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临安市树立“全市域景区化”的理念,全力打造山川秀美、城靓村美、生活和美的“三美”临安,连续10年蝉联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优秀单位,连续6年获评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2014年4月入围“全国最美城镇”候选名单。
突出规划引领。一是坚持“开门规划、群众参与”。委托浙江大学编制总体规划,设计精品村、特色村和整治村三大创建载体。每个创建村由1名联系市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镇村党员干部、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成立联合规划小组,开展实地调研指导。二是坚持“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编制《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9)》,具体分三期实施,推动创建工作由抓点向连线、扩面拓展。抓点,即重点抓好29个杭州市级中心村和100个以上临安市级精品村、特色村创建;连线,即从单个村创建向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转变,重点打造休闲度假、山水田园、活力乡村、浙西民俗风情等“精品线”;扩面,即加快实施太湖源镇、天目山镇等重点镇的整镇创建,实现临安市级以上精品村、特色村全覆盖。该市采用PK制从4家单位中择优甄选规划团队的做法,得到杭州市农办的宣传推介。截至目前,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4条精品线、2个精品区块均已通过规划评审进入实施阶段。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彰显特色”。所有创建村均需提前一年申报并编制规划,通过规划初审和复评后启动实施创建工作。注重对传统村落进行改造、对生态村落进行提升、对集镇村落进行整治、对文化村落进行培育、对旅游村落进行规范,力求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充分展现山区新农村建设特色。
分层推进建设。一是点上抓示范引领。全市298个行政村中,近年来先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村有189个,占比达63.4%。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30个、风情小镇2个,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特色村48个。计划到2015年底,再创建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20个、中心村29个、风情小镇1个,省、杭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10个,临安市级精品村、特色村49个。二是线上抓精品亮点。在全面推进4条精品线、2个精品区块建设的同时,重点打造“百里画廊”和太湖源美丽乡村精品线。创新实施“百里画廊”建设,对杭徽高速临安段沿线可视范围进行区域性、节点性改造,实施违建拆除、景观改造、环境整治、路面提升、村庄美化和产业发展等六大工程,打造村景秀丽、人文秀气的“百里画廊”。2014年初确定的219个整治点,现已完成整治168个。打造太湖源美丽乡村精品线;建成“百草园”、“茶园”、“红叶园”、“水园”等村庄景观节点、主题特色园12个,完成绿化带、特色小品建设40余处1.9万平方米。三是面上抓全域推进。全面落实“河长制”,明确市长为全市河道总河长,市四套班子领导担任市级以上20条河道的河长,开展“河底无淤泥、河中无障碍、河面无漂浮、河边无垃圾、河畔无直排、河岸无违建”的“六无河道”创建,制定一河一策,实行挂图作战,仅有的3条垃圾河顺利摘掉帽子。2014年8月开始,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行动,着力打造“山绿、水清、路洁、院净、村美”的农村新环境。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指导意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底前全面启动此项工作,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面深化砂石整治工作,先后关停非法砂场167家、乱采乱挖点90个。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2014年以来关停畜禽养殖场(户)217家,拆除违法建筑物6.8万平方米,实施治理提升项目180个。
创新运作机制。一是创新项目整合机制。针对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近两年整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涉农项目300余个,投入项目资金1.3亿元,优先安排精品村、特色村等创建工作。二是创新资金运作机制。临安市级财政对精品村、特色村分别按照人均1500元和8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各镇(街道)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配套给予精品村、特色村30%、20%、10%不等的一次性补助。各创建村补助资金与省、杭州市级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奖补资金有机叠加,每个创建村通过验收命名后平均可获得500万元左右奖补资金。全市各镇(街道)分别建立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镇(街道)与创建村的捆绑式管理,2011年以来共获得临安市农村信用联社贷款2000多万元。三是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每年确定临安市级精品村、特色村的创建数量,各镇(街道)按照市里下达的创建任务数的120%部署开展创建工作。