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是只流浪猫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m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是暮春,清波镇笼罩在一派新绿中,流苏树、银杏和垂柳争相将自己的影子勾勒在青石板路上。此时,七毛就行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慢慢地,东张西望着。
  “喂。”一个破锣般的声音在一家豆浆店门前“咣当”一声响起。七毛吓了一跳。说话的人一只手推着小石磨,一只手往里倒着泡涨的黄豆,浓眉下的大眼却瞥着七毛。
  七毛停下来,不敢挪步。
  “贼头贼脑地在干什么?”破锣又咣咣当当地响起,七毛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吱,吱,吱”,不过,与磨豆浆人的声音相反,小石磨的声音却是悦耳的,温润而细柔。在这样的声音中,七毛看见白色的豆液缓缓从里面碾磨而出,一股清香也扑面而来。
  “问你话呢?”磨豆浆的人看着发呆的七毛,提高了嗓门。瞬间,七毛的耳边响起一片轰鸣声,直到捕捉到“敲锣人”嘴角无意间露出的些许笑意,那轰鸣声才在七毛的耳边慢慢消失。
  “你看见过一只猫吗?”七毛问。
  “猫?什么样的猫?”问话的人又往磨洞里塞了一大把黄豆。
  “不知道。”七毛说。
  “哈哈哈!”磨豆浆的人笑起来,一股股汁液随着她的笑声急速地涌了出来。
  “你笑什么?”一个男人从店内探出脑袋。
  “张家的七毛在这里。”磨豆浆的女人将胖腴的下巴朝街沿上努了努。可是,还没等男人看清,七毛的脚已经悄悄地往前挪动了。
  “喂,还没叫婶婶呢。”女人停下磨,朝七毛的背影吆喝。
  “婶婶。”七毛只好回头,怯怯地、低低地朝地面叫了一声。
  “哈哈哈!”女人不知何故又笑了起来。
  “七毛,回家告诉你奶,今天的豆浆过一会儿就出来。”男人却踏出门,说道。和女人的破锣相比,男人的嗓音却宛若清笛。于是,七毛边往前挪,边点了点头。
  “你看见过一只猫吗?”距离豆浆店不远的竹编店也开了门。
  “什么样的?”竹编店年轻的店主端着一碗稀饭,倚靠在店前的柱子上。
  “不知道。”七毛说。
  “不知道?”店主似笑非笑地看着七毛,“我可没听说过一只叫‘不知道’的猫。”
  “它不叫‘不知道’。”
  “那它叫什么?”店主忍住笑问道。
  “不知道。”
  “扑哧!”店主将嘴里的稀饭喷在了摊上新摆的水果篮里。
  在店主手忙脚乱地拿抹布清理自己和水果篮时,住街尾的一位大爷正好经过。他的手里牵着一条毛茸茸的哈巴狗。
  “七毛,你找猫干什么?”大爷勒住哈巴狗。很显然,他刚才在旁边听着呢。
  “鸢姨一直在哭。”
  “鸢姨?”大爷歪着脑袋想了一会,才明白过来,“你说的是刘家的媳妇吧,就是刚生了小孩又死了小孩的那位?”
  七毛点了点头。
  “她喜欢猫?”
  七毛摇了摇头。
  “她让你找一只猫?”
  七毛又摇了摇头。
  “汪汪汪汪”,大爷还想问下去,哈巴狗却挣脱绳子跑开了。“丁丁,丁丁。”大爷叫着,追了过去。
  (二)
  接近晌午的时候,七毛站在了挂着“米雕世界”匾额的店内。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男人正将整个脑袋埋在一张黄褐色的梨花木桌上。听见七毛走近的声音,男人的身子微微动了一下。但,仅仅一下而已。然后,又僵在原地。只有手中轻轻移动的米雕刻笔能证明他的活着,他的存在。
  七毛在他的身后站了许久。然后,才径直穿过店内的门,去了里院。
  米雕店只有十几平米,但后面的四合院却足足有一两百平米。院内那株高大的槐树开得正繁,一串接着一串的花迷人且芳香。
  槐树上是繁茂的,槐树下却是冷清的。槐树上是热烈的,槐树下却是寂静的。这股冷清与寂静令走进院子的七毛迟疑了一下,不知是不是该适时离去时,却听到左边的厢房传来低低的声音。——是刘阿婆和奶奶。
  “还是不吃东西?”
