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对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超声技术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50例乳头溢液患者行超声及乳腺专用磁共振检查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和病理学结果相对照。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为50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39例。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对11例恶性肿瘤中的10例做出正确的诊断,误诊1例。超声正确诊断7例恶性肿瘤,漏诊及误诊4例。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误诊3例良性肿瘤,无漏诊,超声误诊3例良性肿瘤,漏诊4例。结论:,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相比,对乳头溢液患者的病灶检出及明确诊断作用更好,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乳头溢液;磁共振成像;超声
  
  
  乳头溢液是指女性在非妊娠期或非哺乳期有液体自乳头溢出,无论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均可以导致这种病理性的乳头溢液。乳头溢液在乳腺专科检查中的发病率为3%-8%。引发乳头溢液的原因一般是乳腺类疾病,多为良性病变,例如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等。但不容忽视的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乳头溢液也会高达15%。因此区别引发乳头溢液的病变原因是很重要的。
  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以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因具有灵敏度高,扫描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势,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应用在评定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领域。目前,超声和磁共振技术在诊断上的价值都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本文对这两种检测手段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期望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在临床治疗乳头溢液患者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乳腺科经手术确定病理结果的乳头溢液女性患者共计50例,平均年龄46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通过了超声及磁共振手段检查。
  1.2检查方法
  磁共振检查采用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包括轴位平扫及动态增强共6期,平扫90秒完成后进行第一回合的增强扫描,第2-6期增强扫描的时间间隔为150S,单期扫描层数为250层。
  超声检查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5-13.0 MHz。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以乳头为中心进行各象限辐射状扫查。
  1.3图像分析
  磁共振图像的后处理由工作站完成,主要操作包括自动获取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伪彩图像和血管减影图像;选取任意时相进行多平面的重建和切面重建。
  超声检查项目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向、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边缘状态及血流等。对图像的评估由2名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医生分别对50例乳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美国放射学会)的分类进行最终的评估,并将分类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4b及以上的视为恶性病变,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4a及以下的视为良性病变。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乳头溢液患者的病变在磁共振与超声上的表现差别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织病理学结果及临床特点
  组织病理学的结果为恶性肿瘤共11例,良性肿瘤共39例。临床表现包括血性溢液29例(58%),非血性溢液21例(42%)。11例恶性肿瘤中9例为血性溢液,2例为非血性溢液,39例良性病变中18例为血性溢液,21例为非血性溢液。良恶性病变2组乳头溢液性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86,P<0.001)。
  2.2医学影像学表现
  2.2.1 超声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情况
  50例中有33例表现出边缘清晰低回声肿块,6例表现出边缘模糊低回声肿块,1例表现为导管扩张内部见低回声肿块,4例表现为导管扩张伴有内部透声差,仅见导管扩张的有2例,无阳性发现的6例。两组在良恶性病变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表150例乳头溢液患者的超声表现
  描述 良性(39例) 恶性(11例) P
  边缘清晰低回声肿块 27 6 >0.05
  边缘模糊低回声肿块 3 3
  导管扩张实性低回声肿块 0 1
  导管扩张伴内部透声差 4 0
  仅导管扩张 2 0
  无发现 5 1
  超声对11例恶性病变中的7例做出了准确的诊断,误诊2例导管内癌被为良性,漏诊2例浸润性导管癌。在39例良性病变中出现4例被漏诊,误诊3例良性肿瘤为恶性肿瘤。
  2.2.2 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表现及诊断情况
  50例中34例(68%)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良性24例,恶性10例),16例(32%)表现为肿块样强化。非肿块样强化病例中段样、局灶区域性强化分布方式和斑点状、点状及集簇状强化特征在良恶性病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34例非肿块样强化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表现
  非肿块样表现 良性24例 恶性10例 P
  强化分布 局灶区域性 11 0 0.015
   导管样 6 5 无统计学意义
   段样 4 4 0.018
   区域性 1 0 无统计学意义
   多发区域性 3 1 无统计学意义
  内部强化特征 均匀 7 2 无统计学意义
   不均匀 3 1 无统计学意义
   点/斑点状 12 0 0.02
   集簇状 1 6 0.000
   网/树枝状 1 1 无统计学意义
  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对11例恶性肿瘤中的10例做出正确的诊断,误诊1例导管内癌被为良性肿瘤。39例良性肿瘤中3例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无良性病变被漏诊。
  被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误诊为良性肿瘤的病例也同时被超声误诊,超声漏诊的2例及误诊的3例恶性病变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均做出正确判断,超声漏诊的4例良性病变在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上1例表现为体积较小的乳晕后区强化小结节,3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
  3讨论
  虽然尽管大多数乳头溢液是生理性病变或良性病变引起的,仍然有一部分的乳头溢液由恶性肿瘤引起,因此应当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超声在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领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实性病变检出的敏感度还是不高。因此目前,病理结果仍然是确诊乳腺病变的黄金标准。同时有人认为乳腺磁共振增强检查对于乳头溢液患者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价值较高的原因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尤其是对常见的引起乳头溢液的肿瘤。
