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追问:
与谢钢主任的对话
2011年,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重庆市渝北区提交的论文《培育学校文化,激励学生成长》被评为优秀案例。带着期待,记者来到山城重庆,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就区教委为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整体提升全区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突破口这一话题,和渝北区教委主任谢钢进行了对话。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缺失了精神的支撑,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聊起教育使命,谢钢深有感触。作为重庆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龙头,长江与嘉陵江环抱的渝北区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至2011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市第一,工业总产值连续五年位列全市榜首。“十二五”期间,渝北区更是提出了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的奋斗目标。
“现代化的产业离不开现代的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精神的挺立,只有精神挺立,城市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渝北也才能承担起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龙头追赶发达地区的重任。”
人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有精神挺立的学校才能培养精神挺立的学生。在谢钢主任看来,学校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
“学校精神是灵魂,是凝聚师生力量的战歌。它传唱在师生的心中,流淌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鼓舞广大师生前进的号角,能对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精神是学校独具特质的品格和形象体现。一所精神站立起来的学校,能从师生的言行中看到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成功;看到教师的特质,学生的特长,学校的特点。
“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学校不能没有精神,一所精神缺失、文化低俗的学校,即使拥有高大的教学楼、宽广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不能成为优秀的学校。精神挺立的教育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力量。当学校精神挺立之时,就是全校师生自觉、主动、积极奋进之时,也是全校师生倾其所能、倾其所力展示自我风采之时。”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学校的精神挺立呢?”
对于记者的提问,谢钢主任的回答是:“文化,只有在先进、厚重、独特文化的滋养下,学校的精神才能挺立,学校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也才能挺立。”
“您理解的学校文化是什么呢?”记者追问。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办学模式。”
聊起学校文化的价值,谢钢侃侃而谈:
“学校文化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综合体现,是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整体性的个性风貌。
“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的象征、符号和名片,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长久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发展推动力之所在,是优质学校的生命根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也是推进学校教育创新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厚重性、稳定性、潜隐性、生本性的特点使其具有孕育精神、塑造精神、凝聚精神的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为每个学校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本书,一本赏心悦目的、厚重的、学生爱读的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激情,激情所到之处,生活五彩缤纷,工作生机勃勃;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心灵与心灵的相互交流,构成群体的精神追求。”
正是带着这样的价值追问,渝北区的教育决策者们决心把区域推进学校文化作为打造特色教育强区,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抓手,把培育学校文化力,建造精神家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
区域推进:
让文化创建成为
学校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出台,于是,“校园文化”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个时髦词汇,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文化风”,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校园”不断涌现。6年的时间过去了,狂风过后,在相当多的学校,随着活动的结束和主要领导的调离,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文化”成了“文物”,刷在墙上,写在报告里,保存在资料室的照片中,却没能驻留在师生的心灵里,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上。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特色文化建设外在于学校教育生活,师生是“被文化”的。因此,要让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让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自觉追求。如此,彰显了主体的文化,才能真正为学校所需要,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孕育出精神挺立的一代新人。
基于这样的思考,渝北区教委在推动区域性学校文化建设时,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采取多种手段,力求让制度设计充满着人文的意味,通过榜样激励、价值引导和科研助力,让文化成为中小学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榜样激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对于惯性思维下的中小学管理者来说,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尽管文件发了,会开了,他们的脚步却依旧迟缓,眼睛还在左顾右盼,对“要我做”的校园文化建设怀有本能的抵触心理。要让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就要让他们眼见为实,亲身感受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办学水平的巨大作用,从而推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渝北区,不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先行一步的学校。以他们为榜样,让他们现身说法,无疑会对全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花园小学就是一所在全区较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并尝到“甜头”的学校。早在2007年秋,学校就依托重庆市花卉园的丰富资源,借助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提炼出了“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绽放”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学校提出了“美在花园,香在明天”的校风,“播种热爱,收获芬芳”的校训,“与花为伴,随花而舞”的教风和“我阳光,我灿烂”的学风;打造了花姿花韵的校园环境;开发了“花儿朵朵”的校本课程;完善了“人文、和谐”的学校制度,形成了一套“以花靓校,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体系。如此,学校成为了师生成长的美丽精神家园,走上了内涵发展的文化立校之路。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美的心灵,陶冶了美的情操,表现了美的行为,展示了“我阳光、我灿烂” 阳光儿童、花样少年的美丽风采。学校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被评为“阳光儿童”“花样少年”,有10多个集体被评为“鲜花中队”“靓丽班级”。学校少先队被授予“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陈睿智、段竞楠同学获得重庆市教委组织的科技创新一等奖,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竞赛。“桂花班”的学生辜韵汀是渝北“十佳少年”,曾获重庆市二胡比赛一等奖,声乐考试八级,她在作文中写道:“我就是一朵小小的桂花,虽然很小,但依然会吐露芬芳……”
