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地位、现状的思考,将为从教育对象的视角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高校 实效性 教育对象
作者简介:上官苗苗,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216-02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样的,教育对象就是其中之一。教育的对象,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认识、教育、改造的对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狭义的教育对象就是指受教育”。在这里主要指狭义上的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对象具体上指大学生。
一、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地位
(一)在要素上看,教育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从要素上看,教育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教育对象既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事物都是由要素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不例外,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等,都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教育对象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的前提性因素。可以说,没有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其他要素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中心所指,只有纳入教育对象要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才是可以考量、能够考量的实效性。
(二)从内容上看,教育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包括对象问题与需要的内容体系。毫无疑问,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虽然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其具体的表现不同,但它却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始终,对对象需要和问题的满足和解决状况,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也必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必然要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入手。可以说,将教育对象的问题和需要,解决好了,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摆脱高高在上的位置,走向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对他们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从而对所学知识有所认同、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这就客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从结果上看,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体现
在结果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通过教育对象来体现,即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高来体现。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追求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能够有所了解与掌握,也即应当认知的部分,这部分通过常规的考试来测量。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践行,这部分通过受教育者的言行表现出来。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考量都是指向是受教育者的,无论是在认知水平、思想水平和品德行为上都是如此。因而,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与主张的践行程度都是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即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中对教育对象的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的实践活动,理应当把“人”作为时刻关注的对象,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仍存在对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有所忽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多的是“外部灌输”、“课堂为主”的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参与与互动,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上,强调大学生的“听话”、“服从”、“无条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的个人观点与主张的表达,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的主体能力发展不够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形式上,主要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上,一般是一周一两次,且采用全校统一的大班上课方式,少次数而人数多的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顾及到每个大学生的发展,更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上,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考察的是大学生是否知道、记住了所学知识,这就很难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使大学生成为了被改造、被灌输的对象,削弱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佳。
(二)大学生的需要被忽视
“美国的马斯洛则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说,满足大学生的这些需要对他们的发展是有益,正如马克思曾说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的“需要”和“被需要”重视不够。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上,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结果是培养出的大学生毫无自身的个性和特长,难以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上,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层面的需求发展关注较少,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关系需要的满足。对大学生需要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性的违背,抑制了大学生作为“人”的需要,不利于挖掘出大学生在激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上的价值。 (三)大学生的问题被忽视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时间的更充裕、人际交往的更广泛、生活经历的更丰富,这些学业、生活的现实也让大学生面对更多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自我发展的把握问题、恋爱问题、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协调问题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所直接面对的问题。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未对大学生的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把握和重视,更难以真正、直接的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考虑自己问题多,关心集体问题少,对他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追求自我价值多讲求社会价值少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问题的忽视,直接造成了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总是过分的强调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何,笼统的宣扬社会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的思想品德现状以及其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在哪,有怎样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等问题,使我们的教育内容落后于或者超越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问题,这些都直接的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低效化。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教育对象分析
(一)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上,把大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完整的人,而不是被改造、灌输的工具,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平等交流与探讨,做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导航员,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独立人格。其次,要要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是作为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对自己主体性的认识越充分,越能更充分的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育者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理论教学、生活体验教学等方式加强大学生互动参与,有意识的去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能力,从而自觉的提高主动学习、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觉悟感。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且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优点、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内心世界等,尽可能的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一个人行动的内驱力,构成人们行动的动力,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后,新的需要就要产生并开始引领人们的行动方向。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满足。首先,要科学评价大学生的需要,抵制不合理、不正当需要。对大学生需要的满足,必须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科学衡量、评价大学生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总是有正当与不正当、合理和不合理之分,这就使科学评价大学生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帮助大学生区分、鉴别自己的需要,对那些有益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正当的需要要给予鼓励,而对于非合理的需要,要给与及时的修正和抵制,让他们树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正当需求。其次,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提升大学生需要的层次和境界。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一要关心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要正视大学生正当的物质需求,如让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餐费补贴等方式,保证学生基本的合理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二要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仅有物质需求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名家名著推荐、经典视频播放、红色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满足、引领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三)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大学生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把握问题,把握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把握问题才能针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握学生在生活、学习、发展中所直接面对的问题,还要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如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上,设置小班授课、增加课时,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考察学生的思想现状,了解、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科学的把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切实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要“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构建以学生思想实际为主的问题教育、角色教育、规范体系教育、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的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要针对大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问卷调查、访谈、讲座等形式,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教育方法上,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王立仁.论人及其责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高校 实效性 教育对象
