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经“三位一体”有利于加强农村治理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语: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于2014年12月成立了“光华研究院”,通过整合社会智力资源,打造公益性的民间智库,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智力服务。本刊是光华研究院的服务平台,开设“光华论坛”是光华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服务手段。
  从本期开始,“光华论坛”开辟“县委书记谈时政”。这期所选的文章,源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结业论文。两位县委书记通过在党校系统的理论培训和课程教育,结合工作经验总结出的所思所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作用。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一重要论断,对新时期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永新县为例,就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服务、引领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与思考。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现状
  
  永新地处井冈山脚下,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发生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素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近年来,该县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民心有效凝聚。随着新一轮改革不断深入,广大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基层组织合力难聚集。在当前的农村治理组织架构中,既有村党支部、村委会,又有一些农民合作社、农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就象若干队列,只是各行其道,没有有效整合,不能形成合力,也就难以形成高效的运行效率。一是村级组织的建设力度不够。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有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不是外出务工,就是通過参军、创业经商等渠道离开了农村,有的村只能“矮子里面选高子”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党员年龄老化、作用弱化较为严重,村干部队伍也呈现出了年龄偏高、文化层次低和女性比例低的“一高二低”特征。全县2774名村组干部中,50岁以上占58.5%、35岁以下仅占2.1%、初中及以下学历村干部占到85.4%。应该说,对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二是村民小组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布置往往只是抓到行政村这一级,也只是重视行政村这一级组织建设,对村小组重视不够,村民小组长年报酬只有500元左右,以致一些村民小组长轮流当、抓阄当、甚至长期空缺,也造成一部分村干部或是服务的范围过大,或是服务的人口过多,出现了不少服务“真空”。比如,三湾乡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人口5260人,却管辖国土面积242平方公里,38个村小组长,每个村小组长服务的人口虽然较少、但管理的土地范围却达16平方公里。三是农民合作社的带动广度不够。大部分农民合作社有名无实,只是挂一块牌子,有些农民合作社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个体经营主体扩大化,管理运行不规范,没有将产业农民组织起来,辐射带动能力弱、覆盖面小。
  第二,村级集体经济缺支撑。大部分行政村“造血”功能不足,“入不敷出”,形成了不少的“空壳村、负债村”。据统计,2013年,全县行政村年总收入1500万元,年支出2000余万元,赤字达到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6个,只占6.8%;没有集体经济的行政村154个,占到64.8%,村级集体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只能维持基本运转,支付村组干部的工资报酬“捉襟见肘”,实施修路、维修水渠、兴办公益事业“有心无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资源支持“少”。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收返还收入消失,村级集体经济萎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林权改革分山到户,原属集体的田地、山场统一分到农民个人,村级组织没有资源性资产,集体经济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二是村组干部思路“旧”。有的村组干部自身素质不高,长远发展意识不强, 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部分村“两委”思想僵化,“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不善于因势而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三是产业带动能力“弱”。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永新县因地制宜发展了蜜柚、蔬菜、蚕桑等特色产业,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经营水平低,产业多而散,真正形成品牌规模、带动力强的致富产业少。缺少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短,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第三,农村治理机制滞后。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村民自治,农民从人民公社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自由了,另一方面也散漫了,基本处于亚无政府状态。一是社会管理方式简单。不少村干部与群众感情交流少,工作浮在表面,化解矛盾不及时彻底,工作中不会服务、服务不好的问题等情况一定程度存在,甚至脱离群众,与民争利,“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影响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四议两公开”、“五步工作法”等村级组织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运行机制执行不到位,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老年协会、农民剧团等社会组织实际作用发挥不大,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组织归属感。加之基层管理松散,导致农民长期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状态。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缓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文化设施薄弱,有的行政村连一个最基本的村民活动场所都没有,即使有也是“两张桌子三把椅,一个柜子靠墙壁”。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村赌博、宗派、迷信等陈规陋习有所抬头,等等,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
  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初步探索
  