2010年5月26日,渝北区人文校园建设现场研讨会在花园小学召开。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学校分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区进修校领导及教研员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花园小学以“花”为题的人文校园,欣赏了花园小学师生课间活动,观看了花园小学校园文化创建的专题片。听取了花园小学、五星路小学、实验中学、华蓥山小学、渝北幼儿园、暨华中学等就“如何创建学校文化”作的经验交流。会议还编辑印发了《文化兴校、特色彰校——渝北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集锦》,供全区各校观摩、借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花园小学等学校取得的成绩让全区的校长们极为感慨。会后,各个学校纷纷行动,积极投入到了创建文化校园的热潮中。
“今天,新牌坊小学请大家观看的是具有书法特色的学校环境、全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展示厅和学生在书法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活动……”
时隔一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会暨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在渝北区召开。以此为契机,区教委又推出了新牌坊小学、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天一新城小学等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卓有成效的新一批典型。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新牌坊小学独具特色的大厅文化、长廊文化、展室文化让来宾一饱眼福。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神融入班级,创建了“点横撇捺、勾画我的精彩”的24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了完善的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创建了书法技巧课、书法故事课、书法赏析课、书法运用课、书法感悟课等课型,使书法课成为培养师生立字立人品格的一大阵地。在洋溢着浓郁书香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校“书写人生,放飞理想”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和升华。
在参观代表为各校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所折服时,区教委主任谢钢从“坚持两项原则,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三个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统筹三大主体,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责任”三个方面,同与会代表交流了经验,为全区中小学校长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激励全区中小学以他们为榜样,推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应该说,一个个现场会的成功召开,使渝北区校园文化建设走向了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道路。
制度引领:让文化创建成为管理者的工作常态
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引领人,糟糕的制度限制人。记者看到,渝北区教委推行的系列制度对全区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建立机构,确保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推进
区域文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体系。为此,渝北区教委研究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制度和校园文化评估制度,推动校园文化的大面积发展。区教委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保证经费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决策重大事项。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培训,组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室,帮助学校构建校园文化,指导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工作,组织相关评价活动。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评估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拟定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组建评估小组,监测评估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给申请命名为“校园文化示范学校”的学校提供评估报告,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三个小组的成立,为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起了顺畅的组织架构。
规范要求,实现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搞好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必须高度重视。区教委强调,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应抓好几个定位:
一是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首要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因素,注重发挥学校的优势,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办学条件及其环境因素等,确定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办学理念。
二是目标定位。有了目标,才有明确的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才能明确学校的重心工作。
三是规划定位。学校在创建之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筹安排部署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评价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开展和科学合理地进行。
渝北区教委还就如何构建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首先优化学校理念文化系统,铸造学校精神文化。区教委在指导学校建构理念时要强调三点:第一,恰当定位,彰显特色。只有恰当定位,才能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第二,形成体系,突出厚重。在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建构与之相交融、相呼应、相衔接的导风、校风、教风、学风,乃至校训、校歌、校徽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内涵、有形象、有力量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第三,贴近师生,表达生动。建构理念系统应注重文字表达的简明与生动,艺术与丰富,从而让学校文化成为一本书,表现为一种激情,呈现为一种氛围。
其次优化学校视觉文化系统,构建学校环境文化。指导学校认真设计以校徽为核心的VI系统,制定VI使用规范,宣传、提升学校文化形象;指导学校精心设计主题文化环境,突出教育性、艺术性和互动性;指导学校科学打造校园环境,因校制宜,突出特色,达到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的效果。
再次优化学校课程文化系统,打造学校特色文化。重点抓三个结合:一是红色文化与校本文化的结合,从内容和形式上,将红色文化与校本文化融合,形成课程化、常态化、体系化。二是校本课程与校本活动的结合,结合校本课程内容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是校本文化与常规课程的结合,在常规课程教学中挖掘校本文化,拓宽师生践行学校文化的领域。 这样,通过对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路径与工作标准的规范,各基层中小学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被激发起的“我要做”的内在要求,就有了充裕的满足空间。
发展评价,提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不竭动力
指向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评价的重新定位。渝北区教委在对全区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上,同样是以推动各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旨归,实现全区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早在2009年《渝北区“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颁布之时,《渝北区“人文校园”建设评价量表》也已经研制完成,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引导、激励学校的文化创建工作。区教委把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划分为四个阶段:
特色教育启动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召开创建特色教育学校启动仪式,开展区级、校级培训,组织学校广大领导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明确创建特色教育的意义作用,领会精神内涵,了解其目标任务以及实施要求。
