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信仰迷失和公共道德危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时期,在对“中国梦”这个话题开笔之前,有必要先来讲述两个历史典故,它们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典故中的两则。
  第一则是《公羊传》中的《宋人及楚人平》。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楚宋两国交兵,楚军围困宋国都城,宋国已快要支撑不住,而楚军也只剩下够7天吃的粮食,粮尽就必须撤军回国。但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底细。而宋国大夫华元与楚国大夫司马子反会面时,华元首先告知对方,城中已经穷困到极点,乃至“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子反问华元,为何要把实情透露出来,华元回答“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相信子反是君子,不会乘人之危。子反随即也告诉华元,7天之后楚兵粮食将尽,如果还没攻下城池,就将撤兵。子反回营后,将对话告诉楚王,楚王大怒,责备他为何要透露实情,子反回答道:“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后来楚王与子反一起撤围归国。
  第二则是《吕氏春秋》中的记载。齐国和晋国交战,一位齐国士兵在战斗中失了自己的戟,但获得对方的长矛,在离开战场的路上心不自安。问一位路人,对方说,失兵器得兵器,没有遗憾,可以堂堂正正地走了。后来又遇到高唐的大夫叔无孙。叔无孙说,两种兵器不同,岂能相抵?于是士兵回到沙场战死。叔无孙说,“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也纵马追随士兵进入战场,“死而不反”。
  无论在何时读这两则故事,都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它们显然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处理,但无论如何,它们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对高尚道德的认知。第一个故事的关键词是“诚信”,第二个的关键词是“责任”。诚信很简单,就是无论何时都要告知真实的情况,“不欺人”、不隐瞒或者编造事实来牟取利益。责任意味着对自己应负责的事要恪尽职守,也意味着当别人因自己的原因而处于某种不利境地时,要分担其损失,甚至一起牺牲。两个故事所蕴含的更高意义是对道德准则的遵守。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春秋时代的贵族,“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道义礼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备,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如果用古希腊神话中黄金、白银、黄铜、黑铁时代的划分,可以说那是中国文化与道德上的“黄金时代”,至今引人遐想。
  这些故事在今天也许看起来有点“迂腐”和“傻”,但只要看看我们身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表现,公共伦理与社会风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陷入某种危机:欺诈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知识产权和创新缺乏保护;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充满戒备,陌生人之间很容易因小事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冷漠,人们普遍不愿帮助他人;严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基本的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很多地方,对生态和环境的漠视令人触目惊心,污染已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家庭变得脆弱不堪,离婚率上升,许多老人和儿童得不到照顾;人们对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信任度降到最低点,民众对公共问题的讨论常常变得只有嘲讽而无建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达到极致,金钱与地位变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精神生活被彻底遗忘……凡此种种,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心中道德律的坍塌,传统的那些对上天、对习俗、对舆论的敬畏丧失,人心中归信仰力量统摄的那块领域,始终处于空白。
  我们今天追慕古风,无非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梁启超曾撰写过一篇《中国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在他看来,春秋时期中国民风“淳朴忠实”,其后的历史上有恶化时期也有好转时期,到了清朝,部分因为专制统治的强化,国民性格变得“庸懦、卑怯、狡诈”,而到了他生活的年代,即清末和民国初年,社会情况是“旧学渐灭,新学未成,青黄不接,谬想重叠”,民德方面则“恶浊达于极点,诸恶俱备”。不知梁启超如生活在当代,又将做出怎样的评论。
  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是“五四运动”之后知识界讨论的主题之一,但任何文化背后都有其政治、经济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环境恶劣、资源贫乏而又人口稠密,又有漫长的政治专制史,既欠缺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也没有强有力的社会中间组织,底层人民生活困苦,只能靠自己和家族的力量求生存,也就表现为自私自利,有时为了生存下去不择手段。改革开放以来,过度强调对经济和财富的追求,加上“信仰真空”的出现,都促成了当今的“世风日下”。
  信仰迷失和公共道德危机也是全世界的难题。西方社会学把这样的情况理解为“社会资本”的衰减。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人们之间的联系,包括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信任。社会资本降低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信任的降低、经济交易成本的提高,损害民主制度的健康。帕特南也对过去30多年里美国社会资本的下降感到忧心忡忡。
