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时光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ei_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得闲暇,和妈妈一起回了趟老家。
  妈妈上周才刚刚回去,一路上便与我说起村里的变化:大坡通了水泥路,癸酉坪通了水泥路,汉英家里也通了水泥路……听说都是国家出钱帮铺的。末了,她很朴实地赞了一句:国家真是好呀。
  汉英家我知道,她与我们不同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她把家从村民集居地率先搬出来,独门独户地建在了大山脚下。
  从前年纪小,脚力有限,觉得她家离我们家很远,沿着狭窄的田垄,上坡再下坡,还要越过一道山涧水,周围又无其他住户,沿着山脚往里稍稍深入些,就是没有人烟的深山了,简直与世隔绝一般,似乎是聚居于相对空旷村落又喜热闹的村民所不屑的。
  回到家,我便叫妈妈一起去汉英家走走。从公路延伸之处,果然铺了一条能通车的水泥路。新铺的路要经过我们家的自留地,爸妈当年种下的梅子树、苦楝树、竹子、芭蕉树都还在,依稀还能辨认是旧时相识,只是枝枝丫丫都透着沧桑之意。从前觉得遥远的路途,现在不过十来分钟就走到了。
  汉英正在门前的菜地上忙着。我远远地叫了她一声,她直起身应了声,却没认出我和妈妈来。我自报家门,她又认真地看了看,终于認出来了,很热情地高声回应着,向我们走过来。
  “呀,原来是美清和阿仙啊!”走近了,她上下端详着,感叹道,“你和你阿妈都不会老。”
  妈妈耳背,这一句却听得真切,很开心地笑了。
  汉英领着我们往她家走,亲热地说:“走,入屋吃粥。”
  她在80年代建的青砖瓦屋旁,又新盖了一栋两层水泥楼。一旧一新的房子,皆背靠着青山,门前敞亮,视野无阻无隔地延展向田野远山。屋子门前和旁边都是菜地,一园绿油油的菜蔬。
  院子里静悄悄的,后山传来布谷鸟的声声叫唤。
  我夸赞她的家位置好、空气好、视野好。她对我的夸赞照单全收,骄傲地说:“还好,夏天尤其好,根本不用风扇空调,下半夜还要盖被子。”
  我与她倾谈:儿女都在哪里工作?有孙儿几个?多大了?
  她一一地作答了,然后指指二楼,语气是自足的:喏,大孙儿读高一了,小的孙女也11岁了,正在家里学习呢!
  我在心里默默地算了算,汉英年纪比我妈小一些,是同一辈分的人,今年也应该接近七十了吧。她个子矮小,待人和气,自打我记事以来,她就一直待在村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田、种地。岁月和长期劳作,并没有在她脸上刻下太深的印痕。换作从前,这样清冷闭塞的生活是我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然而眼下,坐在她家的小院,面对着数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山野,隔着三十多年的光阴,重新审视和思索人生的意义时,忽然觉得就如此度过一生,也是很好的。
  从汉英家出来,意犹未尽,我又和妈妈往癸酉坪去。
  癸酉坪就在我们村子的正对面,与我们家遥相呼应。
  从前,到癸酉坪去有两条路可行。一条是越过门前的山溪,沿着山脚一直走,转一个大弯就到了。另一条路仍需越过山溪,绕过两个田垌,抬眼看到两口大水井,还得再爬一段长坡才到。第一条路较大,能走拖拉机,第二条路是田垄,弯弯曲曲,仅容一人通过。
  我们走的是大路,如妈妈所说,铺了水泥,蜿蜒地通往那个绿树掩映的宁静村庄。
  我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癸酉坪一村人的饮用水皆出自于屋底下的那两口大水井。水井的上方,茂密的杂树和竹林遮天蔽日,夏日里极阴凉。我喜欢这两口井,因为这是我们村所没有的。他们的家门前,有翠竹林,有高大的黑榄树,有姿态洒然的龙眼树,有柚子树,有结果累累的杨桃树,也是我们村所没有的,很令人羡慕。
  村口往左,是一个狭长的山谷,与癸酉坪同名,叫癸酉洼。谷底被勤劳的村民开垦成一畦畦山地,种上木薯、红薯、粟等作物,由于山高林密,常常被野猪所破坏。癸酉洼水草丰美,也是我们童年经常放牛的地方。把牛往山上一赶,我们在谷底的坪地上守着,不让它们下来吃作物就行了。那些山谷中漫长的放牛时光,我通常独自埋头于阅读。山中总是有风,风送来松涛声,松涛声又惊动山鸟声声叫唤,山谷中回声荡漾。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这样的时光,我也很怀念。
  正沉湎于回忆中,我们已然来到了村口。
  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愈发茂盛的黑榄树、翠竹和龙眼树。黑榄树长得尤其好,树皮灰褐,主干挺直,枝柯苍劲。算一算,它们至少已有百岁,称得上是古树了。从前每年一到采摘黑榄的季节,全村的人就像过节一样。年轻力壮的负责爬树采摘,妇人们负责把树下方圆至少五十米的杂草清除干净,小孩子们眼神好,就负责捡拾打落在地上的黑榄。如今树下荒草遍布,连同通向水井的小径也已被杂草所掩盖——村民早已接通了自来水,挑水爬坡已成历史。
  午后的村子阒寂无人。正疑惑间,前面的院落有了鸡狗走动的声息,廊下晾挂着一串串金色的玉米,屋檐下一排朱顶红,开败了的花剑还保持着挺立的姿势。妈妈心细,说这户人家孩子还小,你看晾的衣服一半是小孩的。哦,还有老人的。
  一大一小两只黄狗听到人声,从院落里迎出来。大概看着我们还算面善,鼻子嗅闻几下,拂拂尾巴又溜回去了。
  虽然未遇见故人,然而得以窥见那些我曾经如此熟悉的乡间生活气息,我感到很欣慰,就此原路折返。
  癸酉坪的“癸酉”二字是我根据乡音写出来的,确切的村名是“桂游”还是别的什么读音相同的字眼,不得而知。我问妈妈,她也搞不清楚,犹疑不定地说:是不是桂友?