特色教育模式初建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2月):区评估小组根据特色教育学校评估指标,进行第一轮评价,结合办学水平评价,将创建特色教育学校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对达到特色教育学校标准的进行命名。
特色教育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1月——2013年12月):开展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问题,使特色教育有序保质地进行。对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工作进行第二轮评估,对达到特色教育学校标准的进行命名。
特色教育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5年9月年):对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工作进行第三轮评估,对达到特色教育学校标准的进行命名。总结评估特色教育创建工作,提出下一个5年计划。
各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历史传统、社区环境、师生素质不一样,推进校园文化的步子和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距。正视差距,着眼发展,区教委对学校的评价,既不搞一刀切,更不搞大跃进。从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分四步走的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对于成效显著,走在前面的学校,区教委通过表彰、命名、现场会等评价手段予以肯定,促使他们更上层楼,在全市以至全国范围内发挥影响力;对于步子稍慢的学校,也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完成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如此梯度评价,实现了区域内学校的整体发展,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花架子,能真正落到实处。
科研助力:让文化创建成为学校腾飞的翅膀
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线中小学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专业的指导,更需要深入的研究。而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会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更高,从而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此,区教委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作用,保证学校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区教研部门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开展区域培训和专题研讨,并深入基层学校举办讲座、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据统计,全区有3000多名教师接受了培训,所有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得到了专家组的指导。
为了确保人文校园建设的高质量、高品位,区教委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人文校园的策略研究》为统领,深入开展了区域推进人文校园建设“15266”行动模式研究。“15266”行动模式,即一个目标:打造人文教育特色强区;五大任务:完成人文校园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五项建设;两个亮点:突出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百花争艳的学校文化形象;六条原则:坚持整体与系统、学术与行政、区域与独特、实践与理论、可比和层次等六个结合;六项措施:优化全员育人、理念育人、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课题组还组织辖区内30多所学校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建设”“人文校园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以导风、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校园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以课题引领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贴近学校实际,解决了学校工作中的疑惑,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
成果采撷:
精神挺立下的文化百花园
在重庆市渝北区教委的强力推动下,全区各中小学积极行动,大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创建成果。
文化选择,让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文化的生成需要肥沃的土壤。只有立足校本,植根学生心灵的文化,才能为师生所认同,也才能哺育出精神挺立的一代新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渝北区各中小学的特色学校文化才让学生入脑入心,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记者来到因校舍正在修建而暂借区党校上课的空港新城小学。在稍嫌简陋的校长办公室,陈中梅校长没有顾得上倒茶水,也没想起请记者坐下,而是就着案头的电脑,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学校的快乐文化特色来。
“我们现行的德育,学生快乐吗?是什么让他们不快乐?学生的快乐在哪里……”
在“快乐大搜索”调查活动中,学校利用调查问卷、座谈、有奖征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快乐”进行摸底调查。与此同时,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了解“孩子的快乐在哪里”。结果印证了陈校长的感觉——学生真的不快乐。
“教育非常重要,但绝不能太过严肃,当快乐与教育同行时,一切都成为可能。快不快乐,是教育有效还是无效的标志。”经过对学生生活现状的认真调查,陈中梅校长和她的团队致力于打造“快乐德育”的学校文化特色,她希望空港新城小学毕业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快乐的阳光少年。为此,她要求自己的团队:把每个孩子当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为每个孩子服务,为每个家庭分忧;思孩子所想,解孩子所惑,导孩子所好,助孩子所困,急孩子所需,扬孩子所长;把孩子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孩子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孩子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孩子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学校致力于让学生在七大权利(享受组织晨会和午会的权利、享受当科代表的权利、享受当值日班长的权利、享受当小记者的权利、享受提建议的权利、享受获奖的权利、享受参加活动的权利)的爱护中进步,在幸福护身符的呵护下进步,在金银铜卡的激励中进步。校园里,孩子、老师们见了面总是笑盈盈的。“快乐德育”特色文化的创建让陈中梅校长深有感触: “享受七项权利,使每个学生成为了学校的快乐小主人;‘护身符’的发放,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金、银、铜卡是学生不断进步的阶梯,一个铜卡就是一份成功,一份份成功蕴含着无穷的快乐。有了成长的激情,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在渝北区,这样的学校不只空港新城小学。
草坪小学因为地理位置较偏远,留守儿童较多,于是他们在“新慈孝文化”“慈润劲草,生生不息”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书写慈孝”系列活动,让孩子有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护、自强之“劲”;有奋发进取之“风”;有文明有礼之“孝”;有对师长家国感恩回报之“情”,让缺少了父母日常照顾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长。
空港实验小学,实施了以起飞(习惯养成,积淀力量)、飞翔(和乐竞飞)、飞跃(创新与辉煌)等“三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洋溢着进取精神的校园文化中勃勃成长。
回兴中学,利用校园内“于学忠将军故居、中华职业学校旧址、渝北区红岩文化室”纪念馆的育人资源,吸取于学忠、江竹筠、黄炎培等先辈的可贵精神,提炼出“问学悟思”的校园核心文化理念,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成长。
……
立足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的生长才会有肥沃的土壤;立足学生主体,学生的精神才能自由发展,才能真正挺立起来。正是因为渝北区的中小学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的需要,吸取了当地文化的精华,才使得学生在特色校园环境中人格挺立、茁壮成长。
文化认同,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浸润、成长
“今天我又回到了母校,为学弟学妹们颁发收藏证书,心情非常激动,也很开心。自从2010年我的书法作品被母校永久收藏,我的心就与母校紧紧相连了。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的努力,留下了我的骄傲。每到假期,我都会和同学一起,回来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我们的老师,看看我们的书法作品。我感觉非常亲切,也很给力。我想说,新牌坊小学,我爱你!新牌坊小学,是我永远都会想念的书法之家!”
