出一只手?你写的是扰,扰乱的扰。怪不得炭贱卖不出价钱,有你扰乱么。”接着又问:“这句怎么念?”封耀松说:“晓驾炭车辗冰辙。”“这是辙吗?到处插手,炭还没卖就大撤退,逃跑主义,你这是撤退的撤。”他就是这样谆谆地教诲他们。
  据曾长期在毛泽东身边管理过图书报刊的逄先知回忆,毛泽东的读书(诗)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生活的各个方面。1958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毛泽东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他查阅了《全唐诗话》以及《旧唐书·列传》等书,发现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去查阅到的有关资料。1964年,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毛说:“宋朝辛弃疾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也写到‘太仪斡运,天回地游’。”随后要我们找出载有这两首诗词的书给他。原来主席说的是辛弃疾在《木兰花慢》里的句子:“可怜今昔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从这里西沉下去的月亮,到哪儿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是月亮从东方升起呢?主席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
  毛泽东晚年,比较喜欢吟诵悲凉沉雄的南宋词,特别是南宋一批慷慨悲歌的爱国词人的作品集,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张孝祥的《于湖集》、张元干的《归来集》、洪皓的《阳集》,以及陆游、陈亮的作品,他都指名要过和读过。据1975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记叙,他时常神情严肃,拍桌击节地高声吟诵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制赴新州》等。
  1976年,毛泽东已进入生命垂危之年,在经历了唐山地震、痛失周恩来、朱德两位老战友的巨大悲痛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即便这样,但仍精神不倒。一天,他让秘书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要她再次读给他听。在他的病床边,张玉凤慢慢读,他则边听边默记着,末了,仿佛是要验证一下自己的记忆力,他以微弱而又有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开始背诵——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消亡?桐何为而半死?……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少许,毛泽东又让张玉凤看着书,他慢慢地背第二遍。结果,除少数几处需偶尔提示一下句首外,均全部背诵自如。须知,《枯树赋》长达四百余言,而当时的毛泽东,已是病入膏肓之人!接下来的一些日子,毛泽东仍时时想起就吟诵这首赋,直到他不能讲话时为止……
  
  本文主要素材,源出毛泽东同志亲属及部分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并参阅中央文献出版社所出《真实的毛泽东》一书,在此一并感谢!
其他文献
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2008年9月30日上午一到安徽,胡锦涛就驱车前往小岗村考察。  村外田野里喜人的丰收景象,让胡锦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让停下车来,沿着田埂地坝走进水稻田和黑豆地,仔细察看饱满的稻穗和即将成熟的豆荚。胡锦涛兴致勃勃地同正在田间劳作的几位村民聊起农事,问亩产、问销售价格、问农技推广和粮食直补政策落实情况。  为纪念当年的
期刊
随着残奥会的圣火徐徐熄灭,中国近两个月的“奥运时间”走向了终点。回望两个月来奥运会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激情、欢乐、震撼,我们从未感到过整个世界与中国融合得这么紧密,从未感到过那么多不同国家、民族、肤色的人群让自己难舍难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奥运主题歌,在无数人手机的彩铃声中,一次又一次唤起大家甜美的记忆。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里都洋溢着自豪感,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
期刊
江碧波是唯一跻身于记录东方悲剧并把它升华到某种启示录的中国女性画家,也是涉猎艺术门类最多而有成就的女艺术家。22岁年青时代的她以战火激烈的革命历史版画《飞夺卢定桥》载入学生课本,影响了几代人。中年时代的她以歌乐山脚下气势恢弘的《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震撼了几代人。年近古稀时,她又以满腔激情投入巫文化题材和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韵和审美理想。  至今,江碧波以战争题材、历史题材、
期刊
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竞争力正从经济力量转向文化力量的复兴。令中国高层决策者和普通百姓骄傲的是,中国青年企业家群体用“责任”、“慈善”、“奉献”诠释着他们的新价值观、财富观和幸福观。  潘亚文,一位出身贫寒、成绩卓越的中国企业家,用他的“慈善观”和“幸福观”感动中国。潘亚文和更多人的努力,推动着整个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新价值观、新财富观与新伦理观进程,而这个群体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贡献必将影响
期刊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包括每月11日“排队日”的“创举”。很多人都不怀疑排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明,但是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有很多人对这种举措能否持续下去持怀疑态度。排队是种规矩,一种最起码的规矩,可这种规矩要成为规矩看样子不是很乐观的事情。  市民刘先生是位内退的老工人,这两天他一直在为自己亲眼看见的一件事而闹心,昨天,刘先生在和笔者说起这件看似很平常又很简单的
期刊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两次被打倒的磨难后,邓小平再次复出,担当重任,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关键时刻,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    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了10年“文革”的中国,处在一个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历史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复出后,邓小平首先向“两个凡是”开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拨乱反正,解
期刊
有西方媒体认为,奥运的第一金,应该颁给8月8日盛况空前的开幕式。  15个身着黑衣的舞者轻柔的站在一张空白的画卷上,以美丽优雅的动作,画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相信这个片断将被所有人记住,而那些黑衣舞者在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人们也很想知道。  这些黑衣舞者全部来自部队文工团,而总政歌舞团的邱辉正是这个舞蹈的领舞。  说起参加开幕式表演的这段经历,邱辉说他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刚进组时,看到会议
期刊
这一刻梦想扬帆起航。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4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同台竞技。全世界残疾人将在实践“超越、融合、共享”的北京残奥会理念中追逐新的梦想。他们用自己的泪水和欢笑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生命壮歌。他们用无可非议的事实告诉人们,残疾,仅仅是身体有缺陷,但人生可以同样地完美,生命可以同样地蓬勃热烈。  吴晴夺得女子铁饼F35-36级金牌,并打破了
期刊
1978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在京闭幕。24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公报发表的当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伟大转变和重新学习》,这位“特约评论员”,就是时任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组长王聚武。  当年参与并见证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王聚武,现如今已是79岁的白发老者。    敢向康生叫板    王聚武生于1929
期刊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这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中英街”。这里承载了中国的百年荣辱,见证着改革开放以及香港回归祖国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风云变迁。  1969年3月,广东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进驻“中英街”。当时,中方一侧实行严格的“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港英政府则在“新界”实行“宵禁”。十三中队官兵手握钢枪,荷枪实弹在“中英街”上巡逻,时刻注视着香港一侧的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