  “什么都不吃,谁的劝也不听。”
  “孩子是先天疾病,又不是她的错,月子里最忌讳身子得不到保养,也忌讳流泪,这样下去可不行。”
  “可不是,我们都劝了,说孩子没了,过两年再生就是,可这事谁摊上谁心伤……”
  下面的话更低了,七毛便什么也听不清了。也许是风,刮了一串槐花在地。七毛捡起它,走到右厢房的窗前,踮起脚,将它放在了那里。房内,有人在低低地哭。
  和奶奶回家时,爸爸妈妈仍忙着,忙着兑调料,忙着挑选蛋壳,忙着切分蛋壳,忙着在蛋壳上画一些花草、一些虫鱼,还有一些历史的、传说中的人物。
  爸爸妈妈画的蛋壳画极好,远近闻名。买的人很多,订货的人更多。所以,他们真的很忙。所以,七毛很少在他们工作时和他们说话。可是,这一天,七毛却很想很想和他们说说话。
  “爸爸,你看见过一只猫吗?”七毛问。
  “别让你爸分心,你如果喜欢猫,我等会儿给你画一只就是。”妈妈正为一个京剧中的丑角描上腮红,而爸爸正小心地用蘸着绿液的鹅毛笔勾勒着一尊观音的轮廓,需要小心再小心。
  “我不要猫。”七毛说。
  “那你问猫干什么?”
  “鸢姨在哭。”
  妈妈满意地端详着蛋壳上的小丑。过了一会儿,她才扭过头,看着七毛:“还在哭啊?”
  “嗯。”七毛重重地、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们有空得去看看她,”妈妈将脑袋扭向爸爸,“买点补品过去。”
  爸爸的鹅毛笔停了一下,然后食指和拇指才又带着它缓缓动起来。
  “对了,你刚才好像说到了猫,”妈妈的手伸向放在绿绒布上的蛋壳,“你要猫干什么?”
  “我不要猫。”七毛说,“鸢姨在哭。”   “他刚才问‘有没有看见过一只猫’。”爸爸手中的蛋面上呈现出观音的大慈大悲。
  “猫和鸢姨哭有什么关系?”妈妈总算明白了过来。
  “鸢姨哭,天使飞不起来。”七毛说。
  爸爸和妈妈同时扭过头,看着七毛。
  “猫呢?”爸爸问。
  “猫是天使。”
  爸爸看着妈妈。妈妈看着爸爸。
  “你听懂你儿子说的话了吗?”爸爸问妈妈。
  “什么乱七八糟的,要能听懂才怪!”妈妈说着,然后站起来,朝后院喊了一句:“妈,饭做好了吗?”
  (三)
  在七毛寻找猫的第三天,奶奶去了乡下。回来的时候,她的包里多了一张画着钟馗的纸符和一瓶灰褐色的符水。纸符贴在了七毛的床头,符水喝在了七毛的肚里。
  “活神仙说七毛触了刘家刚死的那个婴儿的魂魄,贴了这符,喝了这水就没问题啦。”奶奶一进家门就对爸爸妈妈唠叨起来。两人听了,没有说什么。说七毛中邪的是奶奶,说要去找活神仙的也是奶奶。他们不太相信有鬼神,但也不清楚是否真的没有鬼神。所以,奶奶那样做,他们就那样默许了。
  可是,纸符上的钟馗并没有捉到“鬼”,符水也并没有驱走七毛体内的鬼祟。他仍在镇上的角角落落东张西望着——屋檐上、断墙上、树上,镇东通往镇西的石桥上,石桥纹饰着花鸟的墩上,还有垃圾堆旁,别人的店内、摊前。
  “看见过一只猫吗?”七毛问。
  镇上的人都知道七毛在寻找一只猫,一只镇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猫。一只不知是黑猫、白猫、花猫、黄猫的猫,一只不知是大是小的猫,一只不知是肥是瘦的猫,一只不知是天使变的猫,还是叫“天使”的猫。
  “你们看见过一只猫吗?”七毛问一群孩子。他们比他大。他们大都十多岁的样子。他们拿着溜溜球或是弹珠在那些青石板路上你追我赶,尽情享受着假期给予的欢愉。
  “闪一边去。”一个男孩推了七毛一把。七毛坐在了地上。
  “七毛,你在找猫吗?”一个女孩将七毛拉了起来。
  “嗯,”七毛的眼泪涌了出来,“鸢姨在哭。”
  女孩看了看跑远的孩子群,牵起七毛的手。
  “嗒,嗒,嗒”伴着“踏,踏,踏”奏响在石板路上。恰逢淡季,游客很少。家家门前冷落。家家门前石缸内的水、金鱼和睡莲却因这种冷落显出诗意,显出活泼泼的气息,再加上入眼的树,满怀的绿,将穿着黄色T恤的七毛和梳着两个小辫子的女孩衬托得灵动起来,美丽起来。
  他们手牵着手,四处张望着,找着。
  “你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女孩问。
  “嗯。”
  “你不知道它叫什么?”
