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尔基佐沃市场,因为谐音关系,在俄罗斯华人圈里,被昵称为“一只蚂蚁”市场。它曾经是数万华商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所在,它曾经在历次俄罗斯警方的清查行动中毫发未损,而如今,这个华商曾经的“避风港”,已经成了查抄走私的“风暴滩”。
“何止是20亿美元!6000个集装箱啊!每个集装箱货物的价值都在50万到100万美元之间,这次华商的损失是空前的。”俄罗斯中国浙江同乡会会长倪吉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感无奈。
2009年6月18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将集中销毁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中国“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尽快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切尔基佐沃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有近万浙江人在此做生意,市场40%的货物来自浙江。
6月18日,俄罗斯总检察院表示,没收的这些华商商品属走私品,其中一些伪劣商品将集中销毁。这一消息令华商感到绝望。这也意味着,“集装箱市场”近万人的浙商成了俄政府默许的“灰色清关”的替罪羊和牺牲品。目前,20亿美元的货品中,有多少来自浙江尚无具体统计。
从6月29日起,由于违反卫生规定,莫斯科的切尔基佐沃大市场被临时关闭。
切尔基佐沃市场具有20多年的历史,由俄罗斯寡头伊斯梅洛夫创办,目前发展为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伊斯梅洛夫通过“灰色清关”的方式,吸引大量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
事实上,所谓的“灰色清关”并非走私方式。在市场里经营的华商,除了交纳场地费,还要交各种手续费给伊斯梅洛夫,而伊斯梅洛夫自称会代华商向政府部门交税,但谁也不清楚伊斯梅洛夫上交了多少税给俄罗斯政府。
由于“灰色清关”要比“白色清关”(即正常清关)省很多钱,而浙江商品由于附加值低,价格普遍低廉,因此,许多浙商选择了在“集装箱市场”开商铺。在赵诚眼中,这么多年来,中国商人在俄罗斯一直都如此经营生意,这种经营模式应该是得到政府默许的。
但是由于伊斯梅洛夫偷逃税款,中国商品就成了俄检察部门眼中的走私商品。去年开始,伊斯梅洛夫被列为俄罗斯政府打击对象,俄检察部门指其组织销售中国走私商品,并扣留了市场上部分华商的集装箱。
一旦市场关闭,货物被没收,在切尔基佐沃市场经营的浙江商人面临着倾家荡产的风险。据悉,目前在此经营的商人们正在同俄政府方面进行积极沟通,但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台州市侨办蒋华处长表示,被政府没收销毁,也就意味着商户不会得到任何赔偿。许多商人的流动资产全在货物里,一旦货物没了,就等于短时间内任何事情都做不了。
切尔基佐沃市场的浙商们该何去何从?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李紫微老师,盲从事对俄贸易研究。她告诉记者,大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应对“灰色清关”,却从来没有考量过“灰色清关”消失。“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这确实是一个没有研究过的课题。”
近日,记者从宁波市政府侨办方面获悉,就在俄罗斯政府的中国商品“走私”事件发生前,刚刚有一批浙江人奔赴俄罗斯集装箱市场“淘金”,而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浙江商人撤退回国。
浙江人到俄罗斯做类似的“集装箱市场”生意是前赴后继,像韭菜一样,一茬接着一茬。不过,浙商从不断发生风波之后,已经转向和俄罗斯直销进口商和批发商做生意,交税方式是“白色清关”。
一个浙商的黑色经历
“实在做不下去了才回来的,真的已经做怕了。”宁波东方(俄罗斯)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诚告诉记者,目前仍然经营俄罗斯贸易,但不再做切尔基佐沃市场的生意;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俄罗斯政府就可能没收所有货物。
2006年起,赵诚开始在俄罗斯切尔基佐沃市场经营服装及小商品,主要从义乌进货。在赵诚的口中,自始至终用“集装箱市场”这个名词来代替切尔基佐沃市场。他描述说,这里到处都是集装箱,海关里废弃的集装箱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商铺,有几千个。“这里不像浙江义乌有漂亮的商铺,这里只有集装箱。”
