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26例严重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15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 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认真、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是防止气管切开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保障。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94-03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后大多长期昏迷,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呕吐物等易造成窒息。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办法。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直接影响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严重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26例,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42.7岁。平均住院30天,治愈20例;死亡1例; 自动出院5例。
2 护理
2.1切口护理:
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术后由于痰液分泌物的刺激,切口易感染,使用无菌纱布剪一Y型切口垫于切口处,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用3%双氧水,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2.2气管套管的护理:
①内套管的消毒:应每4小时更换并消毒一次内套管。以前我院采用的是煮沸30min消毒法,自2008年以来,用0.25%碘伏溶液浸泡5min 消毒内套管,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此法操作简便,对组织刺激性小,腐蚀性弱,节省时间,还兼有清洁作用。②套管口外盖湿盐水纱布,防止灰尘、异物吸入,并可以改善吸入空气湿度。③更换套管:气管切开一般于术后7到10 天形成窦道,应每2到4周更换、消毒一次气管套管,更换套管时应掌握熟练技术,同时要做好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
2.3气囊的护理:
气囊应适量充气,达到呼吸使用无漏气即可。气囊应定期放气,一般每2小时放气一次。气囊放气时,使病人平卧位,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分泌物,避免由于漏气造成坠积性肺炎发生。
2.4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外伤病人长期应用脱水剂和利尿药,不同程度都存在脱水现象,气管切开后,进入气道的气体不能充分湿化致黏膜干燥,呼吸道大量水分丧失,分泌物滞留,痰痂容易形成,阻塞气道,应加强监测SpO2。一旦SpO2下降要及时发现,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为防止气道干燥和痰痂形成可用“气道湿化液”,最常用的气道湿化液是0.9%的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10mg。临床工作中我院习惯使用抽取50ml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5mg持续气管套管内滴注,4~6ml/h,最多不超过10ml/h[1]。
2.5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量:
如果液体量不足,即使呼吸道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也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处于失水状态,使气道分泌物粘稠,易形成痰痂。颅脑损伤术后补液量不可过多,尤其是电解质不能过量,否则,易加重脑水肿,故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以确定适宜的补液量。
2.6吸痰:
吸痰应需要时吸,不可定时吸痰。临床观察发现频繁吸痰易误伤气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加,只有在患者有吸痰必要时再操作。我们通过观察双肺痰鸣音,每次吸痰的粘稠度、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咳嗽等情况,做到准确观察,适时吸痰。吸痰前先给患者吸纯氧3 min,然后置入吸痰管至氣管最深处,边退边吸,旋转退出。动作要轻,且勿上下抽动。吸痰不宜超过15 s。吸痰的顺序是:吸净气管内痰液后,再吸咽部、口腔和鼻腔内的痰液。
2.7培养护理人员提高感染意识,预防感染:
①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操作完毕要洗手和泡手。②医疗器械及用物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雾化器及其管道、吸引器导管、贮液瓶每天清洗,用后消毒。湿化瓶及湿化器应放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
2.8预防脱管:
气管切开早期应加强观察,气管切开后缚带要结死扣,松紧度以通过一指为宜,并且随着颈部的变化及时调整缚带松紧。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翻身、拍背、口护、吸痰时要至少两人合作,以保证其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2.9氧气吸入:
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可降低脑水肿,改善缺氧状况,一般流量为2 L/min,随时观察用氧效果,每日更换湿化液及吸氧导管,观察缺氧改善情况。
2.10防止医源性感染: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室温22~24℃,湿度60%~70%。使用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两次每次30分钟,。地面以1:200的84液湿式拖地。减少人员探视,有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者禁止入室。各种物品定时消毒,如雾化器、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等。各项操作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执行,防止交叉感染。
2.11加强全身营养增强抵抗力
创伤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及负氮平衡状态,故要尽早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现多主张胃肠道营养,费用低效果好,且有作者认为早期鼻饲对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伤后3d~5d内插胃管鼻饲,按鼻饲常规护理,一旦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拔除胃管,经口进食。
2.12预防性用药:在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同时,合理使用护生素,据报道肺部感染多在气管切开3d~7d,所以及早应用抗生素并根据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来调整抗生素,因抗生素是治疗肺炎的关键。
2.13加强基础护理:①翻身、叩背:为促进气管切开患者痰液易于咳出,护理人员应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使贴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易于咳出或吸出。②口腔护理:每日2--3次,注意清洁口腔深部分泌物,可减少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应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洁液[2]。对严重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还应特别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者,应警惕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本组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护理,仅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经及时治疗痊愈,1例发生肺部感染后1周又发生脑疝3次,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咳出,且常有血性液体、脑脊液、呕吐物误入气管。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我院制定了“气管切开,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加强呼吸管理”一套综合性护理措施,通过26例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J].国际护理杂志.2008-11;1124-1126.