这是现就读于重庆市第八高级中学,新牌坊小学毕业生周星浩同学为学弟林坦汇同学颁奖时发表的感言。“收藏典礼”是学校根据“书写人生,放飞理想”的办学理念而开展的一大传统品牌活动。从周星浩同学感言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因作品被永久收藏而对母校产生了多大的留恋之情!相信这份情会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成为他心底最美好的记忆。
谁的书法作品棒,经专家鉴定,在学生毕业时,谁的作品就会被永久珍藏。对这样一份巨大的荣誉,同学们都非常看重,他们会不断努力,让自己的书法更棒。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推动学校的书法教育文化特色的创建功不可没。
更令人称道的是,如果某位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优异,尽管书法不是最棒的,作品同样可以珍藏。这给了书法天赋一般,但其它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一个展示的空间。请看“收藏鉴言”:
“子佳同学的字现在看来还不算最好,但是她在练习书法时特别认真,特别能吃苦,一直坚持下来。她一天天、一点点地进步着。今天我们要收藏的不只是她的这幅作品,更要珍藏她的坚持与努力。这种踏实、认真、执着的精神会影响、感动我们新牌坊小学的老师和同学,坚持写好每一个字,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的教育是智慧的,因为它把握了文化的核心内涵:不仅仅是关注外在的书法水平的高低,更看重练习书法过程本身所蕴涵的巨大育人价值。
在渝北区的各个中小学,富有创意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南华中学秉承“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实施全体师生参与的让贫困学生“有饭吃,有衣穿,有路走”的帮扶工程。实验三小依托“一切从微笑开始”的办学理念,开展了“储蓄好行为、奠基好人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校、班、组三级“行为储蓄银行”,让孩子像“存钱”一样去自觉储蓄惠及一生的道德素养、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文林希望小学围绕“责任成就希望”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以“责任在爱心中,希望在行动中”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实验中学结合“为了绽放的青春”的办学理念开展了“花样少年”评选活动,激励学生的个性成长。草坪完全小学开展了“慈孝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慈孝教师、慈孝家长和慈孝学生,营造了浓厚的长慈子孝,师慈生孝的校园氛围……
文化积淀,收获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硕果
基于学生而选择的校园文化,开展的特色活动,让渝北区的中小学生深受文化的洗礼。这种文化的印记,不仅烙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还留在了课堂上,成为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长久地滋润着一代代学子的心田。
在玉峰山中学,七年级新生正在开中学生涯的第一次班会课:
“今天,我们走进了这个新集体——初一(1)班。在这个新的大家庭里,我们将共同度过三年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共同携手,互助前行。”
开场白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了解驿站吗?”
面对学生的疑惑,老师娓娓道来: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对我们来说,初中就是我们为高中、为大学生活作准备的驿站。赶快为自己制订一份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吧!”
……
玉峰(原石坪)曾是著名的驿站。借助地利,座落于此的玉峰山中学以“驿站文化”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希望学生在三年初中“驿站”生活中,奋发图强、养精蓄锐,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于是,在班会课上,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在历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都有了“驿站文化”的身影。如此,校园特色文化走进了课堂,丰富了学校德育的意义世界。
在渝北区,特色校园文化不仅成为各科教学的应有之义,还编成了教材,上升为校本课程,更加系统、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记者手头,有一本装帧简陋、不太成形的校本教材——《责任与爱心——我与文林共成长》。编写这本教材的渝北区文林希望小学位于郊区农村,是由爱心人士捐资修建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学习,勇于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社会、他人等的责任。学校操场的一侧,是美观而内涵丰富的“角色与责任”文化墙,它分为“天一寄语文化石、序言、角色与责任”三个版块,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人生作为“学生、教师、孩子、父母、员工、朋友和公民”这七个社会角色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要天不下雨,每天都会有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文化墙边上校本课程,这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
简陋的教材都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渝北区,版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就更吸引人了。空港新城小学《快乐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校本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蓝本;由区计生委、区教委、区计生协会、古路镇人民政府联合编写的校本教材《寸草心》,设计科学,思路严密,富有童趣,深受学生的喜爱;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结合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文化特色,编写了《习惯·人生》校本教材,为学校演绎特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丰富的校本教材、精彩的特色课堂,凝聚了渝北区各个中小学的文化智慧,成为实现学生精神挺立的最好载体。
结束采访,和渝北区的教育同行作别时,谢钢主任说道:“文化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对特色校园文化的追求没有终点。作为一名追梦人,我们一直在路上。相信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追求,会让渝北区的学生,精神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人格更加挺立,长大后能为渝北、重庆乃至全国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愿渝北区教育同行好梦成真。
与谢钢主任的对话
2011年,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重庆市渝北区提交的论文《培育学校文化,激励学生成长》被评为优秀案例。带着期待,记者来到山城重庆,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就区教委为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整体提升全区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突破口这一话题,和渝北区教委主任谢钢进行了对话。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缺失了精神的支撑,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聊起教育使命,谢钢深有感触。作为重庆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龙头,长江与嘉陵江环抱的渝北区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至2011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市第一,工业总产值连续五年位列全市榜首。“十二五”期间,渝北区更是提出了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的奋斗目标。
“现代化的产业离不开现代的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精神的挺立,只有精神挺立,城市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渝北也才能承担起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龙头追赶发达地区的重任。”
人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有精神挺立的学校才能培养精神挺立的学生。在谢钢主任看来,学校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
“学校精神是灵魂,是凝聚师生力量的战歌。它传唱在师生的心中,流淌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鼓舞广大师生前进的号角,能对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精神是学校独具特质的品格和形象体现。一所精神站立起来的学校,能从师生的言行中看到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成功;看到教师的特质,学生的特长,学校的特点。
“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学校不能没有精神,一所精神缺失、文化低俗的学校,即使拥有高大的教学楼、宽广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不能成为优秀的学校。精神挺立的教育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力量。当学校精神挺立之时,就是全校师生自觉、主动、积极奋进之时,也是全校师生倾其所能、倾其所力展示自我风采之时。”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学校的精神挺立呢?”