俄罗斯轻工业不景气,许多日用品十分匮乏。从中国来的物美价廉的日用品极大地满足了俄罗斯居民的需求。在这里,中国的服装、鞋子、皮包、帽子、玩具等,应有尽有。生意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浙江人来‘淘金”。
不过,这样的生意还是经常有不和谐声音,俄罗斯的商业环境并不理想。“2008年,我从浙江进口的货物就曾被他们的海关封存过。”赵诚说,管理混乱,而且市场管理政出多门,货物也是因为“灰色清关”的关税原因被俄方查处。
这件事情之后,受到不少损失的赵诚毅然选择了回国。“我对在俄罗斯的经营不看好,其实赚钱是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许多人都在斗争,是坚持还是放弃?我是选择了放弃的那批人。”赵诚说,正是当时的放弃使得自己躲过了再次打击,否则这一年多又白干了。
延展
俄近半人口在类似于切尔基佐沃购买商品
据俄《新消息报》报道,尽管反对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大规模宣传与反对与该市场有关的权势人物不相上下,不过好像并没有人注意到,在全俄罗斯境内繁荣发展的这种市场的数量之大。
专家们除了行政与其他原因外还发觉了其中社会经济方面的潜在原因。对于市场、对于中国制造,哪怕是走私来的,俄罗斯消费者抱的是欢迎态度。
俄社会政治独立学院副院长利利娅·奥夫恰罗娃说,今天在切尔基佐沃市场供应和需求是相互的;即使现在我国出现一批不奉公守法的制造商,他们的产品仍然会比中国的贵。
如果我们想以低廉的价格给人们穿上光鲜亮丽的衣服,那么一方面,必须提高那些去市场买东西的45%人口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合法化,引导中国制造的商品进入文明贸易的领地。
“灰色清关”积重难返
俄罗斯的很多政府部门都和“灰色清关”有关,甚至有些部门就靠它活,牵涉的就业人数达到几十万。业内人士认为,俄罗斯新《海关法》的内容虽然很丰富实用,但是俄罗斯海关势力顽固、人们法律意识欠缺、相关配套法规不全等问题都是该新法实行过程中的阻力。
因为清关公司的不正规做法,俄罗斯政府每年要损失很多税收,因此俄罗斯政府决心改变“包机包税”的现状。但是俄罗斯“灰色清关”已经积重难返,十多年来各行各业都和它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俄罗斯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执法不严。这种贸易渠道不太可能一下子取消。莫斯科华联总会第一副主席温锦华说,有时候,即使商人去了海关,与清关公司勾结的海关人员也会推荐他们去清关公司。
很多中国商人不会俄语又对当地情况不了解,于是就认为“灰色清关”是惟一可行的方法。对俄罗斯政府部门来说,要解决“灰色清关”的问题也比较困难。
俄罗斯政府也想打击这些公司,但是这些公司通常和一些权力部门有联系,必须下大力才能有所改变。 而且,因为清关公司的证据比较难找,他们随时可以带着有关文件溜走,但商人的货物总是摆在市场里,因为没有相关单据,很容易被警察收走。
华商因何难以正规清关
“灰色清关”不仅要给清关公司很多钱,还要打点各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拉货封库还要交罚款。一些商人想走正规渠道,但是他们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没有办法独自完成。大多数中国商人缺乏了解俄罗斯商贸、海关情况的渠道。
“虽然《海关法》规定3天完成检查,但是海关检查中很容易挑毛病,他们要刁难你也很容易。”温锦华说,“有的时候虽然有正规渠道,但激烈的竞争也逼着商人们选择‘灰色清关’。”
这几年,俄罗斯有“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因此俄罗斯海关也会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而设置一些障碍。很多商人选择“灰色清关”是因为他们把在俄罗斯经商看做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在这里慢慢开展正规经营的打算。“商人们都很实际,他们看正规清关麻烦,所以就选择‘灰色清关’。”
俄罗斯商人了解自己的国家,他们知道如何合理避税,中国商人不知道也不懂如何具体操作。
有一些做文具的贸易公司采用正规清关,因为他们聘用了专门的清关人员,知道如何和海关打交道。但是,这在所有中国企业中只占很少的比例。大多数中国商人缺乏了解俄罗斯商贸、海关情况的渠道。在西欧、北美的很多国家,华人社团遍地开花,这些社团能够给海外华人提供很多帮助,长期经商的经验也可以互相交流。但是俄罗斯却比较难形成稳定的华人社团。
“俄罗斯不是移民国家,所以中国商人每年都要申请居留权,但是,办理居留申请的机构比较官僚,行政手续太多,往往是办了半年,终于获得批准,但不久又要重新申请。所以中国商人不愿意在俄罗斯长期居住,因此人群总在更新,无法形成稳定的华人组织。”温锦华说。(来源:《青年时报》2009年6月27日 编辑/韦京)
