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标志的制作和传播形式日益“动态化”,动态化标志成为未来标志发展的大方向。本文将从不同视角探讨动态化标志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标志 动态化 人性化
一、引言
标志是最具艺术气息的一类象征符号,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传递信息功能。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普及,标志设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动态化发展趋势,这是适应视觉设计新方向的必由之路。现代标志设计不断追求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元的设计风格,乘着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东风,标志实现了从传统二维平面静态风格向三维空间动态风格的时代化转变,为标志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动态化标志的基本特点
到目前为止,动态化标志并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基于动态标志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点,可以认为其是静态标志和时间维度重叠的结果,通过给人制造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引发人的强烈感官共鸣。[1]动态化标志能够创造更好的连贯性和同一性的视觉特征,能够带给观众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其信息传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递,而变成了更加高效立体的多向传递形式。[2]动态化标志具有更好的多样性,其实现载体更加多元化,如各类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终端等,使其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此外,动态标志也具有优秀的交互性,能够与观众进行从感官刺激到心灵互动的全方位交流沟通,这是静态化标志很难实现的。
三、动态化标志的发展趋势
(一)具有动态感的动态化标志
具有动态感的动态化标志虽然建构在静态的二维平面结构上,但看似静止的图片式标志却有意融入了一些变化元素,通过每次的偶然出现给人创造视觉上的动感。这种以不变载万变的标志,能够为看似平淡的标志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惊喜。这类标志中,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有全球互联网巨头Google设计的企业标志,其在两个字母“O”设计上就融入了这种动态感,在不同的背景下,“O”会变成诺贝尔奖牌、跑表、冰球甚至圣诞节南瓜等,尽管这个标志并没有脱离二维平面结构,但通过这些变化性元素的融入,使其具有了多样化的图形,从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此外,早期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 XP系统标志也是这类标志的典型代表,其利用弧线的视觉移动感,通过四个波浪平面构筑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波浪标志,结合颜色的渐变处理给用户营造了赏心悦目的飘逸感。
(二)动起来的动态化标志
随着新媒体技术更深入地应用到标志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真正动起来的标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类动画动态标志成为动态化标志发展的重要方向。[3]这类标志在凸显核心元素的思路上,有意进行一些动态的变化处理,很好地打破了传统二维空间的限制,真正具备了在三维空间“动”起来的视觉效果。人们在观看这类动态化标志时,就如同在欣赏一个微型动画片。在这里,不得不提大获成功的2018年深圳时装周标志,作为一个典型的动画类标志,其很好地契合了时装的主题,其“打底”元素就是模特形状的“火柴人”,而通过这个简单的形状衍生出非常丰富的视觉形象,比如排队行进的模特,不同时空切换的模特,以及旋转的走秀T台等。这个动态化标志打破了人们对时装周标志“一成不变”的印象,诠释了标志的动态化发展趋势。在新媒体迅速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这类动态化标志也越来越流行,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终端经常接收这类标志。
(三)人性化的动态化标志
无论是静态化标志还是动态化标志,最终受体都是观众,因此,动态化标志的创新发展也必须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必须更好地为人服务。[4]动态化标志的未来发展应该更好地理解人性、把握人性,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互动和共鸣。当今社会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交流和追求,一个完美的动态化标志不仅要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还要能让他们“心中一动”,得到观众的全方位認可。当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人性化元素融入各类标志的设计制作中,在现代科技和人类情感间寻找巧妙平衡,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可以说,人性化已经成为标志设计的必然追求,也成为未来动态化标志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
四、结语
总体而言,动态化标志成为未来标志发展主流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如何更好地推动动态化标志的设计制作工作,需要我们在充分运用标志制作各种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标志设计的人性化诉求,实现技术与人性的完美融合。成功的动态化标志不仅在设计造型上应是动态的,在精神追求上也应该是动态的,走进观众视觉中心的同时走进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丁尹.浅析当今数字艺术环境下动态标志的特点[J].美与时代·城市,2014(11).
[2]余福召.浅析标志设计的动态化传播趋势[J].大众文艺,2016(15).
[3]李明磊.浅析我国数控技术在制造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4]张志腾.浅析标志设计的动态化与人性化[J].大众文艺,2011(16).