  “嗯。”
  ……
  镇上的确有几只猫咪。七毛都认识。胖婶的、柳叔的、卖家具的、卖皮影的……他们的猫或坐在店前或卧在主人的脚旁。有时,它们也溜达到墙上或是被一只狗追撵。七毛很喜欢它们。可是,它们中没有他要找的那只猫。虽然他并不知道他要找的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猫,但他相信自己一眼就能认出来。
  在通往对面那条街的桥上,又遇上了那群孩子。
  “喂,你究竟找猫干什么?”是刚才推倒七毛的那个男孩。
  “鸢姨在哭。”七毛低低地、怯怯地说道。
  “她哭是在哭她刚生了三天就死了的娃,关你什么事,关猫什么事?”
  “眼泪……眼泪打湿了翅膀……”七毛脸红了起来,努力地想表述一些什么,但却因为有些害怕,说出的话便有了颤音。
  “婴儿的话果真听不懂。”有男孩大笑起来。
  “什么婴儿,他六岁了。”一个男孩大嚷。
  “哦,已经六岁了啊?看上去傻呆呆的呢。”
  “呵呵,我看你才傻呆呆的。”
  男孩们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拳,我一拳,嘻嘻哈哈地笑起来、打闹起来,忘了七毛,也忘了那只猫。他们离开的时候,带走了那个牵着七毛手的女孩。“你也变傻啦?”一句话就让女孩的脸红了。她默默地跟在他们的后面。下桥后,她回过头,看到七毛一个人站在桥上,孤零零的,像一个没人理、没人睬、没人要的流浪的小孩。
  桥上有人经过,不认识,是游客;桥上有人经过,熟识的,是镇上走街的货郎。
  “听说,你在找一只猫?”货郎放下担子。货郎的担子中有面人,有泥人,有蛋壳画,有米雕,也有皮影。不过,它们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是各家不便摆放在货架上,以低廉的价处理给货郎的。
  七毛点了点头。
  “我也在找一只猫。”货郎一屁股坐在七毛旁边的石阶上,掏出烟袋,掏出烟叶,装进了烟嘴。七毛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看着火柴“哧”的一声划出蓝色的火焰,看着火星一闪一闪地亮起。
  “我也不知道那只猫在哪里,长什么样,叫啥名。可是,我知道它一定在某个地方,所以我每天就挑着货担找啊找。我想,如果没有那只猫,我是没办法每天都绕着这个镇走来走去的。”坐在石阶上的货郎咂巴着烟斗,目光却越过缭绕的烟雾,越过站在桥西的高柳,不知停落在何处。
  七毛坐到了货郎的旁边。
  “我会找到我的猫。”货郎说。
  “你也会找到那只猫。”货郎偏过头,看着七毛。于是,七毛便咧开嘴,笑了起来。他已经好久没有笑过了,自从那只猫钻进他的心里后,他便没有笑过了。
  “给,送给你。”货郎咬着烟杆,从担子里取出了一个朱红色的拨浪鼓,上面画着猫、蝴蝶和花。
  “咚,咚,咚”,货郎挑着担子,摇着画有寿星、福星和禄星的拨浪鼓朝桥东走去。
  “咚,咚,咚”,七毛摇着画有猫、蝴蝶和花的拨浪鼓朝桥西走去。
  他们相距越来越远,一个行走在镇东的石板路上,一个行走在镇西的石板路上。他们彼此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只猫。
  (四)   刘家院内的那株槐树开始谢花了,白白的花落满整个院落,芳香袭人。
  七毛坐在槐树下的鱼缸上,看着一只蚂蚁拖着一粒米粒儿努力地向前、向前。七毛弯下腰,想看清那粒米上是不是有刘叔雕的字或画,或是有着一个小小的妹妹。他只见过那个小小的妹妹一次面。那是她刚出生的第一天,奶奶带他去医院看鸢姨,看她。现在,七毛已忘记她长什么样了,只记得她睁开眼时好丑好丑。
  米粒上什么也没有。
  “院子里是谁啊?”鸢姨在屋内有气无力地问道。
  “是七毛。”刘阿婆说。
  七毛抬起头,便看见刘阿婆站在门口朝他招着手。七毛走了过去。
  房间的桌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
  “七毛。”鸢姨从被窝里伸出手,想握住七毛的手。
  “鸢姨。”七毛轻轻地喊道,抬起的头又急急地低了下去。坐在床上的鸢姨眼睛仍肿胀得厉害。
  “七毛,听说你在帮姨寻找一只猫?”