  癸酉是纪年,是时间;桂游是态度,是生活;桂友是村风,是美德。且不管是癸酉、桂游还是桂友,最早从别处移居于此地的村民,必然是怀着美好的憧憬为自己的家园郑重定下的名字。
  愿家园宁静,岁月安然,愿始终有人为故乡守望。
其他文献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走在南宁市民族大道的林荫道上,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喷薄而出,阳光洒满大地。我沐浴着清晨舒适的阳光,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万物生长靠太阳,幸福生活感党恩。”  我漫步来到石门森林公园,虽然是清晨,但公园里热闹非凡,男女老幼,或运动,或游玩,一派祥和。站在树杈上的一对对、一群群鸟儿,那是红冠和斑鸠,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鸟,它们放开了喉咙,争先恐后地鸣叫着,一阵阵爽朗
期刊
盛行于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的闹鱼节,追溯起来,其源起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节庆活动分为喊节、祭祀、闹鱼三个阶段,一般在苗族新禾节前后举行,是当地苗族人民表达驱逐虫害、感恩大自然馈赠、喜迎丰收年景的重要传统节庆活动,是融水保存较为原始的苗族传统民俗活动的代表,2016年被列入柳州市级“非遗”名录。喊节  闹鱼节的前一天中午时分,良双村的牛塘和洞寨两个苗寨的村民们便聚集到良双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114-03  广西师范大学蓝武教授与弟子蒋盛楠共同完成的力作《点校与研究》一书,于 2016年 5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并由广西师范大学予以资助出版。 该书不仅对《白山司志》作了认真地点校,而且对该志作了深入地研究,不愧为我国土司专志研究
期刊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年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生前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他的勤劳、善良与正直,就是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父亲1945年出生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村党组织的工作,历任生产队记分员、农辅员、生产队队长、村支书等职,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
期刊
文市镇地处桂北边陲,与湖南交界。该镇山清水秀,历史久远。勤劳善良的人民世世代代栖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并且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生动感人的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三次经过灌阳,在该镇留下许多红色的足迹。红军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和当地人们共同写下一个个军民鱼水深情的美丽故事。为了弘扬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当地县委组织了“紅军在灌阳挖掘收集史料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我
期刊
初春的风,还带着刺骨的寒意,时而舒缓时而高昂的锣鼓声、鞭炮声已在我的家乡响了起来……  大仁村电影院外,五米高的尖顶上方,一个大红包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充满挑衅地睨视着下面的人群。一个金字塔式的人梯已经搭成:第一层,十二个膀大腰粗的汉子站成一个圆圈,竹棍分别搭在自己和对面汉子的肩膀上,六个汉子先后站到竹棍组成的平台上,同样的办法搭起第二层平台,第三层由三人组成,第四层只上舞狮头的一人。狮子正在从下往
期刊
村口的大樟树  替代了我的母亲  在村口等我很久了  我沿着叶脉生长的方向  寻着坝上的水声  又一次回家了  媽妈说  “茶子岭大田”种出的稻谷最香  要留几担给我回家打点新米带走  “大将岭大田”种出的马蹄子最甜  回家过年让我带点  “茅园口”那块地水分足  种什么瓜果都又脆又爽口  大塘边那分地种的芋头最粉  “沙山勒”那块田不种二苗  种红薯才有好收成  ……  每次回家母亲都让我带点 
期刊
我的故乡兴隆街偏居于广西马山县林圩镇一隅,是一个壮族小山村。尽管故乡与我所住的县城近在咫尺,相距不到三十公里,但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主要是因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都到外地谋生了,也没什么急着要办的事。尽管如此,每年春节、清明节是一定要回去一两天的,因为根基在那里,亲情还在,记忆还在。  拾掇故乡的记忆片段,应该是懂事之后、外出上高中之前那段成长历程。在故乡经历的挑水、打柴、戽鱼的活动记忆犹新,难以忘
期刊
灌水,柳宗元曾在《愚溪诗序》里提道:“灌水之阳有溪焉,名冉溪。”“灌水,今灌江也,为桂林市灌阳县县河。”在一些文献资料里,也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灌阳,《寰宇通志》里记载:“因灌水为名。”  从这个角度说,灌阳的名字是沾着水的,名字是有灵气的。俯视灌阳,像一片向西弯曲的树叶,镶嵌在海洋山脉和都庞岭山脉之间。清澈见底的灌江,蜿蜒贯穿其间。  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从灌江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
期刊
20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腊月二十九,我们兄弟姊妹拖家带口,驱车前往老家。  穿过红水河龙滩大峡谷,十来分钟后,龙滩水电站大坝已映入眼帘,也就是进入了老家地界。盘山而上的村级水泥路让我轻松而惬意,感觉故乡其实离我并不远,只是我忽略了她而已。  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离开老家,随父亲到城里生活。只有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才回到老家,那是童年记忆里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寒假和寨子里的小伙伴们打陀螺、用鞭炮炸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