对于记者的提问,谢钢主任的回答是:“文化,只有在先进、厚重、独特文化的滋养下,学校的精神才能挺立,学校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也才能挺立。”
“您理解的学校文化是什么呢?”记者追问。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办学模式。”
聊起学校文化的价值,谢钢侃侃而谈:
“学校文化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综合体现,是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整体性的个性风貌。
“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的象征、符号和名片,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长久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发展推动力之所在,是优质学校的生命根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也是推进学校教育创新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厚重性、稳定性、潜隐性、生本性的特点使其具有孕育精神、塑造精神、凝聚精神的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为每个学校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本书,一本赏心悦目的、厚重的、学生爱读的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激情,激情所到之处,生活五彩缤纷,工作生机勃勃;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心灵与心灵的相互交流,构成群体的精神追求。”
正是带着这样的价值追问,渝北区的教育决策者们决心把区域推进学校文化作为打造特色教育强区,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抓手,把培育学校文化力,建造精神家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
区域推进:
让文化创建成为
学校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出台,于是,“校园文化”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个时髦词汇,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文化风”,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校园”不断涌现。6年的时间过去了,狂风过后,在相当多的学校,随着活动的结束和主要领导的调离,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文化”成了“文物”,刷在墙上,写在报告里,保存在资料室的照片中,却没能驻留在师生的心灵里,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上。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特色文化建设外在于学校教育生活,师生是“被文化”的。因此,要让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让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自觉追求。如此,彰显了主体的文化,才能真正为学校所需要,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孕育出精神挺立的一代新人。
基于这样的思考,渝北区教委在推动区域性学校文化建设时,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采取多种手段,力求让制度设计充满着人文的意味,通过榜样激励、价值引导和科研助力,让文化成为中小学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榜样激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对于惯性思维下的中小学管理者来说,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尽管文件发了,会开了,他们的脚步却依旧迟缓,眼睛还在左顾右盼,对“要我做”的校园文化建设怀有本能的抵触心理。要让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就要让他们眼见为实,亲身感受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办学水平的巨大作用,从而推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渝北区,不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先行一步的学校。以他们为榜样,让他们现身说法,无疑会对全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花园小学就是一所在全区较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并尝到“甜头”的学校。早在2007年秋,学校就依托重庆市花卉园的丰富资源,借助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提炼出了“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绽放”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学校提出了“美在花园,香在明天”的校风,“播种热爱,收获芬芳”的校训,“与花为伴,随花而舞”的教风和“我阳光,我灿烂”的学风;打造了花姿花韵的校园环境;开发了“花儿朵朵”的校本课程;完善了“人文、和谐”的学校制度,形成了一套“以花靓校,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体系。如此,学校成为了师生成长的美丽精神家园,走上了内涵发展的文化立校之路。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美的心灵,陶冶了美的情操,表现了美的行为,展示了“我阳光、我灿烂” 阳光儿童、花样少年的美丽风采。学校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被评为“阳光儿童”“花样少年”,有10多个集体被评为“鲜花中队”“靓丽班级”。学校少先队被授予“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陈睿智、段竞楠同学获得重庆市教委组织的科技创新一等奖,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竞赛。“桂花班”的学生辜韵汀是渝北“十佳少年”,曾获重庆市二胡比赛一等奖,声乐考试八级,她在作文中写道:“我就是一朵小小的桂花,虽然很小,但依然会吐露芬芳……”
2010年5月26日,渝北区人文校园建设现场研讨会在花园小学召开。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学校分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区进修校领导及教研员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花园小学以“花”为题的人文校园,欣赏了花园小学师生课间活动,观看了花园小学校园文化创建的专题片。听取了花园小学、五星路小学、实验中学、华蓥山小学、渝北幼儿园、暨华中学等就“如何创建学校文化”作的经验交流。会议还编辑印发了《文化兴校、特色彰校——渝北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集锦》,供全区各校观摩、借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花园小学等学校取得的成绩让全区的校长们极为感慨。会后,各个学校纷纷行动,积极投入到了创建文化校园的热潮中。
“今天,新牌坊小学请大家观看的是具有书法特色的学校环境、全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展示厅和学生在书法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活动……”
时隔一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会暨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在渝北区召开。以此为契机,区教委又推出了新牌坊小学、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天一新城小学等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卓有成效的新一批典型。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新牌坊小学独具特色的大厅文化、长廊文化、展室文化让来宾一饱眼福。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神融入班级,创建了“点横撇捺、勾画我的精彩”的24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了完善的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创建了书法技巧课、书法故事课、书法赏析课、书法运用课、书法感悟课等课型,使书法课成为培养师生立字立人品格的一大阵地。在洋溢着浓郁书香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校“书写人生,放飞理想”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和升华。
