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梦想的翅膀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y65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你一个梦想,你能让它走多远?为了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传播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中国宇航学会主办了“神箭神舟”杯航天知识大赛,这次大赛无疑为一群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因为这次大赛为获奖者提供了富有航天特色的丰厚奖品,个人赛和团体赛的一等奖是赴美国太空营训练;二等奖是走近航天——观看卫星发射;三等奖是参加国内航天夏令营。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对这次大赛非常重视,于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听取有关大赛进展的汇报,并在决赛时发表讲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为活动题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航天英雄杨利伟,航天科技科工两大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庄逢甘专为活动发表讲话。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卓亲自担任本次大赛组委会主席,并主持了组委会会议,他希望全体委员积极参与到组织大赛的活动中,发挥组委会的重要作用,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将这项活动“要干就干成,要做就做好”。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神箭神舟”杯航天知识大赛历时5个月,从2006年8月起分个人赛和团体赛分别进行。个人赛通过网上和报刊答题。截止9月底,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万多的35岁以下人员参加了个人赛的初赛,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网上答卷30045份,其中1772份答卷获得满分;收到报刊答卷23340份,其中337份答卷获得满分。此后从获得满分的参赛者中选出了500名幸运者进入复赛。为了使大赛活动在掌握更多航天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地进行,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严格按照竞赛规则和竞赛要求执行每一步程序。对网上答题729条信息登记不详细的参赛者一个个进行了电话核实。
  2006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宇航学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在腾讯网进行了“航天知识大赛”个人赛复赛的选取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宣传处处长李君、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以及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炜出席并参加了选取工作。整个选取过程在北京市公证处熊凌和潘静两位公证员的监督下进行,在满分答卷的有效个人信息库中计算机随机抽取出了500名幸运者。
  与此同时,团体赛的初赛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全国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黑龙江、陕西、四川、江苏、湖北等17个省市的58支代表队报名参赛。按照大赛规则,9月13日和14日,大赛组委会分别组织报名超过3个队的浙江平湖地区和北京地区进行了初赛。初赛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平湖地区从14个参赛队中选出了6个代表队,北京从17个队中选出了9个代表队,进入团体复赛。
  第一轮比赛结束,个人赛有500人进入复赛,团体赛有30支队伍进入复赛,精彩的还在后面。
  


  激烈的角逐
  
  根据复赛规则,进入个人赛决赛的50名选手从500名幸运者中选出。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寄出500份复赛试卷后,共收到214份有效答卷,其中21份试卷满分,1份99分,58份98分。根据“从高分到低分,同等分数计算机抽取”的规则,获得100分和99分的22名参赛选手直接进入决赛,获得98分的58名参赛者由计算机抽取产生28名进入决赛。
  2006年11月27日下午中国宇航学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在腾讯网进行了“航天知识大赛”个人赛决赛的选取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王朝晖副部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出席并参加了选取工作。整个选取过程在北京市公证处熊凌和潘静两位公证员的监督下进行。
  相对于个人赛决赛选手的平静入围,团体赛进入决赛的争夺可谓激烈异常、精彩纷呈。
  2006年12月11日,中国航天知识大赛团体赛复赛在北京举行,30支参赛代表队中包括了中小学、各航天院所和高校代表。比赛分笔试题和口试题两部分进行。笔试题结束后,口试题的第一轮开始了,三十个队分为三组,每组选出三个优胜队,也就是十进三比赛。口试又分两部分,一部分必答题,一部分抢答题。面对必答题,选手们认真做答,面对抢答题,则反应迅速,争夺激烈。选手们反应速度之快,对题目的熟悉程度都让人惊叹,足以见得是背后下了一翻苦功的。一番激战下来,航天院所队和几所大学的代表队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共有九支队伍进入第二轮。为了确保大赛的公平与公正,还要举行一轮复活赛,第一轮比赛每组的四、五名均可进入复活赛,共七支队伍,选出其中一支进入第二轮比赛。复活赛更是惊心动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代表队表现出了超强的实力,夺得了这进入第二轮的最后一张门票。第二轮十进六比赛,各队实力相当,不相上下,在经过一轮比赛一轮加赛的激烈角逐后,竟然出现了最后一张决赛门票有三个队平分的情况,只有抽签决定了,看来不仅仅需要有实力,这三个队还需要运气,最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代表队成了这名幸运儿。共有6个代表队进入团体总决赛,他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现在,它们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向着梦想飞奔
  
