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的文本解读策略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解读文本,尤其是在教课文的时候,真正做到“教语文”。在以语文素养为中心的阅读教學中,教师既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又要研究各类目标,还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才能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素养;文本解读;策略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即语文课程的本体意义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素养。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过度解读,给予课文过多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感化,让语文教学失去了“本体性”。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本体性,紧紧围绕语文素养设计教学、展开教学。
  一、语文素养及其价值界定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何莉在其《多样化古诗文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侧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也不同于语文价值观教育,语文价值观教育侧重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道德的提升。语文素养是二者的结合,不以任何一个为中心,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学生通过具体的课文提升语文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的培育目标。
  语文素养对于“教语文”具有方向指引和内容审定的价值意蕴,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把握语文教育的价值。教师有了语文素养的价值理念,就不会在教学中虚化、泛化,不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本体,能够合理地界定教学目标;通过语文素养的价值理念的指引,教师能够清晰界定教学内容,合理地解读课文,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安排适合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有条理地展开教学。
  二、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人学识、文化素养、教学风格等的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有的教师喜欢谈个人感悟,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领悟课文的道理,有的教师倾向于逐字逐句解读课文。然而,这样的文本解读都过于情感化,教师将太多的精力放在分析讲解上。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课文时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学习生词,带领学生读文章中的生词或在语句中让学生熟悉生词;其次,读课文、讲解课文,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进行道德升华,即文章道德价值的内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文章主人翁的精神,让学生内化道德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文出发,透过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运用”。教师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但这不是语文本体性知识,上述方面的教育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但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解读文本,还原语文教学的本体,清晰界定语文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三、以语文素养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必备工作之一是研究有关语文教育的文件、语文学科素养、语文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让自己的教学有坚实的背景、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方向。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求,尤其是各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放在首位,各学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层层递进的。例如:写作方面的要求,第一学段为写话,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运用学到的词语和基本标点;第二学段为习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事情,运用积累的语言文字,表达有条理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素养,即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需要提升的语文能力。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素材,教师可下载相关的高质量的论文、聆听专家的讲座、阅读相关书籍、观摩名师课堂,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积累,形成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认识,进而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才能明确语文教学的本体和主要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研究各类目标
  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这些目标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指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分析这些目标的基础还是前面所说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明确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之后,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就不至于没有轻重主次了。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坚定的锡兵》,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
  2.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缎、涡、狭”5个生字。
  3. 重点目标是抓住锡兵在“旅行”的“坚定”表现,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文中锡兵的思想品质,学生语言方面的学习只有五个生字。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会放在“学习思想品质”方面,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通过课文积累语言知识、运用语言,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这样学习,学生难以进行语言积累和文字感知,不能很好地提升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其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结合教材目标和单元目标来确定。五年级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积累词汇,写想象作文等等。《坚定的锡兵》这篇课文属于第一单元“童话故事”,要求学生理解童话故事的叙述文体和语言风格等。这样,《坚定的锡兵》一课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 默读课文,体会童话故事的叙述方式,找出文中富有想象的语句。
  2. 理解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描写锡兵的坚定性。
  3. 学会运用“铸、殿、缎、涡、狭”和文中的优美词句。
  4. 同桌相互讲一篇自己构思的童话,课后写出来。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重点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陷入故事中,体会故事的思想情感。当然,课文中的思想品质也要学习,但绝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体会语言中自然能体会故事的情感。
  (三)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语文”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不能让教学流于形式,陷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漩涡。
  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方面,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心中有语文素养,紧抓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即使是遵循“教语文”的要求,一篇课文可以解读的方面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选择。如《坚定的锡兵》一课,可以解读的部分有童话故事的叙述方式、想象描写、段落衔接、角度选择等等。根据上述分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元目标和语文素养结合的叙述范式和想象描写。第二,让学生领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语文教师不妨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课文领会,然后创设实践运用的环境,最后让学生反思总结,掌握学习的重点。例如,《坚定的锡兵》一课的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认知领会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实践运用可以通过讲童话和课后写童话,反思总结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童话和想象的妙处。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指向语文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莉.多樣化古诗文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
  [3]王成.要用课文教语文[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4]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02).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发挥作业评价的最大功效:一要改变对数学作业评价的看法;二要做到数学作业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三要做到数学作业评价最好能扩大参与面。  【关键词】数学;作业评价;沟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的学习内容,实际上是应用前一章所学的化学平衡理论,探究水溶液中离子的相互作用,它既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之后的又一重点内容,又为盐类的水解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兼而有之,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展示了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分三课时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了解溶
摘 要: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怕写、不愿写,或者写出来的大部分作文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没有积累丰富的字词句;二是学生日常交际用语影响其书面表达;三是学生缺乏课外实践。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家校合作,开展阅读活动;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鉴赏等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一、小學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
【摘 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化的图式呈现方式比抽象符号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言语叙述虽然能较确切地阐明知识的内涵,但当传递较复杂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无法由线性的言语叙述建构起对知识的非线性理解,而图式却有助于简化复杂关系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和运用,并且构建图表的过程能让学生生动地、直观地历经数学知识面、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词】图表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扩充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研究重点,“三层循环”教学模式连通课堂内外,前置知识学习,重视主题创作,讲求评价指导,让学科教学在循环迭代中向上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一、教学模式构建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在教育信息化2.0的挑战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
【摘 要】本文从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出发,提出了重视整合学生需要与采取民主方式两个方面来制定班级目标的同时,处理好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关系的重要性。用整合非正式群体“首领”的手段来创造良好的班风和舆论,促进班集体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存在于班级中,由学生自由交往而形成的小群体,以班级中的伙伴群体为突出代表,成员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正在走进课堂。它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吸引着广大的少年儿童。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而电教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电教媒体,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因此,电教媒体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电教媒
摘 要:研究表明,跳绳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加快血液循环,加强心肺功能,对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成长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且不受场地限制,只要一根绳子,就可以运动、可以锻炼。因此,我校积极开展跳绳运动活动,转变学生、家长和全校师生的运动观念,并推广花样跳绳,以发挥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跳绳;学生健康体质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根据2019年我校国家健康体质测
摘 要: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想要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变换角色,其次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
【摘 要】小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如何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流程,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数学实践活动。合理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创设的过程,提高将生活经验归纳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数学是逻辑化表述现象世界的学科,是通过数字精确表达现象间关系的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