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手机,还读报吗?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退休教师,读报是自幼积习,一天不读报比不吃饭还难受。年底我又订了五份报刊,收报费的小伙子脸上闪过一丝惊奇:现在都看手机了,谁还看报?我自豪地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看报的是否只剩下中老年了?小伙子说:那倒不是,可年轻人就是少了!
   正当此时,一条信息映入眼帘:又有一些报刊挺不住,连2021年曙光都未看见,便悄然阵亡了。有的停刊词都没写,有的一番悲切,一番无奈,袒露:别跟大势为敌。言外有音:我们先撤了,看你们还能挺几时!
   莫急。要知道,各种媒体的诞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条件,各有各的独特形式来到人间,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共同融合,互相依存,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从而突显其优势,犹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报纸而言,两千年前中国汉代就出现了邸报,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最近手机等新媒体异端突起,纸媒被冲得七零八落,抢走不少读者,但这不是给大家有更多选择吗!就像交通工具,原来骑马骑驴,后来可乘自行车、三轮车,乘小汽车、公交车,还可乘火车、高铁以及飞机,它们在共存、互促、互补中不断发展前进。所以,手机网络来了,虽有冲击,但也不必惊慌。曾记否,当年广播出现,有人预言报纸不行了;后来电视一来,又有人高喊报纸休矣!可如今它们都还健在,各展其长,各有受众。随着社会发展,个别报刊因种种原因挺不住被淘汰,好像胶皮人力车,不也符合优胜劣汰吗?我又想,像《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样的通讯以及许多犀利的评论、新闻背后的故事,光靠“短平快”的手机能办到吗?没看完就喊眼睛受不了了!还有年轻人反复说:眼花缭乱的自媒体时代,微信微信只能“微微相信”,要使人真相信,还得看报纸,它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近经历了几件事,似乎说明一些问题,不妨坦言:
   上周同一个报纸主编交谈,他说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光叹气不行,他们发动全体人员研讨自身优势,从权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广度、亲切程度入手,坚持方向,吸引观众,改进发行,赢得广告,另辟发展蹊径。编辑记者们跃跃欲试,迫切要求下去,了解读者口味需求,扩大互动性、个性化,开了不少跟读者贴心的栏目,把个副刊办得面目一新、有声有色,特别是杂文专栏风生水起,在读者中产生了品牌信任度,这二年订数不降反增,广告也随之上门。
   一个老学生——某局副处长给我打电话,告知:被免职了,对不起老师的培养,教训啊!正如您说的,报纸是宣传文化的重要阵地,从中领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布局和执政精髓,必须认真读,可我成了“手机控”,认为“手机在手,世界都有”,热衷这些鱼目混珠的碎片文字,对花边八卦、小道消息,甚至不少谣言都信以为真,结果迷失方向犯了错误。还是您说得对,别看新媒体表面风光,大多新闻资讯还是由传统媒体提供,实践证明主流媒体才是准确全面传递、解读党的声音,引导舆论的定海神针,这不只是阅读兴趣问题。
   前不久,学校告诉我,学生在校不能玩手机,各班要订阅报纸。我说很对,从小关心国家大事是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打开学校与社会的通道,让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有忧患和责任意识。连语文老师都呼吁,报纸教育是国际普遍开展的,其副产品便是遏制学生疏远文字,提高学生文章的理解力。數据表明,参加读报的学生的理解力是未参加的4倍。
   一个老友——当年在马路阅报栏前认识的。他上书宣传部门,建议在各马路、公园、社区、超市恢复阅报栏,称这是文明建设、文化惠民、打造书香城市的应有之义。
  王成喜/图
其他文献
吴小丁居住的金枫小区新换了一家物业公司,物业人员自然也大换血。其中一个保安和吴小丁是本家,而且老家与吴小丁的老家是邻县,因为这层关系,二人很快熟悉起来。   吴师傅年纪比吴小丁整整大一轮,是前些年跟儿子进城来定居的。别看他来自农村,身上却看不出寻常乡下人的那份拘谨,到岗没几天,就和不少住户混得像老朋友一般了。说起来,他的经历还颇不简单,在老家的乡下也算得上是个人物呢。   早年,乡镇企业遍地开
期刊
年轻时,我一直认为走过共同时代有着共同经历的人会有共同的记忆,因为在工作和学习交往中,遇到过一些和我一样出身农村的同龄人,聊到我们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是那么高度雷同,完全陌生的人瞬间拉近了物理距离,产生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同频共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坚定了我对“共同记忆”说的认同。文章介绍犹太人不论身处何方,不论财富多寡,也不论身份尊卑,都会定期携家带口来到耶路撒冷的西墙下,或面壁凝思,或抚墙哭泣,
