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巧”走向人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学生身上,往往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在语言表达能力当中,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就是“演讲”,相对于日常的表达而言,演讲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口才,所以才有了“演讲与口才”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演讲能力,这种能力从哪儿来?其一方面固然需要实际训练,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对演讲的科学理解。演讲常常是以魅力打动听众的,演讲的魅力在于技巧还是其它,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究。而在文本解读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当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选择。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演讲题材的内容,其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是最经典的演讲文本之一。作为政治演说的典范,其独特魅力在于其也验证了评价理论分析演说语篇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1]那么这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是否就可以成为学生领略演讲魅力的源泉呢?又或者说这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就是学生领略演讲魅力的有效途径呢?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形成了演讲文本的教学要关注技巧、更要关注人文的认识,于是总结出来以与同行分享。
   一、演讲的魅力与演讲的价值
   在历史上,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流传至今,《我有一个梦想》毫无疑问就具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尽管在西方国家种族歧视至今依然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有一个梦想》在推进种族平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种族歧视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独立事件,正如有人所说的,“面对三重两难困境———即种族歧视还是阶层差异、社会公平还是历史赎罪、种族多元还是文化多元,平权政策自我修正的一条有效路径是:逐渐淡化种族保护,全力强化种族融合以臻文化多元,而教育堪为利器,历史性为“黑”“白”对峙所困的美国务必推进一场“为教育而进军未来”运动,以多元并存共铸美国梦”。[2]
   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括,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概括也确实指出了要想破除种族歧视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且显然非一人之力所能为。那如何凝聚共识?显然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就是一篇激励人的演讲。在这样的视角之下去认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的魅力与价值,这篇演讲稿中跨越了百年的历史,从《解放黑奴宣言》到“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从共和国缔造者的诺言到“美国没有实践他的诺言”(这里其实有一个细节,是“实践”而不是“实现”诺言,这意味着作者也意识到种族平等的消除并非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没有实践,又意味着百年来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付出像样的努力)……类似于此的时空跨越还非常多,在这种跨越中演讲者用精炼且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使得聆听演讲的人热情澎湃,从而在内心引发巨大的共鸣,于是演讲也就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二、超越技巧走向人文的演讲
   但是仍然要注意的是,演讲的价值仍然不是通过其技巧体现出来的,演讲之所以能够打动听众,根本上还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形成了心理上的一致预期,情感上的共振,而其背后是文化的支撑,这也就是笔者所强调的演讲必须超越技巧而走向人文。
   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而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不能即席对话,成为国人素质的一大缺陷。[3]这意味着演讲能力的培养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指向,在当前评价机制之下,引导学生认识演讲的人文内涵,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人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从演讲的背景来看。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现象,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种族歧视几乎就是以规定甚至是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这一社会现实,使得种族歧视在有色人种当中臭名昭著,在相当一部分白人当中也有大量的反对之声——这种反对,原本就是种族平等文化的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也就有了引发共鸣的基础。
   二是从演讲本身来看。马丁·路德·金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以及严密的逻辑,真挚的情感,成为引发共鸣的关键。很多人认为他的演讲有理有据的时候,笔者看到其中的人文性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其一,认同《解放黑奴宣言》,文中说“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而事实上百年来,美国的黑奴包括其他有色人种,正是高度认同《解放黑奴宣言》的,他们在获得新生之后,几乎将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一宣言之上;其二,认同《宪法》和《独立宣言》,文中说“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这两点的背后,存在的文化因素就是法律认同与规则意识,他们坚信问题最终都是通过法律的完善、制定与执行来解决的,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当演讲者说出若干個“我们就绝对不会满足”时,说出一系列“我梦想有一天……”时,“我的梦想”也就成了全体听众的“梦想”,这个梦想包括工作、祈祷、斗争、坐牢,直至最终的自由!
   三是从演讲的影响来看。1961年3月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这项行政命令成为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案》的基础;1965年9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发布“平权政策”……这些政策的逐步颁布,某种程度上讲也得益于《我有一个梦想》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演讲。当演讲与后续的法律、法案交织在一起时,可以看到实现梦想的力量,正来自于“法”,而这正是作者身上文化元素的体现,是演讲者与听众的文化体现,是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的体现。
   三、演讲价值只能来自于人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赋予《我有一个梦想》什么样的殊荣,都必须要透过他的光环,去理解其中的文化元素。在实际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因为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演讲的时候,是很难感受到它在历史上曾经的力量的。有人认为其原因是因为“一代演讲大师马丁·路德·金是他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造就的”,所以“他的演讲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与他的人类应当和平共处的思想以及他的善用修辞是分不开的”。[4]其实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分析只及其表而不及其里,无论什么样的修辞,都无法从根本上替代人文与情感上的共鸣,只有有了人文这个“1”,跟在后面的作为“0”的修辞才能发挥作用。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生认识演讲的价值,固然需要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段等等,但是本质上还是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掘演讲稿的价值,发掘演讲者对人文的认识,只有从这个角度努力,才能把准演讲文本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当从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时,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经典演讲的价值,这一规律哪怕是面对《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至为经典的演讲也是成立的,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归根到底一句话,经典演讲的教学要从人文角度切入,演讲的力量也要从人文角度入手,高中学生演讲能力的形成源泉正在于人文。
  
   参考文献:
   [1]杨晓红.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政治演说人际意义分析——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2013(04):19-23 80.
   [2]俞可.美国教育的“黑”与“白”——以教育视角纪念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50周年[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5):22-31.
   [3]孙绍振.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个案[J].语文建设,2015(01):39-43.
   [4]田传茂.马丁·路德·金演说魅力析因——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63-66.
   吴娟萍,章莹,浙江省菱湖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语言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使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加真实,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播语言知识上,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发现经典语言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想要使学生累
2018年8月21日,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中发表了其频道主编、历史研究者谌旭彬先生的《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法”逻辑混乱,是有害的》一文。文章主要剖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最为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大论证方法存在的逻辑缺失问题。谌先生引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对上述四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评点,其主要结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有些甚至
习惯了基于试题研究教学的范式,除了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之外,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研究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含义的优良传统正远离当下的课堂,而即使是研究课、示范课,上完之后还是要补上应试这一内容的。这种教学研究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与应试形态下的教学现状,形成了典型的“两张皮”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尽管早就有人强调,教材分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精度、深度及广度[1],但为什么教材分析以及教材
好多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语文成绩感到很头疼,为提高孩子的成绩想了许多办法,走了很多“路”,考试成绩仍然是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旧。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稳扎稳打,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早起晚读记重点   我国古人很重视背诵。古时候的学子们为了考取功名,没有不把“四书”“五经”背到烂熟于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活动,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却是最难把握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搞好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担负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教学方法,而且要加强学习与借鉴,实现创新教学,努力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备课过程注意分层,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教学步伐的统一,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
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吸引,反对强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一再表明,人在强制状态下只能产生逆反的心理体验,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会受到极大限制,只有主动、愉快的学习氛围才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保障。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繁复艰巨,《课程标准》按不同阶段划分下来,每个阶段的涵盖也极其广泛,语文教师早就习惯了将其化整为零,落实到每节课中。于是,带着极为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所进行的教学,就很难再有灵活、诗意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文言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考中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比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如历史课,要大量的运用到文言知识,理解历史材料。可见,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是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切实的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民俗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多种种类。统编语文教材中,除了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选文比较集中呈现了各地的不同民俗文化,其它选文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民俗文化内容。民俗文化在教材与教学中有何意义,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的教学意义并以统编版八年级元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对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进行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