  七毛点了点头。
  “谢谢你,七毛。姨现在心里很难受,还不太想养猫。”鸢姨努力地想使自己的脸上挤出笑容,但眼角涌出的却是一串又一串的泪水。
  “鸢姨哭,妹妹是天使……成了猫……妹妹飞不起来……”七毛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地说着。
  鸢姨停了哭,怔怔地看着七毛。过了一会儿,她才穿了厚衣,下了床。
  她想起在她的屋子里有一本书。一本图画书。她曾带着它去过幼儿园,将上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也讲过给七毛听。
  那本书还在。站在暮春微醺的气息里,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打开了它——
  从前,有位母亲失去了她心爱的孩子。她伤心极了,每天都泪流满面。而她却不知道,她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位天使。但是,因为她的眼泪打湿了孩子的翅膀,他再也无法前往天堂。
  孩子为了安慰母亲,只好脱下湿漉漉的翅膀,变成了一只猫。他知道母亲很喜欢猫。他想,也许变成一只猫,母亲因为喜欢,就会停止流泪。可是,无论他出现在草丛,路上,或是蹲在母亲的窗前,阳台上,整天整日地“喵喵”叫,做母亲却都没有发现他。因为,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孩子病痛时的哭声淹没了别的声音。
  孩子无法以原来的模样出现在母亲的面前,只好又变回天使,拖着被泪水淋湿的翅膀来到母亲的床前。睡梦中,母亲梦见了孩子,梦见了他那湿漉漉的翅膀。从此,她擦干眼泪。而孩子的翅膀也终于可以飞翔,飞向了那个叫天堂的地方。
  阖上书,鸢姨轻轻用双手抚摸着封面上写着的“天使是只流浪猫”七个大大的字。然后,她回过头,看着七毛。
  “你是在为姨寻找一只天使变的流浪猫,对吗?”
  七毛点了点头。
  “姨不太喜欢猫,姨最喜欢的是兔子,”鸢姨轻轻笑起来,“也许妹妹变成了一只兔子呢。”
  “兔子?”七毛抬起头,有些吃惊地盯着鸢姨。
  七毛还想说点什么时,鸢姨却走了过来。她使劲看了看他,然后一把将他拥在了怀里。她的泪水又涌了出来。
  豆薇发稿/沙群
其他文献
【摘要】流传千古的古诗词,真可谓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方寸之间,融汇着“琴棋书画”“仁义礼智”等种种的传统文化的灵魂。语文教育人如何基于传统文化熏陶这一光辉目标,合理挖掘氤氲在古诗词散曲的字里行间的文化气息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切,都必然需要教师各种文化功底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儿童心灵;功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来
【摘要】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功能。陶冶性教学是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以此为着力点,结合教学实际,对中职语文写作陶冶性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等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提升其写作的实际水平以及培养其创新的思维。  【关键词】中职语文写作;陶冶性教学;内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写作作为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思维开发
【摘要】朱自清在20世纪的文學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的散文不同于其他文学家,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他散文的艺术美。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真挚自然流出,整体的结构较为严谨,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朱自清的散文被人们称为“充满着诗情画意”。细细品味,语言的独特运用无疑是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独特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朱自清多篇散文进行展示学习,可谓是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江苏省金湖中学,江苏 淮安 211600)  【摘要】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指导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地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训练统一起来。而“个性写作”指导是作文写作指导中的重要内容,需严格遵循写作规律,逐渐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语文的个性化写作教学策略,以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自由之笔,抒发自己的自然之情。  【关键词】高中;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中职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因此,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将德育的自身因素与语文学科包含的德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中职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从而使中职学生获得深厚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奠定学生文学基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学科,其中的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影响深远。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必须要在开发学生潜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思路的创新。本文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创新策略,期望可以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思路;创新策略  【中
【摘要】《赶海》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其以趣味性、知识性深受小学生喜欢,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还要让学生学会积累与应用,就此采用了“动静二相融”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成效。本文结合课堂教学行为,对情境教学法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做细致探讨。  【关键词】《赶海》;情境教学法;阅读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影视作品已成为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影视作品合理的引进中学语文辅助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语文教学;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端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影像产品因其声像并茂、色彩斑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满足特别受中学生的
【摘要】庄子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庄子》,简直就是一部神话,书中的鱼有几千里长,化而为鹏,展翅一飞,击水三千里,竟然就飞到了九万里高空。《庄子》还是一部童话,书中的鸟兽虫鱼不仅能开口说话,而且还富有情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庄子》更是一部小说,书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细致生动。他们或自鸣得意,见识浅薄,或清高自守,蔑视权贵。书中情节更是奇幻莫测,惊世骇俗。  【关键词】
【摘要】叶圣陶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话道出了语文课训练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用语言训练教语文  感受语言。学生读书的态度决定了对文字的感受程度。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学生能从“光滑的石井栏”的“光滑”中,发现小时的鲁迅在这石井栏上爬来爬去,进而知道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这就是语言的感觉。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