[2]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94-03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后大多长期昏迷,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呕吐物等易造成窒息。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办法。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直接影响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严重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26例,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42.7岁。平均住院30天,治愈20例;死亡1例; 自动出院5例。
2 护理
2.1切口护理:
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术后由于痰液分泌物的刺激,切口易感染,使用无菌纱布剪一Y型切口垫于切口处,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用3%双氧水,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2.2气管套管的护理:
①内套管的消毒:应每4小时更换并消毒一次内套管。以前我院采用的是煮沸30min消毒法,自2008年以来,用0.25%碘伏溶液浸泡5min 消毒内套管,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此法操作简便,对组织刺激性小,腐蚀性弱,节省时间,还兼有清洁作用。②套管口外盖湿盐水纱布,防止灰尘、异物吸入,并可以改善吸入空气湿度。③更换套管:气管切开一般于术后7到10 天形成窦道,应每2到4周更换、消毒一次气管套管,更换套管时应掌握熟练技术,同时要做好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
2.3气囊的护理:
气囊应适量充气,达到呼吸使用无漏气即可。气囊应定期放气,一般每2小时放气一次。气囊放气时,使病人平卧位,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分泌物,避免由于漏气造成坠积性肺炎发生。
2.4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外伤病人长期应用脱水剂和利尿药,不同程度都存在脱水现象,气管切开后,进入气道的气体不能充分湿化致黏膜干燥,呼吸道大量水分丧失,分泌物滞留,痰痂容易形成,阻塞气道,应加强监测SpO2。一旦SpO2下降要及时发现,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为防止气道干燥和痰痂形成可用“气道湿化液”,最常用的气道湿化液是0.9%的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10mg。临床工作中我院习惯使用抽取50ml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5mg持续气管套管内滴注,4~6ml/h,最多不超过10ml/h[1]。
2.5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量:
如果液体量不足,即使呼吸道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也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处于失水状态,使气道分泌物粘稠,易形成痰痂。颅脑损伤术后补液量不可过多,尤其是电解质不能过量,否则,易加重脑水肿,故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以确定适宜的补液量。
2.6吸痰:
吸痰应需要时吸,不可定时吸痰。临床观察发现频繁吸痰易误伤气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加,只有在患者有吸痰必要时再操作。我们通过观察双肺痰鸣音,每次吸痰的粘稠度、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咳嗽等情况,做到准确观察,适时吸痰。吸痰前先给患者吸纯氧3 min,然后置入吸痰管至氣管最深处,边退边吸,旋转退出。动作要轻,且勿上下抽动。吸痰不宜超过15 s。吸痰的顺序是:吸净气管内痰液后,再吸咽部、口腔和鼻腔内的痰液。
2.7培养护理人员提高感染意识,预防感染:
①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操作完毕要洗手和泡手。②医疗器械及用物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雾化器及其管道、吸引器导管、贮液瓶每天清洗,用后消毒。湿化瓶及湿化器应放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
2.8预防脱管:
气管切开早期应加强观察,气管切开后缚带要结死扣,松紧度以通过一指为宜,并且随着颈部的变化及时调整缚带松紧。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翻身、拍背、口护、吸痰时要至少两人合作,以保证其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2.9氧气吸入:
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可降低脑水肿,改善缺氧状况,一般流量为2 L/min,随时观察用氧效果,每日更换湿化液及吸氧导管,观察缺氧改善情况。
2.10防止医源性感染: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室温22~24℃,湿度60%~70%。使用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两次每次30分钟,。地面以1:200的84液湿式拖地。减少人员探视,有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者禁止入室。各种物品定时消毒,如雾化器、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等。各项操作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执行,防止交叉感染。
2.11加强全身营养增强抵抗力
创伤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及负氮平衡状态,故要尽早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现多主张胃肠道营养,费用低效果好,且有作者认为早期鼻饲对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伤后3d~5d内插胃管鼻饲,按鼻饲常规护理,一旦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拔除胃管,经口进食。
2.12预防性用药:在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同时,合理使用护生素,据报道肺部感染多在气管切开3d~7d,所以及早应用抗生素并根据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来调整抗生素,因抗生素是治疗肺炎的关键。
2.13加强基础护理:①翻身、叩背:为促进气管切开患者痰液易于咳出,护理人员应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使贴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易于咳出或吸出。②口腔护理:每日2--3次,注意清洁口腔深部分泌物,可减少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应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洁液[2]。对严重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还应特别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者,应警惕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本组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护理,仅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经及时治疗痊愈,1例发生肺部感染后1周又发生脑疝3次,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咳出,且常有血性液体、脑脊液、呕吐物误入气管。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我院制定了“气管切开,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加强呼吸管理”一套综合性护理措施,通过26例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J].国际护理杂志.2008-11;1124-1126.
[2]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