期刊
民間有句俗语,叫“看破不说破”。意思是说,生活中,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一些不妥之事,有时旁人会一眼看破其本质,但碍于对象、场合和时机,怕人家下不了台,更担心会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保持沉默,并不予以说破,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位同在政法机关工作的同仁在观看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片《案鉴》和聆听本地政法系统近年来被查处案例的通报后,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他起码在10年前,就预感到某派出所所长黄某迟早会出事。
期刊
相信不少人看过或听说过这样一种建筑:在大海边或沙漠里,兀地矗立起一座座亭台楼阁,豪华、气派、壮观,堪比繁华大都市的一角。然而,它却有门不能进,有窗不能开,说是楼房不能居住,看是美景不能游玩,叫人空欢喜一场。   究其实,只是“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而已。但“海市蜃楼”的“变种”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却也可常见的。譬如,画个饼,充个饥;拍个照,即走人;调门高,言无信;雷声大,没雨点等等,大抵都是这类“变种
期刊
中国有句“微不足道”的成语,那是说微小的事物、事情其意义、价值等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再小的事物都可能变得很大。   就以互联网来说吧,自打问世以来,其变化若说迅雷不及掩耳有点夸张,但以分秒而计,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从一开始简单的上网,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软件、无处不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每一种新媒介的产
期刊
模拟“实战演练”活动,媒体多有报道。大抵说来,模拟“实战演练”有以下几类:报道最多的当然是军人的模拟“实战演练”;第二种是武装警察的处理恐怖袭击或突发事件的演练;第三种是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进行的模拟“实战演练”;最后一种,是为了应对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诸如化学品泄露甚至爆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火灾等等,而进行的模拟“实战演练”。   总之,几乎所有的模拟“实战演练”针对
期刊
不知道你留意了没有,在现实里,你会经常听到身边一些人不厌其烦地唠叨着:这人很“清高”,某某人瞎“清高”,那个人假“清高”,等等。实事求是地讲,诸如面对此类窃窃私语,你如果不是去翻翻辞典,或不是认真仔细去推敲推敲,或不是去领会人们闲聊话题的“精神实质”,你还不知道他们说的这“清高”那“清高”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从辞书上查得,清高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另一方面是指为人高傲
期刊
在我们的生存智慧里,有一条是话不能说得太满,这有一定道理。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些许余地,避免别人拿你的话钻空子。而且,不说太满的话才叫谨言慎行,也更加实事求是。   眼下,很多地方经常会说一句话:“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这样的话朗朗上口、气势十足,无疑能够表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然而,笔者思来想去,都觉得这话说得有点满,虽然短期内能起到一定提神振气的作用,但细想并不符合实际。   众所
期刊
谈古诗,离不开唐诗;谈唐诗,离不开李白、杜甫、白居易……对他们,我虽都很佩服、极佩服,但在佩服前面如果加个更字,只能是杜甫了。这是因为:其人,有“诗圣”之谓;其诗,有“诗史”之称——在唐朝诗人中,如此“二诗”者,杜甫怕是唯一了!   圣,意为崇高之最。古代圣人孔子,革命圣地延安,便是人们最熟的圣之用例了。“诗圣”,诗歌顶尖高手也。事实,正是这样啊!“三吏”“三别”外,杜诗还有《春望》《闻官军收河
期刊
西汉扬雄一语破的:“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而君子小人见矣。”其意就是:人说的话是心灵的声音,写的文章是心灵的图画,根据这“声”这“画”,就可以辨别出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故白居易结论:“读君诗,亦知君为人。”所以,早有如许定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见文如见人。作者每推出一文,就等于公开亮出一张名片,展示的就是自己的面子、才德、人格、精髓,举足轻重,故为文首先务须对自己极端负责,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