点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李东分析,俄内部的争斗是导致大市场‘关闭”的另一重要原因。普京执政以来,一直致力于削弱寡头势力。而大市场的老板伊斯梅洛夫,是普京打击的重要对象。想要打击大寡头,关闭大市场是他们的措施之一。现年52岁的伊斯梅洛夫有资产6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俄罗斯富豪榜中排名第61位。伊斯梅洛夫凭借从政府廉价租地、高价转租的中介手法,逐渐积累起财富。据传伊斯梅洛夫正将财富转移到土耳其。近期,他在土耳其濒临地中海的安塔利亚投资15亿美元,修建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豪华酒店“马尔丹宫殿”。该酒店极尽奢华,套房浴室配有镀金边框的镜子,私人沙滩上则铺有专门从埃及进口的总计9000吨白沙。酒店外配的人工水池,可供1000人同时游泳。这座酒店的修建引起了俄罗斯官方的注意,今年以来,俄官方更加加快了打击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力度,希望切断伊斯梅洛夫的这一最重要的财源。
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想对“灰色清关”说不,但每次都是把拳头高高地举起,然后又轻轻地放下。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由于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将导致俄罗斯日常用品价格上涨,由此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时“灰色清关”在长期存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罗斯很有势力。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因此会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
俄方大规模查抄中国商人货物的理由是,这些货物“没有报关单和税单”,“货物来路不明”,因此俄方称这些货是“走私商品”。但知情者指出,俄警方指责华商货物为“走私货”有欠公允,被查封和拉走的华商许多货物都是通过“包机包税”、“包车包税”的“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境内,由俄海关委员会指定的“清关公司”负责办理进关手续,货主向这些公司一次性交纳整架飞机和整个车皮的税款,因此这似乎不能完全与“走私品”相提并论。
实际上,“灰色通关”已成为俄罗斯一些商人避税、官员腐败的温床。近年来,俄高层曾多次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在俄国内的“灰色清关”这张看不见的大网中,华商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性最大、稳定性最差的一环,而那些海关中的蛀虫和所谓的“清关公司”则是坐在办公室里数钱的一帮“老大爷”。所以,俄高层每次清剿“灰色清关”之时,损失最大的就都是华商。
“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俄两国民间贸易的曾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贸易形式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清关公司”出于某种利益考虑,在货物通关后不给货主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再加上俄政府部门之间互不通气,为俄警方随意查扣华商货物制造了借口。中国商人货物被查扣事件引发的“灰色清关”问题,是两国民间贸易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为此,中俄两国政府在2004年就已经成立了“中俄政府规范贸易秩序工作分委会”,开展规范中俄两国贸易秩序工作。目前,但随着俄罗斯政府也加大了打击腐败特别是惩治海关系统的工作力度的加大,规范中饿民间贸易秩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
在俄华商可能真的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在俄华商应尽快改变经营模式,放弃“灰色”清关做法,走“白色”清关道路,按照中俄两国法律要求规范贸易秩序,因为,只有合法经营,华商才能不整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俄方的执法行为,才能不成为俄国内各派势力争斗的牺牲品,才能摆脱那种“总是俄罗斯非法商人拿大头、我们拿小头的怪圈”。
“灰色清关”是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是中俄两国关系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的原因无可厚非、决心可以理解、但方式有待商榷,因为这需要两国政府和双方贸易者共同的切实努力,而不是简单地搞一两次查封、弄点儿罚款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只有彻底打击俄国内部的腐败、规范海关相关程序、加快相关通关手续,才是治病治本哟!