在参观代表为各校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所折服时,区教委主任谢钢从“坚持两项原则,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三个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统筹三大主体,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责任”三个方面,同与会代表交流了经验,为全区中小学校长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激励全区中小学以他们为榜样,推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应该说,一个个现场会的成功召开,使渝北区校园文化建设走向了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道路。
制度引领:让文化创建成为管理者的工作常态
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引领人,糟糕的制度限制人。记者看到,渝北区教委推行的系列制度对全区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建立机构,确保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推进
区域文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体系。为此,渝北区教委研究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制度和校园文化评估制度,推动校园文化的大面积发展。区教委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保证经费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决策重大事项。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培训,组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室,帮助学校构建校园文化,指导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工作,组织相关评价活动。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评估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拟定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组建评估小组,监测评估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给申请命名为“校园文化示范学校”的学校提供评估报告,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三个小组的成立,为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起了顺畅的组织架构。
规范要求,实现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搞好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必须高度重视。区教委强调,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应抓好几个定位:
一是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首要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因素,注重发挥学校的优势,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办学条件及其环境因素等,确定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办学理念。
二是目标定位。有了目标,才有明确的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才能明确学校的重心工作。
三是规划定位。学校在创建之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筹安排部署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评价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开展和科学合理地进行。
渝北区教委还就如何构建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首先优化学校理念文化系统,铸造学校精神文化。区教委在指导学校建构理念时要强调三点:第一,恰当定位,彰显特色。只有恰当定位,才能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第二,形成体系,突出厚重。在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建构与之相交融、相呼应、相衔接的导风、校风、教风、学风,乃至校训、校歌、校徽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内涵、有形象、有力量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第三,贴近师生,表达生动。建构理念系统应注重文字表达的简明与生动,艺术与丰富,从而让学校文化成为一本书,表现为一种激情,呈现为一种氛围。
其次优化学校视觉文化系统,构建学校环境文化。指导学校认真设计以校徽为核心的VI系统,制定VI使用规范,宣传、提升学校文化形象;指导学校精心设计主题文化环境,突出教育性、艺术性和互动性;指导学校科学打造校园环境,因校制宜,突出特色,达到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的效果。
再次优化学校课程文化系统,打造学校特色文化。重点抓三个结合:一是红色文化与校本文化的结合,从内容和形式上,将红色文化与校本文化融合,形成课程化、常态化、体系化。二是校本课程与校本活动的结合,结合校本课程内容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是校本文化与常规课程的结合,在常规课程教学中挖掘校本文化,拓宽师生践行学校文化的领域。 这样,通过对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路径与工作标准的规范,各基层中小学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被激发起的“我要做”的内在要求,就有了充裕的满足空间。
发展评价,提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不竭动力
指向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评价的重新定位。渝北区教委在对全区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上,同样是以推动各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旨归,实现全区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早在2009年《渝北区“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颁布之时,《渝北区“人文校园”建设评价量表》也已经研制完成,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引导、激励学校的文化创建工作。区教委把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划分为四个阶段:
特色教育启动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召开创建特色教育学校启动仪式,开展区级、校级培训,组织学校广大领导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明确创建特色教育的意义作用,领会精神内涵,了解其目标任务以及实施要求。
特色教育模式初建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2月):区评估小组根据特色教育学校评估指标,进行第一轮评价,结合办学水平评价,将创建特色教育学校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对达到特色教育学校标准的进行命名。
特色教育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1月——2013年12月):开展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问题,使特色教育有序保质地进行。对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工作进行第二轮评估,对达到特色教育学校标准的进行命名。
特色教育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5年9月年):对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工作进行第三轮评估,对达到特色教育学校标准的进行命名。总结评估特色教育创建工作,提出下一个5年计划。
