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操练巩固等教学环节的同时,也必须抓好课前预习。
  一、要区分明确预习中的各类差异
  1.因要求而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三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目前,很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把预习活动提前到二年级开始,二、三年级学生预习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对字词的音形义的学习上,并尽可能将句子读正确,将短文读通顺。四年级可根据每天的“预习”提示,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并运用学到的概括节意方法、分段概括段意方法,试着读懂课文。高年级可把要求再逐步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要求能注意段与段之间联系,并能运用一定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质疑问难、释疑解难。
  2.因文章而异。有的课文(如诗歌),语言简练,清新流畅,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读通读美;有的课文内容较深,不易理解,预习的重点就可放在边读边思、解决问题上;有的课文,预习的重点就可安排在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上等等。还有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需要,一篇课文的预习可分类安排,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能解决的内容安排在课外进行;而学生难以解决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的内容安排在课内。这样,既优于学,又利于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3.因学生而异。小学生在知识、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学生预习布置中,一方面往往分层要求:对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减少预习内容;而对进步学生则提高层次,增加分量。另一方面,注意安排留有弹性,适应每个学生的预习作业。
  二、要循序渐进落实预习中的各项措施
  课前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1.由扶到放。刚开始学生学习预习时,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预习中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帮助解决。预习后,教师要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以后,可逐步放手,从组织小组预习到学生独立预习。
  2.由课内到课外。为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便于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随时指导,及时纠正。课内预习可以分项、分步进行,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预习方法。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
  3.由浅到深。随着年级变化,预习的要求由低到高,预习的内容由简到繁,预习的时间由少到多。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意同一项目或同一内容,在具体预习要求上要体现出它的层次与梯度。如“质疑问难”的预习,老师引导学生先从不懂的字词到不理解的句子进行提问,进而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质疑,最后围绕课文中心及叙述方法等各方面试着发问,逐步提高要求。
  三、要有章可循实施预习中的连贯步骤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方法,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通读全文。课文一定要通读,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通过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预习《荷花》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荷花的美丽景色。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了。
  2.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自学课后的生字,掌握读音。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还应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初步分析课文和归纳中心思想。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概括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做上记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课效果。
  四、要着力培养预习中的良好习惯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还应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达到“展卷而自能理解,下笔而自能合度。”学生的预习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只要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会随之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一、背景  在当前实验教学中,学生(尤其)农村学校的小学生,观察能力普遍低下,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如在做“土壤中有什么”实验时,让学生观察一杯搅拌静置后的泥水,他们往往只看到三层,上面层:浮物,中间层:泥水,下面层:沉积物,看不到沉积物中又有两层甚至三层:细砂、中砂、粗砂。科学观察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学生对探究对象本质规律的发现,从而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和
学会合作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个孩子在进行游戏、学习、各种日常生活时,从树立了合作的意识,到学会了协商解决问题、主动配合,分工合作方法,确保各项活动能够快乐而顺利进行,他们也能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就此学会了合作。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感到合作的过程是快乐的,从而树立
"学文如聚沙,学理如筑塔。"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数学"金字塔"要想造得高、立得稳,根基一定要做好。自学能力就好比"金字塔"的根基,只有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才能在数学征途上走得远、
每辆烧油的车都会有个油箱及油箱盖,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些并不感冒,但是,你真的对油箱十分的了解吗?为什么有的油箱盖在左,而有的在右?油箱口又是咋规定和设计的呢?
期刊
一、案例回放  今天是六年级二班的体育课,按照教学进度,应该上耐久跑。做完准备活动以后,体育老师走到学生面前深情地说:“同学们,这节体育课,我们要做一项很有趣的运动——定向运动。同学们,你们知道定向运动吗?”同学们七言八语讨论起来,有的说听说过,有的说见过,也有的说做过。然后体育老师将班级同学分成四组,每一组同学发一张操场地图,每一组安排一名小队长。最后,老师同学们讲清了运动定向的规则:要求在二十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主探究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探究学习逐渐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好途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在转变,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现代制度带给学生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认知能力,所以新教改制度下,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见识等等,更多应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己的能力,在新时代,教育观念之中引入了问题解决的观念,本文注重探讨了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对于现代教学而言,旧有的教育模式不能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新课改时代,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在新课改要求之中,对于学生的综
幼儿“动手乐”学习活动,源于我园“十二五”省级立项课题——《幼儿“动手乐”学习活动的构建研究》,缘于对幼儿本性的关注、对园所文化特色以及对“动手乐”活动价值的思考。我们认为,喜欢动手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孩子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孩子获得发展的前提;有效调控“动手乐”学习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們从幼儿生活经验与特点、现实需要与发展出发,合理选择学习活动内容,丰富教学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吸收各方优秀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精神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写真人,叙实事,抒真情”,然而反观学生的作文,“说谎”愈发泛滥,这警示我们要认清现象,分析原因,让作文不再说谎。  一、呈现“说谎作文”之现象  “说谎作文”往往缺少童心、童真、童趣,缺少个性、感性、灵性,呈现出一些“说谎”的共性。  1.习作内容的雷同。学生习作在内
一、创设情境,增加代入感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情境的引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探究教学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纺织材料》这一课,我以动画片《疯狂原始人》作为导入,开篇出示动画片片段,问题导入:“同学们看过动画片疯狂原始人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