作者简介:上官苗苗,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216-02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样的,教育对象就是其中之一。教育的对象,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认识、教育、改造的对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狭义的教育对象就是指受教育”。在这里主要指狭义上的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对象具体上指大学生。
一、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地位
(一)在要素上看,教育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从要素上看,教育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教育对象既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事物都是由要素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不例外,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等,都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教育对象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的前提性因素。可以说,没有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其他要素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中心所指,只有纳入教育对象要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才是可以考量、能够考量的实效性。
(二)从内容上看,教育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包括对象问题与需要的内容体系。毫无疑问,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虽然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其具体的表现不同,但它却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始终,对对象需要和问题的满足和解决状况,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也必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必然要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入手。可以说,将教育对象的问题和需要,解决好了,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摆脱高高在上的位置,走向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对他们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从而对所学知识有所认同、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这就客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从结果上看,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体现
在结果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通过教育对象来体现,即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高来体现。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追求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能够有所了解与掌握,也即应当认知的部分,这部分通过常规的考试来测量。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践行,这部分通过受教育者的言行表现出来。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考量都是指向是受教育者的,无论是在认知水平、思想水平和品德行为上都是如此。因而,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与主张的践行程度都是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即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中对教育对象的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的实践活动,理应当把“人”作为时刻关注的对象,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仍存在对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有所忽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多的是“外部灌输”、“课堂为主”的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参与与互动,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上,强调大学生的“听话”、“服从”、“无条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的个人观点与主张的表达,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的主体能力发展不够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形式上,主要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上,一般是一周一两次,且采用全校统一的大班上课方式,少次数而人数多的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顾及到每个大学生的发展,更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上,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考察的是大学生是否知道、记住了所学知识,这就很难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使大学生成为了被改造、被灌输的对象,削弱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佳。
(二)大学生的需要被忽视
“美国的马斯洛则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说,满足大学生的这些需要对他们的发展是有益,正如马克思曾说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的“需要”和“被需要”重视不够。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上,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结果是培养出的大学生毫无自身的个性和特长,难以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上,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层面的需求发展关注较少,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关系需要的满足。对大学生需要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性的违背,抑制了大学生作为“人”的需要,不利于挖掘出大学生在激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上的价值。 (三)大学生的问题被忽视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时间的更充裕、人际交往的更广泛、生活经历的更丰富,这些学业、生活的现实也让大学生面对更多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自我发展的把握问题、恋爱问题、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协调问题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所直接面对的问题。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未对大学生的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把握和重视,更难以真正、直接的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考虑自己问题多,关心集体问题少,对他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追求自我价值多讲求社会价值少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问题的忽视,直接造成了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总是过分的强调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何,笼统的宣扬社会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的思想品德现状以及其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在哪,有怎样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等问题,使我们的教育内容落后于或者超越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问题,这些都直接的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低效化。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教育对象分析
(一)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上,把大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完整的人,而不是被改造、灌输的工具,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平等交流与探讨,做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导航员,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独立人格。其次,要要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是作为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对自己主体性的认识越充分,越能更充分的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育者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理论教学、生活体验教学等方式加强大学生互动参与,有意识的去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能力,从而自觉的提高主动学习、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觉悟感。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且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优点、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内心世界等,尽可能的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一个人行动的内驱力,构成人们行动的动力,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后,新的需要就要产生并开始引领人们的行动方向。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满足。首先,要科学评价大学生的需要,抵制不合理、不正当需要。对大学生需要的满足,必须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科学衡量、评价大学生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总是有正当与不正当、合理和不合理之分,这就使科学评价大学生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帮助大学生区分、鉴别自己的需要,对那些有益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正当的需要要给予鼓励,而对于非合理的需要,要给与及时的修正和抵制,让他们树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正当需求。其次,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提升大学生需要的层次和境界。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一要关心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要正视大学生正当的物质需求,如让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餐费补贴等方式,保证学生基本的合理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二要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仅有物质需求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名家名著推荐、经典视频播放、红色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满足、引领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三)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大学生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把握问题,把握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把握问题才能针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握学生在生活、学习、发展中所直接面对的问题,还要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如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上,设置小班授课、增加课时,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考察学生的思想现状,了解、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科学的把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切实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要“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构建以学生思想实际为主的问题教育、角色教育、规范体系教育、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的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要针对大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问卷调查、访谈、讲座等形式,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教育方法上,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王立仁.论人及其责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