“何止是20亿美元!6000个集装箱啊!每个集装箱货物的价值都在50万到100万美元之间,这次华商的损失是空前的。”俄罗斯中国浙江同乡会会长倪吉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感无奈。
2009年6月18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将集中销毁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中国“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尽快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切尔基佐沃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有近万浙江人在此做生意,市场40%的货物来自浙江。
6月18日,俄罗斯总检察院表示,没收的这些华商商品属走私品,其中一些伪劣商品将集中销毁。这一消息令华商感到绝望。这也意味着,“集装箱市场”近万人的浙商成了俄政府默许的“灰色清关”的替罪羊和牺牲品。目前,20亿美元的货品中,有多少来自浙江尚无具体统计。
从6月29日起,由于违反卫生规定,莫斯科的切尔基佐沃大市场被临时关闭。
切尔基佐沃市场具有20多年的历史,由俄罗斯寡头伊斯梅洛夫创办,目前发展为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伊斯梅洛夫通过“灰色清关”的方式,吸引大量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
事实上,所谓的“灰色清关”并非走私方式。在市场里经营的华商,除了交纳场地费,还要交各种手续费给伊斯梅洛夫,而伊斯梅洛夫自称会代华商向政府部门交税,但谁也不清楚伊斯梅洛夫上交了多少税给俄罗斯政府。
由于“灰色清关”要比“白色清关”(即正常清关)省很多钱,而浙江商品由于附加值低,价格普遍低廉,因此,许多浙商选择了在“集装箱市场”开商铺。在赵诚眼中,这么多年来,中国商人在俄罗斯一直都如此经营生意,这种经营模式应该是得到政府默许的。
但是由于伊斯梅洛夫偷逃税款,中国商品就成了俄检察部门眼中的走私商品。去年开始,伊斯梅洛夫被列为俄罗斯政府打击对象,俄检察部门指其组织销售中国走私商品,并扣留了市场上部分华商的集装箱。
一旦市场关闭,货物被没收,在切尔基佐沃市场经营的浙江商人面临着倾家荡产的风险。据悉,目前在此经营的商人们正在同俄政府方面进行积极沟通,但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台州市侨办蒋华处长表示,被政府没收销毁,也就意味着商户不会得到任何赔偿。许多商人的流动资产全在货物里,一旦货物没了,就等于短时间内任何事情都做不了。
切尔基佐沃市场的浙商们该何去何从?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李紫微老师,盲从事对俄贸易研究。她告诉记者,大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应对“灰色清关”,却从来没有考量过“灰色清关”消失。“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这确实是一个没有研究过的课题。”
近日,记者从宁波市政府侨办方面获悉,就在俄罗斯政府的中国商品“走私”事件发生前,刚刚有一批浙江人奔赴俄罗斯集装箱市场“淘金”,而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浙江商人撤退回国。
浙江人到俄罗斯做类似的“集装箱市场”生意是前赴后继,像韭菜一样,一茬接着一茬。不过,浙商从不断发生风波之后,已经转向和俄罗斯直销进口商和批发商做生意,交税方式是“白色清关”。
一个浙商的黑色经历
“实在做不下去了才回来的,真的已经做怕了。”宁波东方(俄罗斯)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诚告诉记者,目前仍然经营俄罗斯贸易,但不再做切尔基佐沃市场的生意;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俄罗斯政府就可能没收所有货物。
2006年起,赵诚开始在俄罗斯切尔基佐沃市场经营服装及小商品,主要从义乌进货。在赵诚的口中,自始至终用“集装箱市场”这个名词来代替切尔基佐沃市场。他描述说,这里到处都是集装箱,海关里废弃的集装箱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商铺,有几千个。“这里不像浙江义乌有漂亮的商铺,这里只有集装箱。”
俄罗斯轻工业不景气,许多日用品十分匮乏。从中国来的物美价廉的日用品极大地满足了俄罗斯居民的需求。在这里,中国的服装、鞋子、皮包、帽子、玩具等,应有尽有。生意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浙江人来‘淘金”。
不过,这样的生意还是经常有不和谐声音,俄罗斯的商业环境并不理想。“2008年,我从浙江进口的货物就曾被他们的海关封存过。”赵诚说,管理混乱,而且市场管理政出多门,货物也是因为“灰色清关”的关税原因被俄方查处。
