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电影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近《钢的琴》下线,才在几次相约后得到张猛导演同意采访的通知,正抱怨对方的“大牌”时,却有同行不无羡慕地说自己根本不得“接见”的经历。孰料,准备好的几个问题,却被导演以“没什么可说的”而一句话解决掉。冷场。极端少见的冷场。
  “有人说,您是出来的独立导演。”冷不防,想起之前和一位业内人士讨论起张猛影片的定位时聊起的话题,孰料,却打开了张猛的话匣子。
  
  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电影
  
  “我并不是一个独立导演。”张猛说道,“拿《钢的琴》来说,我们的出品方有电影制片厂、韩国的投资公司。也有制片人,和所有上院线的电影都一样。至于“独立”,我的独立精神还是没有那么强,‘地下’导演拍出来的片子给谁看啊?”当年张猛是和杜海滨、朱传明等同辈一起看着贾樟柯的片子获得关于电影的鼓励。如今贾樟柯已经是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会主席,国际级的导演。而当年他们那种“自己拍片子在酒吧里放一放的日子”已经成为往事,可追忆,但不可重复。
  有人说,《钢的琴》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已。张猛微笑着说:“所以《钢的琴》可以上影院不是仅供哥儿几个乐一乐。我没有那么大的追求,也没有那么多的责任、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不会拿一把锋利的刀,而是拿个牙签扎一下,你能感受到有点疼就好了。”
  在张猛看来,“地下”这个词儿听着很酷,但拍出来的东西受众群太小,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与欣赏。而拍电影真正意义是能让百姓、观众知道导演要表达的是什么,“就像《钢的琴》,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东北底层小民众的生活状态”。
  
  名字是我的坚持
  
  尽管一再强调自己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电影,但真到原则问题,张猛却一定坚持自己。《钢的琴》上映前,因为在业内以及影评人中口碑甚佳,制片方曾试图将《钢的琴》改为更具吸引力的名字,以便对票房有力。而张猛导演却态度强硬地坚持最初的想法。
  张猛解释道,对于导演来说,电影的名字非常重要,同时张猛带着《钢的琴》在国外各大电影节参展,在国外已经小有名气了,并且有了小范围的观众群体与知名度。在国内上映的前一个半月时间里,仓促改名就会失去了原有的那一批观众。张猛还带着半开玩笑的口吻说,75%的观众还是看名字,不会看内容的。如果加上“非常”、“特别”、“大业”之类的词作为电影名字,没准真的会有那么多的观众来看。
  
  有情怀不能放弃电影
  
  张猛认为“《钢的琴》带点新现实主义”。其中的故事所反映的真实感远不如《铁西区》真切,但是观众观看《钢的琴》,很容易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怀旧的气息,把人物简单地带入情绪当中。这也就是张猛成功的地方。“创作一定要有感而发,创作过程中油然而生,这样才能让作品立在那儿,之后的出品、发行、包装都是一点点加进来的。”
  他曾经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而后被分配回辽宁电视台,而他一直不甘心,想走出去,继续考学,并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编剧导演专业。从中,也结识了赵本山,张猛为他编小品,出谋划策,得到了赵本山的赏识,并邀请张猛当本山传媒的副总,而后,张猛逐渐认识到春晚小品这样的创作形式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他辞去副总一职,两手空空拍电影。 “2000年左右我开始接触电影,最初没有太多的设计想法,开始做电影就往纪录片使劲来着,有一些纪录片到现在也没有上映。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钢的琴》的市场问题
  
  40多天的上映期后,《钢的琴》票房700多万元,这对当下国内票房来说,仅仅是国外大片的一个零头,但看过的观众几乎都认为这是近年来内地小成本电影中的佼佼者。“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在中国内地还是更倾向为文艺片,没有当红的演员,强力的宣传,也许就会埋没在千千万万投资高额的外国电影片中。
  尽管国内票房如此,但对张猛来说,他对未来电影市场的计划依旧是国内院线。“我已经不能像最开始那种,拿着DV找个角度,把这件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同时也做纪录片拍摄的张猛,拍过很多类似的东西,但都放到家里,他认为这可能对个人成长有意义,但不具备对大众的普遍意义,没必要到公众平台上展示。
  
  小结:
  
