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研读孔乙己自身的几次对比和文章几个人物间的对比,揭示文章主题,掌握小说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在比较和对照阅读中,训练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阅读鉴赏的能力;
3、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并联系现实,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生前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最喜欢哪一篇。鲁迅先生回答说是《孔乙己》。这篇小说到底有何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用对比的手法品读《孔乙己》。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小说中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预设: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二、运用对比手法,研读课文
师:小说《孔乙己》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同学们默读4段-11段,找出段落间的对比,请任选一处作精要分析。
1、生预设:脸色,在第4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
师:分析的很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
2、生预设:神态三处,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②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道:“.......。”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
③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师: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
3、生预设:动作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
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几文啊?九文。。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呀,“摸”能看出什么?钱藏得很深,不多。抖抖索索的。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沒有了。
4、生预设:语言系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不要取笑”,就没有“者乎”了
师: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语言系统变了,说明他读书人的身份不在了。哪里还可以看出他读书人的身份变了?
5、生预设:孔乙己的长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夹袄。
为何说孔乙己有长衫“情结”?“长衫”是什么?对于孔乙己“长衫”象征着什么?“长衫”是读书人的身份,“长衫”是功名梦,“长衫”是富贵心,是包裹着他一世的人生美梦。
过渡:退场时的孔乙己和出场时的孔乙己在变,那么不变的是哪些人?他们不变的是什么?
预设:酒客、掌柜、小伙计、丁掌柜,他们的态度(嘲讽)
鲁迅先生给了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看客。我们先来看看看客中人数最多的是?
生:酒客
师:从酒客们身上你们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结: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无情
过渡:确实,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人在赏玩孔乙己的痛苦。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作者在后文中却对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进行了特写,详细描写了他对孔乙己无情的嘲弄。这个人是———掌柜。
师:首先看掌柜对孔乙己说的第一句话,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生:势利、贪财、冷血。
师:为什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啊。
生:知道孔乙己腿被打折,没有关心他一下,直接就要钱,很冷血,没有情义。
师:和酒客相比,掌柜的眼光里更多了一份冷酷。当掌柜要钱不成,他就———取笑孔乙己。
师:是哪句话取笑孔乙己
生:“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师:这句话很熟悉啊,在哪里出现过?
生:之前酒客也说过。
师:同样的话:他们各自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酒客是纯粹的嘲笑。掌柜说这些还有招揽客人的原因。因为他知道酒客们对这些事感兴趣。这样可以留住酒客。
师:非常棒!那么唯利是图的掌柜身上你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本质。世态炎凉
过渡:在一众看客中还有一个人与孔乙己的身份其实是最相似的,这个人就是——丁举人,他们都是读书人?在古代应该说是同僚、同窗。不同在于?
生:丁举人考取了功名,谋得了一官半职。
师:通过科举考试有了功名的丁举人打折了同样是读书人的孔乙己的腿,这何其讽刺。谁要讽刺?——鲁迅,鲁迅要批判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小结: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死”《孔乙己》写的是一个“悲剧”,然而小说却大量的篇幅写笑声?课文中写到:
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众人笑!
孔乙己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众人笑!
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众人笑!
孔乙己用手爬来爬去,众人笑!
师:这里运用到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这是喜剧的气氛与悲剧的命运的对比,这样的写法更加增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读来更加令人心痛,讽刺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小结:那么文章的主题就是什么?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穷困潦倒、悲惨一生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也展示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鞭挞了世态炎凉的封建社会。
三、总结升华
时隔一个世纪,我们再读这篇文章,你觉得鲁迅先生除了要批判那个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外,还有什么用意呢?
生自由阐述。
我们一起来鲁迅先生自己怎么说:
资料一:鲁迅先生自己说,她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华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
当今社会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冷漠的看客却还在。他们的存在不仅对弱者造成了伤害,而且还将这种冷漠向社会蔓延。
所以面对别人的不幸,我们在肃然不笑、伸手相助的同时,还要用我们自己的诚与爱去融化那些冷漠看客心头的坚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啊!