  许多人都会说,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市场和法治,但法律是明确的,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来的强制,而道德是模糊的,只能依靠人们内心的自律。也有一种趋势是大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体制”。但是人性造就了体制还是体制造就了人性,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把责任归给“体制”是一种推卸和偷懒。如果我们人人都不改变,“体制”即使有所改变,也会走向劣化。
  没有什么比公共道德问题更刺眼,但也没有什么比这个问题更难找到解决的答案。正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改变,我才选择将改变作为我的梦想:在未来,希望国人少一些精明,多一些“傻”;少一些诡诈,多一些忠厚;少一些心计,多一些热情。希望“老实”不再成为贬义词,希望“厚黑学”不再流行,希望民风变得淳朴。我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些,但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中汲取一些力量。
其他文献
编者按:“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翻译家江枫等百余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已送至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汉字委员会。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汉字使用能否如此“拿来”,作为一家之言,希望引起关注。  唐代诗人李涉曾在《题鹤林寺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因
期刊
有这样的女子,她远远地走来,你几乎看不到她有化妆的痕迹,当她坐下来,你会发现她每一笔都精致地化过妆, 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她的化妆技巧,而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她对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爱、帮助,她是那么的快乐,她那么的智慧,又那么的纯净。赵家路老师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女子。  对中国文化长期的研究和熏染,沁润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不言而信,不矜而庄。令人信服的不仅是精彩的授课,潜移默化间更是人格魅力的传递
期刊
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这是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东汉著名的“一钱太守”刘宠墓前的题诗。  东汉刘宠在任会稽郡太守时,政绩卓著,操守廉政,朝廷调他为将作大匠。在他离任前,会稽郡山阴县若耶山谷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各带了一百文钱,想送给他,可刘宠不肯受。老人们流着泪对刘宠说:“我们是山谷小民。前任郡守屡屡扰民,夜晚也不放过,有时狗竟然整夜叫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
期刊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的胜败,“道天地将法”,在五事之中,“道”是列在首位的。孙子说“兵者诡道”,讲计谋权术。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孙子兵法》经常出现的:计、谋、智、知、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诡道、庙算、谋攻、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治气、治力、治心、治变、致人、火攻、用间,囊括了军事的所有谋略。
期刊
“师,贞,丈人,吉,无咎。”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意思是“师卦,占问总指挥的军情,没有灾祸。”《象辞》说: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像“地中有水”,这是师卦的卦象。君子应当从这一卦象中得到启示,广容百姓以聚养兵众。  前面的讼卦是讲人们的争讼,不服从裁决,便会引起械斗与战争。所以讼卦之后便是师卦。师,众也,它是军队的一个编制,所以师的引申义也就代表战争了。战争必然会使人产生忧患,所
期刊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关怀着人之初,守护到人之终,构成了儒家的理想世界。  ◎何为仁义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这两句出自《中庸》的话,简洁地阐释了仁义的本意。  所谓“仁”,就是爱人,包括对人的爱护、尊重、帮助。仁为爱之源,为道德之基础,为生命本源的关怀之情。  所谓“义”,就是合宜,合理合度的行为,就是义的实质。义乃礼之本,乃秩序之和谐,乃一切礼仪规范的出发点
期刊
自夏禹开启“家天下”,一个家,就成为一家人共有的一片天下。每个人都要用挺直的脊背承担起责任,用宽广的胸怀包容过往,以过人的胆识劈开未来,为一个家的安康和繁荣而奋斗,让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让自己的家庭发展壮大。  家在时光中延伸开,就形成了家族。家族,作为中华沃壤上枝繁叶茂的常青树,让每个人都可以凭依着找到回归的起点。有家族在,才有归属。中国人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价值的文化制度体系,几千年维持不变,在中
期刊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
期刊
思想,是对生活的反思;哲学,是对思想的反思;人类哲学,是对人类全部思想的反思。  什么叫“哲学”?哲学,英语中叫“philosophy”,是“爱智慧”的意思。在中国,可以称之为“道”。  什么叫“哲学史”?“哲学史”研究的是人类在每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也就是人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主要思想的再认识。  中国哲学史,涵盖五千年漫长时光,经过多次演变,出现如下九个分期:  春秋战国时代 是中国哲学史的源头
期刊
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交替着社会大变动,诸侯割据混战引发了政治秩序的重建,生死问题,激起了活跃在“百家争鸣”思想氛围下的先哲们莫大的关注与思考……  庄子是一个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忙到来的人。在庄子看来,整个人生就是一个“苦身疾作”(《至乐》)而又“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的辛苦劳作过程,况且人生充满痛苦,无长久而真实的快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