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大家知道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新的课改使体育教学更加完善,本次课改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体质,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课改 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 教育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61-01
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全面进入课改。课改的主要内容是在高中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校新的体育和健康标准中,我注意到新课标在目标的制定中加入了心理健康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情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这是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体质,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课改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和实现课标的培养目标,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掌握心理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人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体育教师要学习心理所揭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的有关规律,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等,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知识对于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正确确定,对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提供了心理规律的依据,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只有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教育内容和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和教学目标。
二、高中体育教师应掌握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价值要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有目的的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有些教材技术教学较复杂,学生在观察和理解时比较困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减慢教学速度,多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动作。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法,如制作一些教具如挂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跳高录像,对所学的跳高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可利用跳高技术的挂图来讲解跳高的技术,让学生对跳高有所理解。这就能克服因感知和理解上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理健康。
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余活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独特的作用,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自在的尽情游戏和娱乐的领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技术有了提高,紧张的生活得到了调节,郁闷的心情得到了解脱,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比如场地、器材的保障。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课改 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 教育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61-01
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全面进入课改。课改的主要内容是在高中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校新的体育和健康标准中,我注意到新课标在目标的制定中加入了心理健康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情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这是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体质,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课改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和实现课标的培养目标,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掌握心理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人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体育教师要学习心理所揭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的有关规律,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等,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知识对于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正确确定,对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提供了心理规律的依据,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只有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教育内容和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和教学目标。
二、高中体育教师应掌握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价值要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有目的的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有些教材技术教学较复杂,学生在观察和理解时比较困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减慢教学速度,多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动作。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法,如制作一些教具如挂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跳高录像,对所学的跳高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可利用跳高技术的挂图来讲解跳高的技术,让学生对跳高有所理解。这就能克服因感知和理解上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理健康。
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余活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独特的作用,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自在的尽情游戏和娱乐的领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技术有了提高,紧张的生活得到了调节,郁闷的心情得到了解脱,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比如场地、器材的保障。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