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新型农业现代化形式的出现,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和主要特征之一,它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生态农业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非常有利。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为例,探讨了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现代生态农业;主要特征;路径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如今中国农业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破坏愈来愈严重,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这迫使我们必须迅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尽快建立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好更快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
一、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一)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的统一,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世界各个国家对现代生态农业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特征。例如,要求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添加剂如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以加快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机循环利用,促进现代农业的绿色生产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农业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合理地安排农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能源再生利用的目的。现代生态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逐渐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家发展起来,到90年代,欧洲各国加大了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力度,开始从政策上对生态农业予以支持,从而生态农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农业从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大致可分为初始起步、建设发展和示范推广三个阶段:1.初始起步阶段(20 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我国将国外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当时中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单位;2.建设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生态农业规模逐渐从生态户和生态村扩大到了生态乡和生态县,运作模式不断得到改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起步向示范推广发展过渡;3.示范推广阶段(21世纪初期以后),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为解决环境破坏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渐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一些优势条件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形势,不断与时俱进,制定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政策,连续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符合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针对《规划》提出的要求,山东省提出了“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指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健康发展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2.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随着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出现,我国古代一些地区的农民开始进行小规模的专业化生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大量农学著作问世,先后出现了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作品。在农业生产和养殖过程中,我国古代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法,实行集约经营、精细管理;通过改善农业环境,来增加农产品产出数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此外,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注意兴修水利、实现秸秆还田,采用间作套种、施用有机肥,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现代生态农业对其进行吸收和借鉴。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减少了2.6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1.52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黄三角地区淡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总量约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8。同时,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该地区林木覆盖率低,海岸防护措施不完善,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严重,生态环境治理难度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对现代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并不能完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药、化肥和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都会从各个方面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农业生产要素达不到合理高效配置的程度,部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仍然采用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黄河三角洲传统农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某些地区生态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这些不合理因素会严重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降低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益。 3.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4年,略高于小学毕业水平。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中专及以上教育的不足3.02%,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9.65%,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8.8%,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是31.14%,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7.69%。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此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许多农村地区,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在家务农,青壮年出去打工,出现了“三八”、“六零”部队现象。许多接受过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人员,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不会从事相关工作。
4.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撑不足
一方面,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不符合当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相关机构对实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精度和推广力度不足,例如滴水灌溉方法的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研发、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技术等,这严重削弱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约了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比较分散。农业发展融资困难,大部分金融机构面向农业贷款的意愿性不大;农业资金的使用分散在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资金整合运用的效率较低,这些都制约了生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强力促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优势条件,尽快解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要针对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生态农业发展意识
首先,持续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有些条例的制定并不明确。因此,在现行法律法规指导下,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农业环境标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尺度等具体方面做出规定,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监督力度,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能。其次,增强各有关部门对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力量,宣传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切实减轻农民费用负担,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使农民认识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好处,提高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首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优化和创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化经营程度,为此,应加强政策性扶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形成大范围、多层次、多种类的产业经营方式。其次,适度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利润,坚定农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的信心。因此,要不断扩大涉农企业的规模和总体竞争力,提高其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加快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坚定不移的采取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多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强化农民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和实践积极性。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农民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是生态农业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必须积极培养农村职业教育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其次,需改善农村劳动力各项福利待遇,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加快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和配置不合理问题。最后,发挥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利用生态科技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整体综合效益。
(四)加强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和扩大资金规模是促进现代生态农业进步的关键因素和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型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核心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程度和产业化进程;围绕建设养殖业良种工程、改良盐碱地、农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项目,强调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的示范区与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扩大农业各部门的投融资规模,设立现代生态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投资项目给予相关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并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外商在我国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俊杰.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5(3).
2.郭敖.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J].决策,2009(10).
3.李根蟠.中国古代文化[M](第1版).商务印书馆,1998.
4.封志明,刘宝勤,杨艳昭.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J].自然资源学报,2005.