各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历史传统、社区环境、师生素质不一样,推进校园文化的步子和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距。正视差距,着眼发展,区教委对学校的评价,既不搞一刀切,更不搞大跃进。从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分四步走的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对于成效显著,走在前面的学校,区教委通过表彰、命名、现场会等评价手段予以肯定,促使他们更上层楼,在全市以至全国范围内发挥影响力;对于步子稍慢的学校,也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完成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如此梯度评价,实现了区域内学校的整体发展,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花架子,能真正落到实处。
科研助力:让文化创建成为学校腾飞的翅膀
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线中小学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专业的指导,更需要深入的研究。而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会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更高,从而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此,区教委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作用,保证学校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区教研部门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开展区域培训和专题研讨,并深入基层学校举办讲座、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据统计,全区有3000多名教师接受了培训,所有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得到了专家组的指导。
为了确保人文校园建设的高质量、高品位,区教委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人文校园的策略研究》为统领,深入开展了区域推进人文校园建设“15266”行动模式研究。“15266”行动模式,即一个目标:打造人文教育特色强区;五大任务:完成人文校园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五项建设;两个亮点:突出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百花争艳的学校文化形象;六条原则:坚持整体与系统、学术与行政、区域与独特、实践与理论、可比和层次等六个结合;六项措施:优化全员育人、理念育人、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课题组还组织辖区内30多所学校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建设”“人文校园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以导风、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校园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以课题引领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贴近学校实际,解决了学校工作中的疑惑,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
成果采撷:
精神挺立下的文化百花园
在重庆市渝北区教委的强力推动下,全区各中小学积极行动,大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创建成果。
文化选择,让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文化的生成需要肥沃的土壤。只有立足校本,植根学生心灵的文化,才能为师生所认同,也才能哺育出精神挺立的一代新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渝北区各中小学的特色学校文化才让学生入脑入心,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记者来到因校舍正在修建而暂借区党校上课的空港新城小学。在稍嫌简陋的校长办公室,陈中梅校长没有顾得上倒茶水,也没想起请记者坐下,而是就着案头的电脑,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学校的快乐文化特色来。
“我们现行的德育,学生快乐吗?是什么让他们不快乐?学生的快乐在哪里……”
在“快乐大搜索”调查活动中,学校利用调查问卷、座谈、有奖征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快乐”进行摸底调查。与此同时,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了解“孩子的快乐在哪里”。结果印证了陈校长的感觉——学生真的不快乐。
“教育非常重要,但绝不能太过严肃,当快乐与教育同行时,一切都成为可能。快不快乐,是教育有效还是无效的标志。”经过对学生生活现状的认真调查,陈中梅校长和她的团队致力于打造“快乐德育”的学校文化特色,她希望空港新城小学毕业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快乐的阳光少年。为此,她要求自己的团队:把每个孩子当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为每个孩子服务,为每个家庭分忧;思孩子所想,解孩子所惑,导孩子所好,助孩子所困,急孩子所需,扬孩子所长;把孩子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孩子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孩子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孩子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学校致力于让学生在七大权利(享受组织晨会和午会的权利、享受当科代表的权利、享受当值日班长的权利、享受当小记者的权利、享受提建议的权利、享受获奖的权利、享受参加活动的权利)的爱护中进步,在幸福护身符的呵护下进步,在金银铜卡的激励中进步。校园里,孩子、老师们见了面总是笑盈盈的。“快乐德育”特色文化的创建让陈中梅校长深有感触: “享受七项权利,使每个学生成为了学校的快乐小主人;‘护身符’的发放,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金、银、铜卡是学生不断进步的阶梯,一个铜卡就是一份成功,一份份成功蕴含着无穷的快乐。有了成长的激情,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在渝北区,这样的学校不只空港新城小学。
草坪小学因为地理位置较偏远,留守儿童较多,于是他们在“新慈孝文化”“慈润劲草,生生不息”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书写慈孝”系列活动,让孩子有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护、自强之“劲”;有奋发进取之“风”;有文明有礼之“孝”;有对师长家国感恩回报之“情”,让缺少了父母日常照顾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长。
空港实验小学,实施了以起飞(习惯养成,积淀力量)、飞翔(和乐竞飞)、飞跃(创新与辉煌)等“三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洋溢着进取精神的校园文化中勃勃成长。
回兴中学,利用校园内“于学忠将军故居、中华职业学校旧址、渝北区红岩文化室”纪念馆的育人资源,吸取于学忠、江竹筠、黄炎培等先辈的可贵精神,提炼出“问学悟思”的校园核心文化理念,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成长。
……
立足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的生长才会有肥沃的土壤;立足学生主体,学生的精神才能自由发展,才能真正挺立起来。正是因为渝北区的中小学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的需要,吸取了当地文化的精华,才使得学生在特色校园环境中人格挺立、茁壮成长。
文化认同,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浸润、成长
“今天我又回到了母校,为学弟学妹们颁发收藏证书,心情非常激动,也很开心。自从2010年我的书法作品被母校永久收藏,我的心就与母校紧紧相连了。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的努力,留下了我的骄傲。每到假期,我都会和同学一起,回来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我们的老师,看看我们的书法作品。我感觉非常亲切,也很给力。我想说,新牌坊小学,我爱你!新牌坊小学,是我永远都会想念的书法之家!”