  决赛现场,一个让选手美梦成真的地方。但是也要有超强的实力和足够的运气。由于决赛的现场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进行,因此现场的导演似乎成了总指挥。导演一声令下,选手们各就各位,个人赛决赛拉开了序幕。经过几轮的淘汰,最终有六位选手取得争夺一等奖的资格——美国太空训练营就在前方。到目前为止,选手们的表现已经出乎了大家的意料,据主持人说,在快速答题的测试中,普通人一般60秒内能答对6~7道题,但我们的一号选手竟然一上来就答对了10道题,这无疑给后面的选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后面的选手答对的题目竟然超过了一号选手,最多的一个是三号选手郭永富,他以答对12题的优势拿到了去美国的第一张门票。此后,另外两名选手胡铃心和李慧珍也脱颖而出。个人赛一等奖终于尘埃落定。
  这次比赛总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相对个人赛来讲团体赛总是更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决赛也不例外。六支代表队往台上一站,紧张的气氛就已经充满了全场。必答题、实际操作题、快速答题、抢答题,比赛一环扣一环,有三支队伍的比分紧紧相随,他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代表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代表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代表队,这三支队伍各有特点,总体部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就是个人赛一等奖获得者郭永富,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超强的实力,502所代表队曾在复赛中以压倒性优势一路领先,也显示了强大的实力,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代表队在复活赛中成功晋级,颇有稳扎稳打、后来居上的气势。实力不相上下,拼的就是心理素质和运气了,比赛场此刻似乎已经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人们屏住呼吸,等待最终结果的出现。幸运似乎总是眷顾那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最终在复活赛中成功复活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代表队夺得了桂冠。这时工作人员才发现,原来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曾经在团体赛初赛中取得唯一一个满分!可见实力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大赛落下帷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相聚又分离,但一颗颗热爱航天事业的心却会永远联结在一起。中国宇航学会这次活动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梦想的舞台,而大家的梦想也会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我们祝愿中国航天事业一路顺风。
其他文献
40年前1967年1月27日是个星期五。按照美国航宇局的计划安排,这天肯尼迪航天中心将进行阿波罗4A号宇宙飞船的地面试验。如果试验情况良好,这艘飞船将在二月底进行载人登月计划的首次飞行。参加试验的3名航天员也是阿波罗4A号飞船的航天员。他们是格斯·格里索姆——美国最早的7名航天员之一,参加过美国的第二次太空飞行;爱德华·怀特——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第三名航天员是还没有参加过太空飞行的新手罗
期刊
MGS可能结束火星探测生涯  从2006年11月2日起,美国航宇局的“火星全球勘测者”(MGS)探测器失去了与地球的联络。初步迹象表明,它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难以转动,使其有可能再也无法产生通信联络所需的足够电力。不过工程技术人员还在探讨造成问题的其它潜在原因。该探测器已成为迄今发往火星的探测器中工作寿命最长、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MGS发射于1996年11月7日,第二年9月11日进入火星轨道。它首
期刊
2006年12月8日早晨,川西高原晴空万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沐浴在初冬煦暖的阳光里。8点53分,大地震颤,呼啸声鸣,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腾起熊熊烈焰,托载着风云二号D星拔地而起,直上云天。  火箭发射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6407千米、倾角24.9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这次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D星是我
期刊
2006年12月11日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95岁寿辰,也是他在中国航天初创时期,亲笔撰写、亲自讲授航天第一课《导弹概论》5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日前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95岁高龄的钱老看到样书后亲笔签名认可,出版社已将这本样书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珍藏。  5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
期刊
美国要求在日本部署反导雷达    据防御新闻网站2006年12月26日报道,继10月和7月朝鲜分别进行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试验后,美国要求在日本部署反弹道导弹雷达,旨在对抗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日本防卫厅正在考虑美国的这一提议。  朝鲜1998年试射导弹后不久,日本便开始与美国联合研究导弹防御系统。朝鲜的导弹发射试验和核武器试验更是加大了日本推动其与美国联合开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力度。  日美联合开
期刊
人类完成首张宇宙暗物质三维数字地图    1月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历经数年的努力,天文学家们最终绘制完成首张宇宙暗物质三维数字地图。这张数字地图不仅能够显示暗物质的空间,还能够显示它们的时间。与暗物质相比,地图中的“亮物质”就像是黑夜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天文学家们去年公布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直接证据,但由于暗物质不会发出任何光线,因此目前所有的观测手段都无法直接拍摄到它们的图片。天文学家们
期刊
秘鲁首枚自主研发火箭升空    2006年12月26日,秘鲁在位于其西部的洛沃斯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第一枚火箭——“保莱特1号”。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火箭最高时速达5000千米/小时。“保莱特1号”长2.72米,重99千克,由20余名科学家耗时两年多的时间设计完成。这次发射属于试验发射,因此火箭上没有携带任何探测仪器。秘鲁政府有关负责人称,此次发射成功是秘鲁的一大进步。他乐观地认为,到20
期刊
罗伯特·麦考尔(Robert Mccall)1919年出生在美国,是继美国太空美术大师C·邦艾斯泰后又一世界级的太空美术画家,被誉为太空时代的游吟诗人。他的作品以创作领域宽广、意境深远、情节惊险而闻名。用笔大气、不拘细节,他是当前美国最成功的太空画家。他的许多美术作品多为美国航宇局(NASA)作画,是NASA的专职画家,他为图书、影片、博物馆、邮票等多方面绘画,并且被一些大博物馆收藏。      
期刊
印度成功发射三颗卫星和一个太空回收舱    2007年1月10日,印度成功从印度东海岸安得拉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将首个无人驾驶的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这枚火箭长44米,上面携带一个550千克的返回式太空舱、一颗印度自制的680千克的地球观测卫星-Cartosat-2、一颗印度尼西亚空间局和柏林技术大学共同研制的微小卫星Lapan Tubsat和一颗阿根廷学生研
期刊
世界著名的英国太空画家D.A.哈代(David A.Hardy)与天文科普大师英国的P.穆尔(Patrick Moore)曾经在1972年合作出版了一本太空美术画册《The Challenge of the stars》(星球世界的挑战),后来,英国的那家出版社的总编辑J.米契尔(JamesMitchell)先生于1978年来北京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有关工作,因此相识,并把这本书的唯一样本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