  直到采访结束,张猛导演依旧没有透露丝毫关于他新作的任何信息。
  2011年8月,张猛导演获得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导演,他的第二部长篇电影《钢的琴》同样在本届获得优秀故事影片。无论张猛导演的新作是什么内容,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获奖,来找他合作电影的人将与之前有绝对的不同。
其他文献
在这个流行“微”的时代,继微博、微小说、微访谈之后,又一“微”家族的成员——“微电影”开始大行其道,和长达90分钟,甚至数小时的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用极短时间表现出的场面效果丝毫不亚于数亿元制作的超级大片,而且由于时间被大大压缩,观众们将接受一种密集的感官冲击。就如同微博那140个字的限制,强迫作者提炼语言,去掉繁复的词汇,文字因此更加清晰、干净、有张力。  有发烧友表示,微电影体现出“三微”
期刊
鲁国希,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编导,一位执著、资深的电视人,从《人与社会》到《地理·中国》,拥有12年电视从业经历的他对各种电视影像制作有较纯熟的把握。   科教类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类别中,相对其他节目对画面和思想内涵都有更高要求,鲁国希凭借着他多年的经验,对电视影像语言的读解十分深刻,在他的编辑下,大千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跃然荧屏之上。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讲故事、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如何在拍摄之
期刊
很高兴见到您,先和我们《大众DV》的读者打个招呼吧。顺便也请您作一个自我介绍?  林和哉:《大众DV》的读者大家好,我叫林和哉,我来自日本。我既当过导演也当过制片人,我还是一个摄像师。从前期到后期的很多事情我也都参与。  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个人使用摄像机的经历?你最喜欢的设备有哪些?  林和哉:我个人使用摄像机的经历很复杂,从模拟机开始接触,直到现在使用数字摄像机,当然还有就是标清到高清的转变。我上
期刊
首届“凤凰杯”山西(大同)国际养生太极邀请赛,2011年8月12日在大同大学举行,比赛邀请了来自韩国、德国、法国等数十个国家的100多名外国选手和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选手参赛。这次比赛是大同市体育局的重点项目,将对开幕式、比赛过程和闭幕式进行录像播出。  针对开幕式的拍摄,拍摄团队采用8个机位和二级切换的EFP方式进行,前期的拍摄设备使用到了AVCCAM设备松下AG-HMC153MC和P2HD设
期刊
佳能摄像机自从进入中国以来,以其精良的画质、便捷舒适的操控性深受中国独立电影人的喜爱,也为他们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赢得了大大小小诸多的荣誉。“中国新纪录片之父”吴文光就是使用佳能经典的XL1拍摄了《江湖》等纪录片作品。步入新世纪,杜海滨凭借佳能设备拍摄的多部纪录作品,逐渐在独立电影导演中名声鹊起。2007年他使用佳能XH A1拍摄的高清纪录长片《伞》获得第三十届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关注奖。除了纪
期刊
教育?教育!    北京,朝阳区,9月的天气还是有点燥热,顺着尘土飞扬的广渠路走下去,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走进去,就是竞园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像798的旧厂房片区是北京打造的又一个影像创意产业基地:清一色的红砖建筑,随处可见随意的涂鸦,特色各异的小店面透露出慵懒的气质。在第一个可转弯的路口向左转,走到尽头就是CNEX咖啡馆了。  近年来“CNEX”虽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略显陌生了
期刊
采访《遍路——四国心灵之旅》的导演高雄杰是在日本宫城大地震后的第四天,地点选择在他工作的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办公室,采访邀约是提前一个多星期前就准备的。此前通过视频网站,该片中日本四国岛宜人的自然景色,遍路朝圣者的自我心灵探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的时间点让我更加感到介绍这部影片的意义,灾后日本的恢复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心灵上的回归同样不可或缺。或许通过了解这部影片和高雄杰老师的叙述
期刊
2011年8月23日,在北京皇家大饭店,Panasonic公司面对广大影视从业人员举办了海外制作经验交流分享会和新品推介会。这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日本商业视频制作领域知名的Studio DU公司制作人林和哉先生,为大家分享了Panasonic产品的使用心得,以及该产品在日本的应用情况介绍。   在活动过程中,Panasonic公司的产品经理刘兆巍女士对推出的新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们分别是:AG-AC
期刊
冰火两重天:中小成本故事片与纪录片所遭遇的不同市场    由于纪录片天然携带的某种“精英”立场,注定了它远离大众远离市井喧嚣的命运。而眼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尚且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环境,仅仅逗留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阶段,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要求一般投资人特别关注纪录片市场,甚至是中小成本纪录片市场。中国目前尚且没有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纪录片发行与营销渠道。商业影院也是天然地排斥纪录片,除非是已经具备一
期刊
如果不难,为什么让你走  ——中小成本电影突围方程式  数字影像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影像,如今的数字影像又重新被打回原形:电影依旧是有钱人的游戏,中小成本电影突围之路上可以看到无数导演的努力,但是,导演能影响影片,却能影响制片人乃至整个发行的趋势吗?中小成本电影将怎么走?如果想让更多人看到你的电影,观众、市场和钱确实哪一个都不能少。    这也许不是中小成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2010年中国电影产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