这是现就读于重庆市第八高级中学,新牌坊小学毕业生周星浩同学为学弟林坦汇同学颁奖时发表的感言。“收藏典礼”是学校根据“书写人生,放飞理想”的办学理念而开展的一大传统品牌活动。从周星浩同学感言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因作品被永久收藏而对母校产生了多大的留恋之情!相信这份情会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成为他心底最美好的记忆。
谁的书法作品棒,经专家鉴定,在学生毕业时,谁的作品就会被永久珍藏。对这样一份巨大的荣誉,同学们都非常看重,他们会不断努力,让自己的书法更棒。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推动学校的书法教育文化特色的创建功不可没。
更令人称道的是,如果某位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优异,尽管书法不是最棒的,作品同样可以珍藏。这给了书法天赋一般,但其它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一个展示的空间。请看“收藏鉴言”:
“子佳同学的字现在看来还不算最好,但是她在练习书法时特别认真,特别能吃苦,一直坚持下来。她一天天、一点点地进步着。今天我们要收藏的不只是她的这幅作品,更要珍藏她的坚持与努力。这种踏实、认真、执着的精神会影响、感动我们新牌坊小学的老师和同学,坚持写好每一个字,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的教育是智慧的,因为它把握了文化的核心内涵:不仅仅是关注外在的书法水平的高低,更看重练习书法过程本身所蕴涵的巨大育人价值。
在渝北区的各个中小学,富有创意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南华中学秉承“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实施全体师生参与的让贫困学生“有饭吃,有衣穿,有路走”的帮扶工程。实验三小依托“一切从微笑开始”的办学理念,开展了“储蓄好行为、奠基好人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校、班、组三级“行为储蓄银行”,让孩子像“存钱”一样去自觉储蓄惠及一生的道德素养、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文林希望小学围绕“责任成就希望”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以“责任在爱心中,希望在行动中”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实验中学结合“为了绽放的青春”的办学理念开展了“花样少年”评选活动,激励学生的个性成长。草坪完全小学开展了“慈孝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慈孝教师、慈孝家长和慈孝学生,营造了浓厚的长慈子孝,师慈生孝的校园氛围……
文化积淀,收获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硕果
基于学生而选择的校园文化,开展的特色活动,让渝北区的中小学生深受文化的洗礼。这种文化的印记,不仅烙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还留在了课堂上,成为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长久地滋润着一代代学子的心田。
在玉峰山中学,七年级新生正在开中学生涯的第一次班会课:
“今天,我们走进了这个新集体——初一(1)班。在这个新的大家庭里,我们将共同度过三年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共同携手,互助前行。”
开场白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了解驿站吗?”
面对学生的疑惑,老师娓娓道来: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对我们来说,初中就是我们为高中、为大学生活作准备的驿站。赶快为自己制订一份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吧!”
……
玉峰(原石坪)曾是著名的驿站。借助地利,座落于此的玉峰山中学以“驿站文化”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希望学生在三年初中“驿站”生活中,奋发图强、养精蓄锐,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于是,在班会课上,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在历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都有了“驿站文化”的身影。如此,校园特色文化走进了课堂,丰富了学校德育的意义世界。
在渝北区,特色校园文化不仅成为各科教学的应有之义,还编成了教材,上升为校本课程,更加系统、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记者手头,有一本装帧简陋、不太成形的校本教材——《责任与爱心——我与文林共成长》。编写这本教材的渝北区文林希望小学位于郊区农村,是由爱心人士捐资修建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学习,勇于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社会、他人等的责任。学校操场的一侧,是美观而内涵丰富的“角色与责任”文化墙,它分为“天一寄语文化石、序言、角色与责任”三个版块,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人生作为“学生、教师、孩子、父母、员工、朋友和公民”这七个社会角色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要天不下雨,每天都会有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文化墙边上校本课程,这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
简陋的教材都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渝北区,版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就更吸引人了。空港新城小学《快乐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校本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蓝本;由区计生委、区教委、区计生协会、古路镇人民政府联合编写的校本教材《寸草心》,设计科学,思路严密,富有童趣,深受学生的喜爱;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结合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文化特色,编写了《习惯·人生》校本教材,为学校演绎特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丰富的校本教材、精彩的特色课堂,凝聚了渝北区各个中小学的文化智慧,成为实现学生精神挺立的最好载体。
结束采访,和渝北区的教育同行作别时,谢钢主任说道:“文化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对特色校园文化的追求没有终点。作为一名追梦人,我们一直在路上。相信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追求,会让渝北区的学生,精神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人格更加挺立,长大后能为渝北、重庆乃至全国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愿渝北区教育同行好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