最后老师把这段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但愿这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时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丝欢笑,更多一份温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1、研读孔乙己自身的几次对比和文章几个人物间的对比,揭示文章主题,掌握小说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在比较和对照阅读中,训练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阅读鉴赏的能力;
3、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并联系现实,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生前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最喜欢哪一篇。鲁迅先生回答说是《孔乙己》。这篇小说到底有何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用对比的手法品读《孔乙己》。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小说中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预设: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二、运用对比手法,研读课文
师:小说《孔乙己》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同学们默读4段-11段,找出段落间的对比,请任选一处作精要分析。
1、生预设:脸色,在第4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
师:分析的很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
2、生预设:神态三处,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②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道:“.......。”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
③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师: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
3、生预设:动作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
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几文啊?九文。。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呀,“摸”能看出什么?钱藏得很深,不多。抖抖索索的。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沒有了。
4、生预设:语言系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不要取笑”,就没有“者乎”了
师: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语言系统变了,说明他读书人的身份不在了。哪里还可以看出他读书人的身份变了?
5、生预设:孔乙己的长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夹袄。
为何说孔乙己有长衫“情结”?“长衫”是什么?对于孔乙己“长衫”象征着什么?“长衫”是读书人的身份,“长衫”是功名梦,“长衫”是富贵心,是包裹着他一世的人生美梦。
过渡:退场时的孔乙己和出场时的孔乙己在变,那么不变的是哪些人?他们不变的是什么?
预设:酒客、掌柜、小伙计、丁掌柜,他们的态度(嘲讽)
鲁迅先生给了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看客。我们先来看看看客中人数最多的是?
生:酒客
师:从酒客们身上你们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结: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无情
过渡:确实,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人在赏玩孔乙己的痛苦。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作者在后文中却对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进行了特写,详细描写了他对孔乙己无情的嘲弄。这个人是———掌柜。
师:首先看掌柜对孔乙己说的第一句话,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生:势利、贪财、冷血。
师:为什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啊。
生:知道孔乙己腿被打折,没有关心他一下,直接就要钱,很冷血,没有情义。
师:和酒客相比,掌柜的眼光里更多了一份冷酷。当掌柜要钱不成,他就———取笑孔乙己。
师:是哪句话取笑孔乙己
生:“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师:这句话很熟悉啊,在哪里出现过?
生:之前酒客也说过。
师:同样的话:他们各自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酒客是纯粹的嘲笑。掌柜说这些还有招揽客人的原因。因为他知道酒客们对这些事感兴趣。这样可以留住酒客。
师:非常棒!那么唯利是图的掌柜身上你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本质。世态炎凉
过渡:在一众看客中还有一个人与孔乙己的身份其实是最相似的,这个人就是——丁举人,他们都是读书人?在古代应该说是同僚、同窗。不同在于?
生:丁举人考取了功名,谋得了一官半职。
师:通过科举考试有了功名的丁举人打折了同样是读书人的孔乙己的腿,这何其讽刺。谁要讽刺?——鲁迅,鲁迅要批判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小结: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死”《孔乙己》写的是一个“悲剧”,然而小说却大量的篇幅写笑声?课文中写到:
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众人笑!
孔乙己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众人笑!
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众人笑!
孔乙己用手爬来爬去,众人笑!
师:这里运用到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这是喜剧的气氛与悲剧的命运的对比,这样的写法更加增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读来更加令人心痛,讽刺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小结:那么文章的主题就是什么?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穷困潦倒、悲惨一生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也展示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鞭挞了世态炎凉的封建社会。
三、总结升华
时隔一个世纪,我们再读这篇文章,你觉得鲁迅先生除了要批判那个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外,还有什么用意呢?
生自由阐述。
我们一起来鲁迅先生自己怎么说:
资料一:鲁迅先生自己说,她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华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
当今社会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冷漠的看客却还在。他们的存在不仅对弱者造成了伤害,而且还将这种冷漠向社会蔓延。
所以面对别人的不幸,我们在肃然不笑、伸手相助的同时,还要用我们自己的诚与爱去融化那些冷漠看客心头的坚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啊!
最后老师把这段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但愿这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时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丝欢笑,更多一份温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