对创建成功的精品村和特色村每两年开展一次复评,通过复评的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长效管理奖励经费,连续两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突出规划引领。一是坚持“开门规划、群众参与”。委托浙江大学编制总体规划,设计精品村、特色村和整治村三大创建载体。每个创建村由1名联系市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镇村党员干部、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成立联合规划小组,开展实地调研指导。二是坚持“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编制《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9)》,具体分三期实施,推动创建工作由抓点向连线、扩面拓展。抓点,即重点抓好29个杭州市级中心村和100个以上临安市级精品村、特色村创建;连线,即从单个村创建向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转变,重点打造休闲度假、山水田园、活力乡村、浙西民俗风情等“精品线”;扩面,即加快实施太湖源镇、天目山镇等重点镇的整镇创建,实现临安市级以上精品村、特色村全覆盖。该市采用PK制从4家单位中择优甄选规划团队的做法,得到杭州市农办的宣传推介。截至目前,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4条精品线、2个精品区块均已通过规划评审进入实施阶段。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彰显特色”。所有创建村均需提前一年申报并编制规划,通过规划初审和复评后启动实施创建工作。注重对传统村落进行改造、对生态村落进行提升、对集镇村落进行整治、对文化村落进行培育、对旅游村落进行规范,力求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充分展现山区新农村建设特色。
分层推进建设。一是点上抓示范引领。全市298个行政村中,近年来先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村有189个,占比达63.4%。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30个、风情小镇2个,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特色村48个。计划到2015年底,再创建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20个、中心村29个、风情小镇1个,省、杭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10个,临安市级精品村、特色村49个。二是线上抓精品亮点。在全面推进4条精品线、2个精品区块建设的同时,重点打造“百里画廊”和太湖源美丽乡村精品线。创新实施“百里画廊”建设,对杭徽高速临安段沿线可视范围进行区域性、节点性改造,实施违建拆除、景观改造、环境整治、路面提升、村庄美化和产业发展等六大工程,打造村景秀丽、人文秀气的“百里画廊”。2014年初确定的219个整治点,现已完成整治168个。打造太湖源美丽乡村精品线;建成“百草园”、“茶园”、“红叶园”、“水园”等村庄景观节点、主题特色园12个,完成绿化带、特色小品建设40余处1.9万平方米。三是面上抓全域推进。全面落实“河长制”,明确市长为全市河道总河长,市四套班子领导担任市级以上20条河道的河长,开展“河底无淤泥、河中无障碍、河面无漂浮、河边无垃圾、河畔无直排、河岸无违建”的“六无河道”创建,制定一河一策,实行挂图作战,仅有的3条垃圾河顺利摘掉帽子。2014年8月开始,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行动,着力打造“山绿、水清、路洁、院净、村美”的农村新环境。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指导意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底前全面启动此项工作,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面深化砂石整治工作,先后关停非法砂场167家、乱采乱挖点90个。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2014年以来关停畜禽养殖场(户)217家,拆除违法建筑物6.8万平方米,实施治理提升项目180个。
创新运作机制。一是创新项目整合机制。针对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近两年整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涉农项目300余个,投入项目资金1.3亿元,优先安排精品村、特色村等创建工作。二是创新资金运作机制。临安市级财政对精品村、特色村分别按照人均1500元和8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各镇(街道)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配套给予精品村、特色村30%、20%、10%不等的一次性补助。各创建村补助资金与省、杭州市级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奖补资金有机叠加,每个创建村通过验收命名后平均可获得500万元左右奖补资金。全市各镇(街道)分别建立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镇(街道)与创建村的捆绑式管理,2011年以来共获得临安市农村信用联社贷款2000多万元。三是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每年确定临安市级精品村、特色村的创建数量,各镇(街道)按照市里下达的创建任务数的120%部署开展创建工作。对创建成功的精品村和特色村每两年开展一次复评,通过复评的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长效管理奖励经费,连续两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