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里的二月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园里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而民谚,则是鲜花上的滴滴清露,历经时间变幻,始终鲜亮如初。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青龙节之称。我国北方广泛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节日的基本内涵。
  神奇传说寄愿望
  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这源自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民谚说,“春雨贵如油”,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又祈望龙王出来镇住毒虫。
  适逢惊蛰农事始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农耕社会,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不懂气象学,便只好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消除虫害、五谷丰登。龙一抬头,希望便有了。于是,人们选择在“春龙节”这个祥瑞的日子,拉开一年农事活动的序幕,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庄稼院,盼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皇帝率满朝大臣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此时,诗人们也是兴致高昂,用饱满的笔触书写春光,抒发情怀。白居易有诗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大意是说,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堤岸边,一群身着轻衫牵着细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春光与少年,均是好时节。
  习俗繁多祈祥瑞
  在中国古代,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更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过春龙节时,我国山东等地区多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
  这一天吃食颇有讲究。家家户户要把食品冠之以“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炸油糕叫吃“龙胆”,爆玉米花的寓意与民谚“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暗合。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有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古时,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这一天禁忌也很多。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用针恐刺伤龙体。民谚云:“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二月二动针,龙蛇断了根。”妇女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其他文献
“师,贞,丈人,吉,无咎。”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意思是“师卦,占问总指挥的军情,没有灾祸。”《象辞》说: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像“地中有水”,这是师卦的卦象。君子应当从这一卦象中得到启示,广容百姓以聚养兵众。  前面的讼卦是讲人们的争讼,不服从裁决,便会引起械斗与战争。所以讼卦之后便是师卦。师,众也,它是军队的一个编制,所以师的引申义也就代表战争了。战争必然会使人产生忧患,所
期刊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关怀着人之初,守护到人之终,构成了儒家的理想世界。  ◎何为仁义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这两句出自《中庸》的话,简洁地阐释了仁义的本意。  所谓“仁”,就是爱人,包括对人的爱护、尊重、帮助。仁为爱之源,为道德之基础,为生命本源的关怀之情。  所谓“义”,就是合宜,合理合度的行为,就是义的实质。义乃礼之本,乃秩序之和谐,乃一切礼仪规范的出发点
期刊
自夏禹开启“家天下”,一个家,就成为一家人共有的一片天下。每个人都要用挺直的脊背承担起责任,用宽广的胸怀包容过往,以过人的胆识劈开未来,为一个家的安康和繁荣而奋斗,让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让自己的家庭发展壮大。  家在时光中延伸开,就形成了家族。家族,作为中华沃壤上枝繁叶茂的常青树,让每个人都可以凭依着找到回归的起点。有家族在,才有归属。中国人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价值的文化制度体系,几千年维持不变,在中
期刊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
期刊
思想,是对生活的反思;哲学,是对思想的反思;人类哲学,是对人类全部思想的反思。  什么叫“哲学”?哲学,英语中叫“philosophy”,是“爱智慧”的意思。在中国,可以称之为“道”。  什么叫“哲学史”?“哲学史”研究的是人类在每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也就是人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主要思想的再认识。  中国哲学史,涵盖五千年漫长时光,经过多次演变,出现如下九个分期:  春秋战国时代 是中国哲学史的源头
期刊
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交替着社会大变动,诸侯割据混战引发了政治秩序的重建,生死问题,激起了活跃在“百家争鸣”思想氛围下的先哲们莫大的关注与思考……  庄子是一个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忙到来的人。在庄子看来,整个人生就是一个“苦身疾作”(《至乐》)而又“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的辛苦劳作过程,况且人生充满痛苦,无长久而真实的快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惽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时期,在对“中国梦”这个话题开笔之前,有必要先来讲述两个历史典故,它们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典故中的两则。  第一则是《公羊传》中的《宋人及楚人平》。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楚宋两国交兵,楚军围困宋国都城,宋国已快要支撑不住,而楚军也只剩下够7天吃的粮食,粮尽就必须撤军回国。但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底细。而宋国大夫华元与楚国大夫司马子反会面时,华元首先告知对方,城中已经穷困到极
期刊
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香港的范徐丽泰等知名女性,纷纷在报章被披露婚嫁后,在姓氏前要加上丈夫家族的姓氏时;当我们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不断知道洛克菲勒家族、沃森
期刊
早期道教的两大民间教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都是由张氏创立的,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因而张氏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经过其孙张鲁雄据汉中近30年,以政教合一的形式,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经典、醮仪、规戒齐全、组织完备的道教,张鲁归顺曹魏后,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所以后世论及道教创立者,都认为是东汉的张道陵。  张鲁归降曹操后,曹操对道教采取笼络和取缔相结合的政
期刊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形态, 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自古以来,我国的家族观念非常深厚,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家族观念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  ◎家族及其历史作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意识中和血液里,始终保持着家族观念。这个观念时刻维系着家族的发展。自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