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课程的高中文理融合教育模式初探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校不得对2010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取消文理分科,必将引起高考改革,同时也必将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文理融合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讨论了文理融合教育模式现状,并通过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感悟智者”对文理融合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文理融合;校本课程;教育模式
  
   近期,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文章屡见不鲜,大多数是从理论层面在分析文理的弊端和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取消文理分科虽然令一些人满意,但也造成了大多数人的迷茫。就在大家还在探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路线图的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已经颁布出《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不得对2010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
   取消文理分科,是当前高考制度背景下一项重大改革,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文理融合,这为培养一大批文理兼通、素质全面、人格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重点讨论文理融合教育的现状,尝试通过开发开设文理融合类型的校本课程,开拓文理融合教育模式,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养。
   一、教育家们对于文理融合的期待
   梁思成先生曾经呼吁,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就是认为文理分科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钱学森教授也指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朱永新先生在《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中明确期望:取消高考文理分科。
   真正的大师,多为文理兼容,才华横溢。如数学家陈省身,就精通历史、音乐、绘画、诗词等领域。难怪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经说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工科的脑袋是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的”。
   二、高中文理融合教育研究现状
   在相关文献中,基于文理分科背景下的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基于高中文理融合背景下的教育的探讨却鲜见文献,尤其难见到成熟的理论。不过,有关高校文理融合的文章倒能见到一些——这样一些实践和理论成果,对于建立中学文理融合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如,周远清先生认为文理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顽症,要下大力气来改变这种思想,更新观念”,“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措施”。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的杜攀老师明确提出了“强化文理渗透,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江西财经大学的周早弘老师,在《文理兼容性课程中科学与人文文化整合》一文中,提出了“探索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途径,是中外教育家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大课题。文理兼容性课程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可采用课内与课外双向整合措施”,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案。
   《四川政报》2001年第30期中,刊载了韩庆祥先生《21世纪中国教育模式的合理选择》,文中简论了由“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是本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从目标转变、教育管理模式转变、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方式和教育测评模式转变等几个方面予以论证。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郭志宏、郭建雄两位老师在2005年第5期《前沿》撰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探索》,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了“课程讲授摒弃传统方式,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适当举办各类相关的人文教育活动”等具体方案。
   三、高中文理融合教育模式探索
   对于山东教师而言,文理不分科是一个新课题,这必将带来高考模式的变化。而真正意义上的文理融合,并非完全瞄准高考,而应该是非常明确地指向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提升青少年的内在涵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近几年,山东省教育厅及各地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并在高考中引入“基本能力测试”,这为实施文理融合的教育思路创造了机会并指明了方向。
   2006年,笔者为所在学校学生做了两场文理融合类的报告,学生反响很大,于是产生了探索文理融合的教育模式的想法。自此,笔者以所在学校校本课程作突破口,开发开设“感悟智者”课程,在课堂上另辟文理融合之蹊径,已经实践了五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该成果以著作形式于2010年10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建立基于文理融合的教育模式
   查有梁先生在《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一书中,解释了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还是沿袭以前的教学是教育的子范畴,教学模式也是教育模式的子范畴这一说法。
   笔者借鉴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合作教育学”流程,即以“兴趣-引导-合作-发展”为特点的“人道中心,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没有强制的学习”,它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中,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学内容文理融合,提升青少年涵养
   校本课程“感悟智者”以自然科学发展史和人文科学发展史为课程主线,以杰出的人和重大的事为主体内容,将各学科知识融于其中,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能综合学习各科知识,又能基本懂得人类探究的脉络和精神,达到培养青少年内在涵养、逐步建立起“求知”“求善”的心灵的教育目标。
   比如,“科学之祖,光耀星汉”这节课,主要讨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故事和科学成就。其中,“天空哲思”小节中,通过泰勒斯预测阴雨天气的故事,讨论了古希腊历史和文明(历史);“以日食诫”小节中,通过泰勒斯预测日食制止战争的故事,探讨了日食的成因和沙罗周期的推算(地理知识);“量金字塔”小节中,通过泰勒斯帮助埃及人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学习了几何知识(数学),“科学之祖”小节中,感悟了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的哲学思想(哲学)。最后,引导学生共同感悟:“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该课程一共设置十八节课,共同完成了以下三层目标:
   第一,渗透人文,兼习数理——研读科学发展史和科普知识;
   第二,感悟智者,体察智慧——品读高维度人生的生命真谛;
   第三,提升素养,塑造人格——领悟人类探究的脉络和精神。
   课后,笔者收到许多学生的来信:
   “《感悟智者》这门选修课对我的启迪很大,让我感悟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我向智者学习,向未来展望。我通过向智者学习,思考了自己又评价了自己,知道了自己不能虚度光阴,认识到自己不能再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经过一学期的《感悟智者》的研究学习,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世界上著名的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从他们的事例中,我学会了很多人生哲理,也明白了很多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白并不是只学习好知识就能成才,更需要学会做人,做个有思想的人!”