这件事情之后,受到不少损失的赵诚毅然选择了回国。“我对在俄罗斯的经营不看好,其实赚钱是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许多人都在斗争,是坚持还是放弃?我是选择了放弃的那批人。”赵诚说,正是当时的放弃使得自己躲过了再次打击,否则这一年多又白干了。
延展
俄近半人口在类似于切尔基佐沃购买商品
据俄《新消息报》报道,尽管反对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大规模宣传与反对与该市场有关的权势人物不相上下,不过好像并没有人注意到,在全俄罗斯境内繁荣发展的这种市场的数量之大。
专家们除了行政与其他原因外还发觉了其中社会经济方面的潜在原因。对于市场、对于中国制造,哪怕是走私来的,俄罗斯消费者抱的是欢迎态度。
俄社会政治独立学院副院长利利娅·奥夫恰罗娃说,今天在切尔基佐沃市场供应和需求是相互的;即使现在我国出现一批不奉公守法的制造商,他们的产品仍然会比中国的贵。
如果我们想以低廉的价格给人们穿上光鲜亮丽的衣服,那么一方面,必须提高那些去市场买东西的45%人口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合法化,引导中国制造的商品进入文明贸易的领地。
“灰色清关”积重难返
俄罗斯的很多政府部门都和“灰色清关”有关,甚至有些部门就靠它活,牵涉的就业人数达到几十万。业内人士认为,俄罗斯新《海关法》的内容虽然很丰富实用,但是俄罗斯海关势力顽固、人们法律意识欠缺、相关配套法规不全等问题都是该新法实行过程中的阻力。
因为清关公司的不正规做法,俄罗斯政府每年要损失很多税收,因此俄罗斯政府决心改变“包机包税”的现状。但是俄罗斯“灰色清关”已经积重难返,十多年来各行各业都和它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俄罗斯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执法不严。这种贸易渠道不太可能一下子取消。莫斯科华联总会第一副主席温锦华说,有时候,即使商人去了海关,与清关公司勾结的海关人员也会推荐他们去清关公司。
很多中国商人不会俄语又对当地情况不了解,于是就认为“灰色清关”是惟一可行的方法。对俄罗斯政府部门来说,要解决“灰色清关”的问题也比较困难。
俄罗斯政府也想打击这些公司,但是这些公司通常和一些权力部门有联系,必须下大力才能有所改变。 而且,因为清关公司的证据比较难找,他们随时可以带着有关文件溜走,但商人的货物总是摆在市场里,因为没有相关单据,很容易被警察收走。
华商因何难以正规清关
“灰色清关”不仅要给清关公司很多钱,还要打点各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拉货封库还要交罚款。一些商人想走正规渠道,但是他们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没有办法独自完成。大多数中国商人缺乏了解俄罗斯商贸、海关情况的渠道。
“虽然《海关法》规定3天完成检查,但是海关检查中很容易挑毛病,他们要刁难你也很容易。”温锦华说,“有的时候虽然有正规渠道,但激烈的竞争也逼着商人们选择‘灰色清关’。”
这几年,俄罗斯有“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因此俄罗斯海关也会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而设置一些障碍。很多商人选择“灰色清关”是因为他们把在俄罗斯经商看做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在这里慢慢开展正规经营的打算。“商人们都很实际,他们看正规清关麻烦,所以就选择‘灰色清关’。”
俄罗斯商人了解自己的国家,他们知道如何合理避税,中国商人不知道也不懂如何具体操作。
有一些做文具的贸易公司采用正规清关,因为他们聘用了专门的清关人员,知道如何和海关打交道。但是,这在所有中国企业中只占很少的比例。大多数中国商人缺乏了解俄罗斯商贸、海关情况的渠道。在西欧、北美的很多国家,华人社团遍地开花,这些社团能够给海外华人提供很多帮助,长期经商的经验也可以互相交流。但是俄罗斯却比较难形成稳定的华人社团。
“俄罗斯不是移民国家,所以中国商人每年都要申请居留权,但是,办理居留申请的机构比较官僚,行政手续太多,往往是办了半年,终于获得批准,但不久又要重新申请。所以中国商人不愿意在俄罗斯长期居住,因此人群总在更新,无法形成稳定的华人组织。”温锦华说。(来源:《青年时报》2009年6月27日 编辑/韦京)
