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适应外保温技术发展的需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向阻燃型复合保温材料方向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敷保温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涂敷;保温材料;发展方向
1、适应外保温技术发展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随着我国二步节能目标的实施(即由原来的节能30%提高到节能50%,内保温技术由于保温隔热效果差,外墙平均传热系数高,热桥保温处理困难,占用室内使用面积等等已不能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采用外保温则效果更加良好。原因如下:
(1)外保温可以避免产生热桥。据有关资料表明,建筑物沿外墙“热桥” 增加的热损失约占总能耗的25%,采用外墙内保温,由于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所以热桥越趋于严重。外墙外保温,热工性能特点是可以消除热桥。在外保温构造中,所有的热桥部位都覆盖保温材料,这样就能用较少的保温材料取得较好的保温效果。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例如在北京用50rnpn聚苯乙烯板保温),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1/5,达到全面降低建筑物能耗的目的。
(2)提高建筑物使用的舒适度。实行外保温后,由于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使诸如太阳辐射或间歇采暖造成的室内温度变化减缓,室温较为稳定,生活较为舒适;也使太阳辐射热、人体散热、家用电器及炊事散热等因素产生的“自由热”得到较好的利用,有利于节能。而在夏季,外保温层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外高气温的综合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得以降低。可见,外墙外保温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
(3)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由于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围护结构受到保护,室外气候的变化发生在保温层,内侧墙体温度应力减少,所以墙体产生裂缝、变形的程度大大减轻。室外气候不断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使内部的主体墙冬季温度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热应力减少,减轻温差引起的建筑物损伤,因而主体墙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大为降轻。其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另外,外保温可以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有效避免了雨、雪、冻、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
(4)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高。虽然外保温工程每平方米造价比内保温相对要高一些,但是由于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实际上是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益显著。
(5)有利于既有建筑物的改造。《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实施前的既有建筑热工性能标准较低,能耗损失严重,如果进行改造,在外墙面施工对业主的影响最小。规范的施工管理对业主的正常工作、生活不会有很大干扰,使保温工程能顺利进行。
虽然涂敷保温材料通过涂敷工艺施工,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较强的粘接性能,比较适合于外保温技术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涂敷保温材料存在的开裂、凝结时间长、成本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外保温工程中的推广利用。要想推动其在建筑中的应用水平,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所谓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无污染、无辐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最基本的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它从生产的源头就要注意消除污染,并始终贯彻在生产、施工、使用及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全过程。绿色建材的特点是,节约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物;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满足建筑物的耐久性;最佳的环境功能,满足最佳的健康舒适度;无毒、无公害、轻质、高强和易加工。建筑保温材料应从原料来源,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使用过程和产品的使用功能失效、废弃后,对环境的影响及再生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满足绿色建材的要求。新型涂敷保温材料应注重环保,充分利用“三废”。环保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涂敷保温材料的研制应向利废、环保的方向发展,避免使用环保法规中禁用的有害物质。由于硅酸盐复合绝热涂料中一般使用石棉作为纤维材料,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寻找石棉的替代纤维原料。
3、向阻燃型复合保温材料方向发展
利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骨料生产涂敷保温材料,具有容重小、导热系数小的特点。国内相关的报道近几年才有出现,为了克服单纯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缺点,目前,人们正致力于开发出新的聚苯乙烯复合涂敷保温材料,为了克服聚苯乙烯保温板拼接造成的热缺陷并且通过阻燃材料增强阻燃性能。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将聚苯颗粒、膨胀珍珠岩及其它原料制成浆料,再通过复合胶凝材料现场加入浆料制成新型涂敷保温材料更科学。
【参考文献】
[1]王祝堂.节能25%的保温材料[J].有色冶金节能,1994(01).
[2]马东哲.新型油指制取设备专用保温材料──990防府隔热膏[J].中国棉花加工,1995(03).
[3]王福根,范存善.节能与保温材料[J].化工之友,1995(02).
[4]孙宇.几种保温材料的应用[J].散装水泥信息,2000(05).