   “自己要胸怀大志,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要为了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在挫折中成长,在困难中成熟,在未来变得成功。”
   “第一节课,老师讲了一些与文学有关的东西,讲了“清华三巨头”——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讲了关于现代关怀与终极关怀。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总是以为,对某人以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援与支持便是对他的关怀,学了这堂课后我才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的关怀。”
   “感谢老师的教导,使我在学习上生活上感到迷茫时给了我向前的勇气和动力。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困难多大,我都会努力向前。”
   “曾经,因为家里的事,压力太大,有厌世的情绪,后来上了选修课,看了先贤哲人探索的艰苦,我的这种情绪就会少一点。我幸运的选择了这门课,对我的人生多了许多帮助。”
   “古代的哲人,我不敢比。他们的智慧与才华都是我们所不能及的。当时就是为了向他们学习而选课的,现在结束了,也帮助我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许多改变。我希望再上一次,再让我多学一点道理。”
   学生评教统计表
  ■
   3.文理融合实现真正美育
   课堂上,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涌现的一些令人崇敬的智者的故事为线索,渗透科普知识和人文知识,“让学生的灵魂获得些许滋润,让学生的目光变得更远一些,在学生心底埋下‘美’的种子”——这种模式,对于当前高中教育而言,显然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娜.也谈高中文理分科[J].考试周刊,2010,(54).
  [2]熊贤君,杨云霞.试论取消文理分科的必然性[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2009,(4).
  [3]刘艳卓.高中文理分科情况的调查报告[J].世纪桥·理论版,2010,(5).
  [4]袁海军.高中“文理分科”将如何取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2).
  [5]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6]周远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高等理科教育,2002,(5).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德育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必要性,及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探讨如何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渗透“学会做人”教育,实现技工学校学生“做人+技能”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德育工作;学会做人  一、“学会做人”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一个什么
一、异步教学的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学模式以同步教学为主,其特点是一位教师的“教”代替了一个班中全体学生的“学”。它的普遍表现形式是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全体学生讲课,一个班的全体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教师讲课,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顾及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  现代社会的教育
建筑材料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专业课的学习方法,体会中职教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由初中教学模式到中职教学模式的转变,加之建筑材料课程本身的系统性较差,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为无从下手,不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不易讲解,制
为评估柳州市尧山水库除险加固效果,采用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进行充填灌浆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检测渗透系数2.6×10-5-9.2×10-5cm/s,充填灌浆效果显著,大坝坝体形成了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诸如重视个人价值;功利主义与实惠思想;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等等。因此,
一、创设校园语言学习环境  学校是知识的园地,学习的好去处,营造优化校园语言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不少,同时也简单易行,乐于被学生接受和利用。笔者认为,创设校园语言环境,通常可包含以下几点:  1.作为人际互动方面要求。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年纪轻,专业知识强,能说会道,再加学生的年龄优势和心理特征——模仿性强,反应快,记忆好,教师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与学生展开英
摘 要:美术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创造能力等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学习美术,可以培养人敏锐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育;重要性  人类社会能够文明前进并如此高度发展,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类创造了艺术。所谓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代社会已进入了
1 建立高效有序的选课运行系统所谓"真正的学分制",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学年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非计划培养模式,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到来之际,教学体制改革有了迈开大
研究了双弱归纳半环半模对,双*-μ-半环半模对和双*-λ-半环半模对.讨论了系数在一些半环半模对中的形式幂级数半环半模对,证明了系数为双归纳半环半模对的形式幂级数半环半模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层面的地方工科院校,正面临着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同时,各校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出现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