点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李东分析,俄内部的争斗是导致大市场‘关闭”的另一重要原因。普京执政以来,一直致力于削弱寡头势力。而大市场的老板伊斯梅洛夫,是普京打击的重要对象。想要打击大寡头,关闭大市场是他们的措施之一。现年52岁的伊斯梅洛夫有资产6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俄罗斯富豪榜中排名第61位。伊斯梅洛夫凭借从政府廉价租地、高价转租的中介手法,逐渐积累起财富。据传伊斯梅洛夫正将财富转移到土耳其。近期,他在土耳其濒临地中海的安塔利亚投资15亿美元,修建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豪华酒店“马尔丹宫殿”。该酒店极尽奢华,套房浴室配有镀金边框的镜子,私人沙滩上则铺有专门从埃及进口的总计9000吨白沙。酒店外配的人工水池,可供1000人同时游泳。这座酒店的修建引起了俄罗斯官方的注意,今年以来,俄官方更加加快了打击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力度,希望切断伊斯梅洛夫的这一最重要的财源。
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想对“灰色清关”说不,但每次都是把拳头高高地举起,然后又轻轻地放下。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由于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将导致俄罗斯日常用品价格上涨,由此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时“灰色清关”在长期存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罗斯很有势力。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因此会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
俄方大规模查抄中国商人货物的理由是,这些货物“没有报关单和税单”,“货物来路不明”,因此俄方称这些货是“走私商品”。但知情者指出,俄警方指责华商货物为“走私货”有欠公允,被查封和拉走的华商许多货物都是通过“包机包税”、“包车包税”的“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境内,由俄海关委员会指定的“清关公司”负责办理进关手续,货主向这些公司一次性交纳整架飞机和整个车皮的税款,因此这似乎不能完全与“走私品”相提并论。
实际上,“灰色通关”已成为俄罗斯一些商人避税、官员腐败的温床。近年来,俄高层曾多次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在俄国内的“灰色清关”这张看不见的大网中,华商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性最大、稳定性最差的一环,而那些海关中的蛀虫和所谓的“清关公司”则是坐在办公室里数钱的一帮“老大爷”。所以,俄高层每次清剿“灰色清关”之时,损失最大的就都是华商。
“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俄两国民间贸易的曾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贸易形式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清关公司”出于某种利益考虑,在货物通关后不给货主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再加上俄政府部门之间互不通气,为俄警方随意查扣华商货物制造了借口。中国商人货物被查扣事件引发的“灰色清关”问题,是两国民间贸易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为此,中俄两国政府在2004年就已经成立了“中俄政府规范贸易秩序工作分委会”,开展规范中俄两国贸易秩序工作。目前,但随着俄罗斯政府也加大了打击腐败特别是惩治海关系统的工作力度的加大,规范中饿民间贸易秩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
在俄华商可能真的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在俄华商应尽快改变经营模式,放弃“灰色”清关做法,走“白色”清关道路,按照中俄两国法律要求规范贸易秩序,因为,只有合法经营,华商才能不整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俄方的执法行为,才能不成为俄国内各派势力争斗的牺牲品,才能摆脱那种“总是俄罗斯非法商人拿大头、我们拿小头的怪圈”。
“灰色清关”是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是中俄两国关系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的原因无可厚非、决心可以理解、但方式有待商榷,因为这需要两国政府和双方贸易者共同的切实努力,而不是简单地搞一两次查封、弄点儿罚款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只有彻底打击俄国内部的腐败、规范海关相关程序、加快相关通关手续,才是治病治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