[5]闻成.无公害保温材料的研制[J].沈阳化工,1994(01).
【关键词】涂敷;保温材料;发展方向
1、适应外保温技术发展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随着我国二步节能目标的实施(即由原来的节能30%提高到节能50%,内保温技术由于保温隔热效果差,外墙平均传热系数高,热桥保温处理困难,占用室内使用面积等等已不能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采用外保温则效果更加良好。原因如下:
(1)外保温可以避免产生热桥。据有关资料表明,建筑物沿外墙“热桥” 增加的热损失约占总能耗的25%,采用外墙内保温,由于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所以热桥越趋于严重。外墙外保温,热工性能特点是可以消除热桥。在外保温构造中,所有的热桥部位都覆盖保温材料,这样就能用较少的保温材料取得较好的保温效果。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例如在北京用50rnpn聚苯乙烯板保温),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1/5,达到全面降低建筑物能耗的目的。
(2)提高建筑物使用的舒适度。实行外保温后,由于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使诸如太阳辐射或间歇采暖造成的室内温度变化减缓,室温较为稳定,生活较为舒适;也使太阳辐射热、人体散热、家用电器及炊事散热等因素产生的“自由热”得到较好的利用,有利于节能。而在夏季,外保温层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外高气温的综合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得以降低。可见,外墙外保温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
(3)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由于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围护结构受到保护,室外气候的变化发生在保温层,内侧墙体温度应力减少,所以墙体产生裂缝、变形的程度大大减轻。室外气候不断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使内部的主体墙冬季温度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热应力减少,减轻温差引起的建筑物损伤,因而主体墙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大为降轻。其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另外,外保温可以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有效避免了雨、雪、冻、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
(4)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高。虽然外保温工程每平方米造价比内保温相对要高一些,但是由于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实际上是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益显著。
(5)有利于既有建筑物的改造。《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实施前的既有建筑热工性能标准较低,能耗损失严重,如果进行改造,在外墙面施工对业主的影响最小。规范的施工管理对业主的正常工作、生活不会有很大干扰,使保温工程能顺利进行。
虽然涂敷保温材料通过涂敷工艺施工,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较强的粘接性能,比较适合于外保温技术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涂敷保温材料存在的开裂、凝结时间长、成本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外保温工程中的推广利用。要想推动其在建筑中的应用水平,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所谓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无污染、无辐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最基本的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它从生产的源头就要注意消除污染,并始终贯彻在生产、施工、使用及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全过程。绿色建材的特点是,节约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物;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满足建筑物的耐久性;最佳的环境功能,满足最佳的健康舒适度;无毒、无公害、轻质、高强和易加工。建筑保温材料应从原料来源,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使用过程和产品的使用功能失效、废弃后,对环境的影响及再生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满足绿色建材的要求。新型涂敷保温材料应注重环保,充分利用“三废”。环保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涂敷保温材料的研制应向利废、环保的方向发展,避免使用环保法规中禁用的有害物质。由于硅酸盐复合绝热涂料中一般使用石棉作为纤维材料,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寻找石棉的替代纤维原料。
3、向阻燃型复合保温材料方向发展
利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骨料生产涂敷保温材料,具有容重小、导热系数小的特点。国内相关的报道近几年才有出现,为了克服单纯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缺点,目前,人们正致力于开发出新的聚苯乙烯复合涂敷保温材料,为了克服聚苯乙烯保温板拼接造成的热缺陷并且通过阻燃材料增强阻燃性能。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将聚苯颗粒、膨胀珍珠岩及其它原料制成浆料,再通过复合胶凝材料现场加入浆料制成新型涂敷保温材料更科学。
【参考文献】
[1]王祝堂.节能25%的保温材料[J].有色冶金节能,1994(01).
[2]马东哲.新型油指制取设备专用保温材料──990防府隔热膏[J].中国棉花加工,1995(03).
[3]王福根,范存善.节能与保温材料[J].化工之友,1995(02).
[4]孙宇.几种保温材料的应用[J].散装水泥信息,2000(05).
[5]闻成.无公害保温材料的研制[J].沈阳化工,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