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济宁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能耗持续降低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降低4.7%;万元CDP电耗降低4.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7.7%;万元GDP取水量降低6.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降低8.3%;列入国家千户重点用能企业的9户企业完成节能量48.07万吨标准煤,72户全省重点能耗企业完成节能量66.2万吨标准煤,全面完成了山东省政府下达的节能责任目标。主要抓了以下八项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抓机制。市政府先后出台《济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济宁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济宁市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试行办法》等9个政策性文件,明确了项目市场准入、企业扶优限劣、工作督查考核、责任人奖励惩戒、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硬办法、硬措施,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市、县两级都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节约能源办公室,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二是落实目标抓考核。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和半年公告制度,市政府每季召开一次节能减排工作调度会,调度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步工作重点。2007年6月份,组织有关部门,分7个组对各县(市、区)和百户重点用能企业2006年度节能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对节能责任目标完成较好的16户企业予以表彰、对26户企业提出了批评、对13户企业实行了节能工作“一票否决”。
三是调整结构抓淘汰。坚持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管住增量与优化存量有机结合起来。管住增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先后否决45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按照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制定了具体的操作细则,完成了对电力、电解铝两个行业8户企业的调查摸底,自去年9月份起对这些企业实施超标准耗能加价政策。对7户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优化存量,淘汰落后产能。对电力、煤炭、水泥、烧碱等“双高”行业中属于淘汰类的企业,排出关停进度表。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淘汰8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印发了《关于住宅建筑屋面太阳能热水器和住宅建筑排水管道统一设置的通知》,在全市大力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利用计划”,推行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三星级以上宾馆陆续安装太阳能集热利用系统。
四是强化支撑抓科技。将节能技术研发列入年度计划,支持企业建立以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节能降耗产学研结合。目前,全市企业已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1家。加快开发关键、共性和前沿节能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开展节能技术攻关,有针对性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行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快推广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
五是加大投入抓关键。2007年,济宁市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资源性产业投资大幅回落,装备制造业、煤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明显增长,煤炭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3.3%、电力投资下降59.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7%,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实施节能“双50工程”,在电力、煤炭、化工、造纸等行业排出50个高耗能项目实施强制节能改造,在全市推广50个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2007年全市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资突破百亿元,占技改总投资的40%。
六是循环经济抓示范。制定了《济宁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3456工程”(重点培育30个企业、4个园区、50个城市社区、6大循环经济行业)。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济宁市利用煤矸石、煤泥发电企业达到22家,装机容量90.5万千瓦;利用煤矸石、炉渣、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墙材企业达到72家,年生产29.7亿标砖;利用次小薪材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的企业16家,生产能力120万立方,年可节约替代木材80多万立方。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发展到140家,年利用工业废弃物85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2%,年实现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00多亿元。在农村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
七是突出重点抓百户。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占济宁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3%。督促企业将节能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组织重点用能企业深入开展对照标准找差距活动,通过分析现状、选准标杆、查找差距、改进运行,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引导企业完善计量器具、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夯实节能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开展节能执法大检查。2007年,全市百户重点用能企业预计完成节能量70.6万吨,超计划11.48万吨。
八是营造氛围抓宣传。将节能减排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
(本栏目策划、编辑:李志明)
一是完善政策抓机制。市政府先后出台《济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济宁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济宁市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试行办法》等9个政策性文件,明确了项目市场准入、企业扶优限劣、工作督查考核、责任人奖励惩戒、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硬办法、硬措施,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市、县两级都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节约能源办公室,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二是落实目标抓考核。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和半年公告制度,市政府每季召开一次节能减排工作调度会,调度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步工作重点。2007年6月份,组织有关部门,分7个组对各县(市、区)和百户重点用能企业2006年度节能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对节能责任目标完成较好的16户企业予以表彰、对26户企业提出了批评、对13户企业实行了节能工作“一票否决”。
三是调整结构抓淘汰。坚持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管住增量与优化存量有机结合起来。管住增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先后否决45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按照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制定了具体的操作细则,完成了对电力、电解铝两个行业8户企业的调查摸底,自去年9月份起对这些企业实施超标准耗能加价政策。对7户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优化存量,淘汰落后产能。对电力、煤炭、水泥、烧碱等“双高”行业中属于淘汰类的企业,排出关停进度表。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淘汰8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印发了《关于住宅建筑屋面太阳能热水器和住宅建筑排水管道统一设置的通知》,在全市大力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利用计划”,推行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三星级以上宾馆陆续安装太阳能集热利用系统。
四是强化支撑抓科技。将节能技术研发列入年度计划,支持企业建立以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节能降耗产学研结合。目前,全市企业已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1家。加快开发关键、共性和前沿节能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开展节能技术攻关,有针对性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行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快推广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
五是加大投入抓关键。2007年,济宁市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资源性产业投资大幅回落,装备制造业、煤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明显增长,煤炭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3.3%、电力投资下降59.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7%,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实施节能“双50工程”,在电力、煤炭、化工、造纸等行业排出50个高耗能项目实施强制节能改造,在全市推广50个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2007年全市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资突破百亿元,占技改总投资的40%。
六是循环经济抓示范。制定了《济宁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3456工程”(重点培育30个企业、4个园区、50个城市社区、6大循环经济行业)。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济宁市利用煤矸石、煤泥发电企业达到22家,装机容量90.5万千瓦;利用煤矸石、炉渣、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墙材企业达到72家,年生产29.7亿标砖;利用次小薪材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的企业16家,生产能力120万立方,年可节约替代木材80多万立方。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发展到140家,年利用工业废弃物85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2%,年实现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00多亿元。在农村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
七是突出重点抓百户。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占济宁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3%。督促企业将节能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组织重点用能企业深入开展对照标准找差距活动,通过分析现状、选准标杆、查找差距、改进运行,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引导企业完善计量器具、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夯实节能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开展节能执法大检查。2007年,全市百户重点用能企业预计完成节能量70.6万吨,超计划11.48万吨。
八是营造氛围抓宣传。将节能减排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
(本栏目策划、编辑: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