5.王庆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现代生态农业;主要特征;路径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如今中国农业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破坏愈来愈严重,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这迫使我们必须迅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尽快建立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好更快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
一、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一)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的统一,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世界各个国家对现代生态农业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特征。例如,要求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添加剂如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以加快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机循环利用,促进现代农业的绿色生产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农业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合理地安排农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能源再生利用的目的。现代生态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逐渐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家发展起来,到90年代,欧洲各国加大了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力度,开始从政策上对生态农业予以支持,从而生态农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农业从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大致可分为初始起步、建设发展和示范推广三个阶段:1.初始起步阶段(20 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我国将国外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当时中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单位;2.建设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生态农业规模逐渐从生态户和生态村扩大到了生态乡和生态县,运作模式不断得到改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起步向示范推广发展过渡;3.示范推广阶段(21世纪初期以后),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为解决环境破坏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渐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一些优势条件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形势,不断与时俱进,制定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政策,连续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符合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针对《规划》提出的要求,山东省提出了“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指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健康发展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2.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随着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出现,我国古代一些地区的农民开始进行小规模的专业化生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大量农学著作问世,先后出现了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作品。在农业生产和养殖过程中,我国古代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法,实行集约经营、精细管理;通过改善农业环境,来增加农产品产出数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此外,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注意兴修水利、实现秸秆还田,采用间作套种、施用有机肥,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现代生态农业对其进行吸收和借鉴。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减少了2.6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1.52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黄三角地区淡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总量约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8。同时,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该地区林木覆盖率低,海岸防护措施不完善,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严重,生态环境治理难度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对现代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并不能完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药、化肥和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都会从各个方面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农业生产要素达不到合理高效配置的程度,部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仍然采用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黄河三角洲传统农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某些地区生态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这些不合理因素会严重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降低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益。 3.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4年,略高于小学毕业水平。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中专及以上教育的不足3.02%,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9.65%,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8.8%,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是31.14%,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7.69%。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此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许多农村地区,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在家务农,青壮年出去打工,出现了“三八”、“六零”部队现象。许多接受过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人员,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不会从事相关工作。
4.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撑不足
一方面,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不符合当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相关机构对实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精度和推广力度不足,例如滴水灌溉方法的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研发、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技术等,这严重削弱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约了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比较分散。农业发展融资困难,大部分金融机构面向农业贷款的意愿性不大;农业资金的使用分散在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资金整合运用的效率较低,这些都制约了生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强力促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优势条件,尽快解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要针对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生态农业发展意识
首先,持续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有些条例的制定并不明确。因此,在现行法律法规指导下,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农业环境标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尺度等具体方面做出规定,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监督力度,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能。其次,增强各有关部门对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力量,宣传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切实减轻农民费用负担,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使农民认识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好处,提高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首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优化和创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化经营程度,为此,应加强政策性扶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形成大范围、多层次、多种类的产业经营方式。其次,适度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利润,坚定农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的信心。因此,要不断扩大涉农企业的规模和总体竞争力,提高其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加快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坚定不移的采取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多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强化农民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和实践积极性。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农民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是生态农业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必须积极培养农村职业教育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其次,需改善农村劳动力各项福利待遇,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加快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和配置不合理问题。最后,发挥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利用生态科技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整体综合效益。
(四)加强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和扩大资金规模是促进现代生态农业进步的关键因素和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型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核心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程度和产业化进程;围绕建设养殖业良种工程、改良盐碱地、农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项目,强调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的示范区与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扩大农业各部门的投融资规模,设立现代生态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投资项目给予相关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并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外商在我国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俊杰.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5(3).
2.郭敖.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J].决策,2009(10).
3.李根蟠.中国古代文化[M](第1版).商务印书馆,1998.
4.封志明,刘宝勤,杨艳昭.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J].自然资源学报,2005.
5.王庆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