(作者简介:徐晟丹,女,本科,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责任编辑 王玲)
关键词:标志 动态化 人性化
一、引言
标志是最具艺术气息的一类象征符号,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传递信息功能。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普及,标志设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动态化发展趋势,这是适应视觉设计新方向的必由之路。现代标志设计不断追求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元的设计风格,乘着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东风,标志实现了从传统二维平面静态风格向三维空间动态风格的时代化转变,为标志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动态化标志的基本特点
到目前为止,动态化标志并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基于动态标志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点,可以认为其是静态标志和时间维度重叠的结果,通过给人制造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引发人的强烈感官共鸣。[1]动态化标志能够创造更好的连贯性和同一性的视觉特征,能够带给观众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其信息传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递,而变成了更加高效立体的多向传递形式。[2]动态化标志具有更好的多样性,其实现载体更加多元化,如各类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终端等,使其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此外,动态标志也具有优秀的交互性,能够与观众进行从感官刺激到心灵互动的全方位交流沟通,这是静态化标志很难实现的。
三、动态化标志的发展趋势
(一)具有动态感的动态化标志
具有动态感的动态化标志虽然建构在静态的二维平面结构上,但看似静止的图片式标志却有意融入了一些变化元素,通过每次的偶然出现给人创造视觉上的动感。这种以不变载万变的标志,能够为看似平淡的标志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惊喜。这类标志中,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有全球互联网巨头Google设计的企业标志,其在两个字母“O”设计上就融入了这种动态感,在不同的背景下,“O”会变成诺贝尔奖牌、跑表、冰球甚至圣诞节南瓜等,尽管这个标志并没有脱离二维平面结构,但通过这些变化性元素的融入,使其具有了多样化的图形,从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此外,早期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 XP系统标志也是这类标志的典型代表,其利用弧线的视觉移动感,通过四个波浪平面构筑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波浪标志,结合颜色的渐变处理给用户营造了赏心悦目的飘逸感。
(二)动起来的动态化标志
随着新媒体技术更深入地应用到标志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真正动起来的标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类动画动态标志成为动态化标志发展的重要方向。[3]这类标志在凸显核心元素的思路上,有意进行一些动态的变化处理,很好地打破了传统二维空间的限制,真正具备了在三维空间“动”起来的视觉效果。人们在观看这类动态化标志时,就如同在欣赏一个微型动画片。在这里,不得不提大获成功的2018年深圳时装周标志,作为一个典型的动画类标志,其很好地契合了时装的主题,其“打底”元素就是模特形状的“火柴人”,而通过这个简单的形状衍生出非常丰富的视觉形象,比如排队行进的模特,不同时空切换的模特,以及旋转的走秀T台等。这个动态化标志打破了人们对时装周标志“一成不变”的印象,诠释了标志的动态化发展趋势。在新媒体迅速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这类动态化标志也越来越流行,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终端经常接收这类标志。
(三)人性化的动态化标志
无论是静态化标志还是动态化标志,最终受体都是观众,因此,动态化标志的创新发展也必须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必须更好地为人服务。[4]动态化标志的未来发展应该更好地理解人性、把握人性,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互动和共鸣。当今社会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交流和追求,一个完美的动态化标志不仅要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还要能让他们“心中一动”,得到观众的全方位認可。当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人性化元素融入各类标志的设计制作中,在现代科技和人类情感间寻找巧妙平衡,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可以说,人性化已经成为标志设计的必然追求,也成为未来动态化标志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
四、结语
总体而言,动态化标志成为未来标志发展主流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如何更好地推动动态化标志的设计制作工作,需要我们在充分运用标志制作各种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标志设计的人性化诉求,实现技术与人性的完美融合。成功的动态化标志不仅在设计造型上应是动态的,在精神追求上也应该是动态的,走进观众视觉中心的同时走进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丁尹.浅析当今数字艺术环境下动态标志的特点[J].美与时代·城市,2014(11).
[2]余福召.浅析标志设计的动态化传播趋势[J].大众文艺,2016(15).
[3]李明磊.浅析我国数控技术在制造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4]张志腾.浅析标志设计的动态化与人性化[J].大众文艺,2011(16).
(作者简介:徐晟丹,女,本科,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