  本组超声误诊及漏诊的恶性肿瘤中1例表现为扩张导管内实性低回声肿块,1例无阳性发现,2例在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上都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中2例为导管样强化,2例为段样强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对于导管内癌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乳腺磁共振增强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原因包括:扫描层厚有利于对病灶检出,另外多平面重建技术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显示病灶的形态学。
  综上所述,临床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治疗,与超声相比,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对病变的检出及诊断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玉香,余小蒙.乳头溢液501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3(20):280-281.
  [2]曾莉,牛桂华,葛金梅,等.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4(9):249—252.
  [3]顾雅佳,汪晓红,肖勤,等. 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其微浸润的磁共振成像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4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7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和探讨其中89;例继发癫痫患者的病史、发病过程及临床检查结果等,总结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结果:继发癫痫症状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部位密切相关,且多在控制原发病半年后出现,以全身发作和部分发作为主要表现,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在本次89例继发癫痫患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加葡萄糖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选择22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实施母乳喂养,干预组在出生6小时内遵医嘱予茵栀黄注射液加葡萄糖液口服,连续5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第一次胎便初排时间、出生后48小时内胎便次数,每日经皮测定胆红素数值。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胎便初排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48小时内排胎便次数增多,第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现状,并对其的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流行趋势,及防控的现状,提出适宜的控制策略。结果:目前,我国慢性病致残和致死率逐步的升高,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论: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教
期刊
摘要:目的 对重症手足口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临床特征的探讨。方法 收集我县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发病的的6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和70例同期住院的普通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3岁、精神差、意识障碍、神经反应异常、颈抵抗、体温39℃3天以上、血细胞>12×109/L、血糖>9mmol/L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蜡疗技术在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共74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蜡疗技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8%(21/3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35/37),两组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手术前后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评估术前风险和术后健康随访。方法:收集2009~2013年来我院治疗符合巨脾切除手术指征的63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手术前、手术后15天做常规心电图检查,分别为术前组和术后组,测量每份心电图的QTC间期,应用Bazett,s公式计算,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分析。结果: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心电图QTC延长率有显著差异性(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可膨胀髓内钉进行治疗。比较两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生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显微镜下精索内静脉结扎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复发的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19例精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其中10例接受开放手术(A组),9例接受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B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再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时间A组(32±8min)明显短于B组(62±11min),P<0.05;术后并发症,阴囊水肿:A组3例(30%),B组1例(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危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对比两组营养支持后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比营养护理前高,并发症少,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护理方式并发症少,对营养指标改善好,更适合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Abstrac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在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CQI小组,将降低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作为改善主题,开展小组活动,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针对每个案例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追踪效果。结果CQI小组活动开展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每月逐步降低,由活动前(2013年1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