  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永新县结合村居“两委”换届,根据产业、区域、人口密集程度不同,选择了石桥、才丰、三湾等具有一定代表性、不同类型的乡镇,推进党政经“三位一体”的基层服务型组织建设试点,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以完善组织架构为着力点,筑牢农村组织建设人才支撑。坚持从组织抓起,配强党组织、配齐村委会、配套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相配套、相吻合的党政经“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党”就是党支部和党小组,“政”就是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经”就是村一级农民合作社和组一级合作分社),凝聚农村治理合力,确保“有人服务”。一是多渠道选人。坚持从农村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党员中选拔人员,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探索从县直单位、乡镇机关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挂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副书记,真正把品行好、素质高、党性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担任“领头雁”。比如,才丰乡通过组织开展村干部公开选拔,储备了一批村后备干部,为村“两委”换届打好基础。二是科学化用人。推动交叉兼职,提倡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农民合作社社长,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兼任党小组长和农民合作社分社长,既减少村干部职数,提高村级组织运行效率,又整合双方在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生产技术、市场经营等方面资源。比如,石桥镇长溪村从蚕桑产业出发,采取“党支部+村组干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社长、村民小组长担任合作分社社长,减少了职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效率,带动了基地做大做强,种桑5亩以上大户由原来的6户增加到如今的70余户。三是新方式育人。实施“三培两带两服务”计划,注重抓好村民小组长的选拔培养,注重把优秀党员和致富能人培养成村民小组长或“两委”干部,把优秀村民小组长培养成党员和致富能人,使党员干部成为懂党建、晓经济、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三湾乡先后把大学生村官邢镭、复员退伍军人肖兴培养成了党支部书记,使得三湾村、九陇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提待遇留人。按照“提待遇、给荣誉、压担子、转作风、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适当提高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以好的经济、政治待遇留住人才。今年,该县把村民小组长报酬提高到了2000元/年,并由县财政和乡财政统筹保障;“七一”县委表彰范围从村支部书记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并要求乡镇参照执行,使干得好的有荣誉、有奔头。
  第二,以发展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做强农村组织建设经济支撑。针对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该县大力推行组建与行政区划并轨的农民合作社或合作分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确保“有钱服务”。一是注重资源整合,以科学组建农民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组建农民合作社时,强调资源整合,要求按照行政区划建立,把合作社与党支部、村委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村民小组、党小组联系在一起,共同解决在土地流转、处理纠纷、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千村万户井冈蜜柚老乡工程、千垄万亩绿色蔬菜示范工程、千丝万缕种桑养蚕富民工程、千秋万代珍稀楠木生态工程“四个千万工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规范、提升、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产业。目前,该县累计登记注册的合作社341个,入社社员48380人,注册资金1.5亿元,带动农民10万余人。二是注重干部领办,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鼓励扶持村“两委”干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创办“干部学用技术”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比如,里田镇枧田村有着制酱的传统,一直分散经营、没有效益,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良联合村组干部成立枧田酱制品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领全村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人均增收近3000元。三是注重抱团联合,以产销一条龙服务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统一提供教育、培训和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类服务,帮助农民找市场、跑订单,把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服务组合起来,实施一条龙服务,组织带领农民“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合力抵御风险,实现了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比如,在蚕桑重点乡镇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种苗供应、统一蚕茧收购的生产模式,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使蚕农获取最大收益。截至目前,全县饲养蚕种1.2万张,蚕农收入突破2亿元。
  第三,以强化社会治理为基点,打造农村组织建设服务支撑。针对当今农民管理自由散漫,基本处于亚无政府状态这种现状,永新县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构建有效管用的农村组织服务体系,确保服务零距离。一是推行科学工作机制,实现村务决策制度化。建立健全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推行村党支部调研提议、村“两委”联席商议、党员大会酝酿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投票决议、组织村民民主评议“五步工作法”,解决了一些村务管理混乱,乱支、乱花、财务不清、收支不明等问题,实现村级重大事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推进“十户连心、三群联创”、“大喇叭”工程和“3+10”社会管理模式,组建“邻里互助网络”和“连心群组”,建立“邻居一小时应急机制”,实现“治安群防群治、邻里群帮群助、村务群知群晓”。三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群众心贴心。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居家养老中心、关爱留守儿童中心、党代表工作室、村民说事室等有效管用的服务群众平台,为群众提供心贴心的优质服务。比如,石桥镇以村党支部为平台,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把留守儿童聚在一起接受教育,利用网络与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对话,让在外父母放心,让孩子感受亲情。四是统筹发展社会组织,实现服务群众全方位。注重发展公益慈善、公共事业服务、文化体育、老年协会等村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组织群众开展村民自治,引导群众组织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用健康的组织活动团结群众,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群众。比如,怀忠镇成立的慈善事业公益基金会,一年来收到捐款10.5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9名、贫困家庭8户,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各类服务35次,传递了扶贫济困、关爱互助的强大正能量。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体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來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该县坚持组织建设核心,把握经济发展根本,紧扣服务群众宗旨,通过打造党政经“三位一体”基层服务型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汇聚起可以凝聚的力量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有三点体会:
  第一,坚持以党建为纲,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心骨”作用,凝聚广大群众建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在每个历史阶段,我们面临不同的问题,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也有所不同。永新县围绕新时期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拓宽渠道选好“领头雁”,配优配强村“两委”组织,更配套了农民合作社,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基层服务型组织架构,形成发动和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合力。纲举才能目张。做好“三农”工作,只有抓住党的建设这个“纲”,才能撒好造福群众这张“网”;只有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提高组织的战斗力,才能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在组织的周围,形成抓基层、打基础,重基层、管长远的长效机制。
  第二,坚持以发展为要,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磁铁石”引力,组织广大群众发展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更是基层组织增强创造力、服务力和吸引力的物质基础。永新县把农民合作社与村“两委”、村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农民“抱团”对接大市场,走出了一条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加强农村治理根本在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以组织化推进产业化;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好地履行村级组织的职责,服务农民、发展农村。
  第三,坚持以服务为先,不断创新基层组织的“大舞台”载体,团结广大群众建设农村。广大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永新县不断创新完善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服务载体,各类群众性组织在党的引领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真正让农民回归组织,实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从“行政管理”到“自我管理”,既提升了内涵,更扩大了外延。“众人划桨开大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光靠党员干部不行,光靠城市居民也不行,必须要不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凝聚起包括八亿农民在内的全体干部群众的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从《墨子》记载“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开始,3000多年来大小地震数千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可见记载的从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赵城大地震至今也不下20次。建国后,人们记忆犹新的就有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大地震。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触目惊心,留
期刊
大学生,这个词在父辈那一代人的眼中是有出息的表现,那时候谁家里要是出个大学生一定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消息很快就会传遍整个村子。而今,二三十年过去了,一般人再说起这个词,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荣光,一是因为现在大学生人数较多,不再物以稀为贵,二是因为很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大城市辛苦打拼,并未像父老乡亲殷切期盼的那样衣锦还乡。  更值得关注的是,恢复高考已有30多年,这几十年来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比例却在逐
期刊
春节期间,农家书屋也迎来“客流高峰”。为方便读者、提升图书利用率,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农家书屋都使出“妙招”,希望农民们在农家书屋过个丰富多彩的新年。  数字书屋惠农家  今年春节,安徽省肥西县桃花镇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回乡后,发现可以在家使用一个有趣的数字阅读产品。通过它,能看高清影视剧、电子书,可以听有声书、戏曲,能玩益智游戏。这就是由皖新传媒推出的数字书屋。  据了解,皖新数字书屋是一款能够提供数
期刊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日前,全国妇联在北京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我国0
期刊
到午餐的时候了,你们在吃什么呢?不管是什么饭,都请吃热乎的,天冷,热量的补充很必要。  昨晚,我做了一个回家的梦。梦到我们的家园有泥土的墙,墙上有砖窟窿,和天窗对应,门楼支撑着像一顶帽子,爸爸说:通气,要通气。紫气东来……  我们的大门大院大户人家,如今只有您们两人面对面坐着,吃午饭。这么多年来儿女不在身边,您们也已经习惯了,替我和哥哥多吃一点吧,您们的安康就是我们的富足!  妈妈,您明显地见老了
期刊
习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经济运行的新特点。那么,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精准发力?如何积极抢抓新机遇,努力实现新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新特征、新动力、新思维、新抉择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新常态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的“常”,意味着相对
期刊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  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余秀华火了,并且,火得一发不可收拾,朋友圈、微博话题、报纸、网站、杂志、电视台……没有不被这个农村女诗人刷屏的地方,在这个被信息裹挟的时代,想屏蔽这些,都难,想不知道余秀华是谁,更难。  “脑瘫”“农村”“妇女”“诗人”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经济后发展地区,多民族聚居,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知难而进,历时6年,终于提前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  《农家书屋》: 请您介绍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于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家书屋建设自2007年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建成农家书屋15138家。这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期刊
书屋丰富农家生活  南宁市刘圩村村民刘保宁打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习字、画画,今年45岁的刘保宁不仅练得一手好字,而且在绘画、雕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南宁市不少亭台楼阁的门柱上都留有他的“墨宝”。在乡亲们眼里,他更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人”,逢年过节或者娶媳妇嫁闺女的时候,村民们都喜欢向他讨一副对子贴在门前,与此同时,慕名前来拜师的村民也是络绎不绝。  在与村民的长期接触中,刘保宁强烈感受到乡亲们对文化生活的
期刊
在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内,居住着塔鲁族居民,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状态。  塔鲁族的房屋多为二层楼,屋顶盖着茅草,传统屋舍的墙壁使用浑水和晒干的牛粪搅拌成泥状的建材涂抹在细竹或五节芒的梗上,据说不但冬暖夏凉,其独特的气味还能防虫。  早期,塔鲁族人常进入丛林割取牧草或狩猎,自从设立国家公园以后,塔鲁族只能在规定期间割草。在奇特旺国家公园,有时可见背着一大捆牧草或树叶的塔鲁族人涉水而过。塔鲁族村庄有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