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a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出发点系统地对中国古代有关哮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以揭示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过程,总结其辨证治疗的经验,系统的为中医防治哮喘提供依据。作者认为久病有瘀,痰瘀互阻,肺脏升降功能失常为哮喘久病难愈的机理。
  关键词:哮喘;中医;文献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41-03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属于传统医学喘证、哮证范畴。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归属于中医“喘鸣”、“上气”、“哮吼”、“岬嗽”等范畴。中医书籍中有关哮喘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金元以前,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并没有分门别类。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首次提出哮喘之名,但无详细论述,直至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病名论述。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对有关哮喘的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期冀能从中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一定的的理论依据。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异质、元气不足;外邪侵袭、饮食所伤;病后体弱、正气不足;邪气内扰、气机失宜;五脏病变、累及于肺等因素有关。与哮喘相类似的疾病如“喘鸣”、“上气”等的病因病机虽然比较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内有宿痰是其致病因素。哮喘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的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为特征的疾患。其病位在肺,但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三脏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1.1 《内经》对哮喘诱发因素的认识
  1.1.1外邪侵袭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和而至为痹...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为外邪侵袭肺脏,使肺失宣降而发喘症的相关论述。
  1.1.2 水气乘肺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素问?逆调论》谓:“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此为水气阻肺,肺失宣降,胃失和降所致。
  1.1.3 脉络痹阻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素问?痹论》说:“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此条文中心痹所致的哮喘,由心系疾病所致,不属哮喘范畴。说明古人已然认识到不同脏的功能失调导致的喘证的表现差异。
  1.1.4 阳明厥逆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胺。”《素问?阳明脉解》云:“阳明厥则喘而惋。”《素问?逆调论》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1.1.5 肺脏本病
  《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胸盈仰息。”《素问?大奇论》云:“肺之壅,喘而两胁满。”《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灵枢?五邪》曰:“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这些是由肺脏疾病引起的。《素问.玉机真脏论》有“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喘 。”此为肺虚引起。《内经》中还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论述。至今对肺系疾病的病因阐述及疾病防治影响深远。
  1.1.6 五脏病变累及肺
  《素问?经脉别论》云:“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内经》虽无哮病之谓,但已认识到哮喘病变部位虽主要在肺,同时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1.2 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其人喘,目如脱状”等的论述;《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所谓“喘家”,即包含了素有哮喘病史,经常发作的患者;“作”,指病之发作而言。张仲景最早提出了宿痰思想,如《痰饮病脉证并治》有“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他从病理上将哮喘归属于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他对哮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临床特点把握准确,并指出了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相关。同时指出肺病与痰饮在发病上有直接因果关系,论肺病必及痰饮,论痰饮必及肺病。书中还有对肺心病的认识,如《金匮要略》中的木防己汤证。
  1.3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称哮喘为“上气鸣息”、“呷嗽”,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精辟的阐发。其中《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云:“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呷嗽候》云:“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虚劳上气候》云:“肺主气,气为阳。气有余则喘满逆上。”《逆气候》云:“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者,有不能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本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津液主卧与喘。”说明该书已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痰饮水气等伏邪,引起的气道堵塞,肺气不利或肺气上逆有关。   1.4 唐代王焘
  《外台秘要?深师疗上气方》云:“脉浮咳逆,咽喉中水鸡鸣,喘息不通呼吸欲死。”的论述,这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表现极为相似。《外台秘要?久咳坐卧不得方》载:“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欲绝”。说明本病与病后体弱,正气不足有关。
  1.5 宋金元医家
  陈无择《三因方》设有《喘脉证治》专篇,将该病列入上气喘咳疾患之中,把本病归纳为虚实两端。曰:“夫五藏皆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病者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肺实也,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自汗,皆肺实证。若气口以前脉虚者,必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此乃肺虚。
  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咳》谓:“肺主气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营卫息数,往来流通,安有所谓喘?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填塞肺脘,激乱动争,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状具矣。”提出本病与痰饮等邪气干犯,致使肺气升降失调有关。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在《丹溪心法》中作专篇论述,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指出痰浊是哮喘的重要病根,阐明了哮喘的病理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1.6 明清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戴思恭首创哮喘有“宿根”之说,并在《秘传证治要诀?哮喘》中有:“喘息之病,哮吼如水鸣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的论述。
  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哮病》中精辟地将哮喘的病因病机总结为:“哮即痰喘之久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对本病的认识独辟蹊径,认为:“哮之一症,古人专主痰。后人谓寒包热,治须表散。窃思之,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急促,故多发于冬初。”
  2 证治方药
  2.1 汉张仲景
  仲景首创哮喘的治则,根据哮喘病变部位在肺,与痰饮有关的理论,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仲景治疗肺系疾病载方22首,均不出痰饮其右。尤其是射干麻黄汤被后人称为治哮祖方。还有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越婢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均以麻黄宣肺利水为主药治疗哮喘。仲景虽尊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但在伤寒论中很多的治疗咳喘的处方中,脉证并无热象,但在很多方中却用了石膏,笔者于此存疑。
  2.2 唐宋金元时期医家的论述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喘息方、厚朴汤、泻肺散、橘皮汤、麻黄引气汤等对因对症治疗的记载。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设“紫金丹”,以砒剂治疗哮喘,用以蠲除“肺窍中积有冷痰”,独具思想。
  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哮喘病“专主于痰”,其治法可以概括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这成为了后世医家一贯尊崇的治疗大法,沿用至今。
  2.3 明清时期医家的论述
  明代王肯堂认为“哮喘系胸中多痰瘀,结于喉间,与气相搏”。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过程为伏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日:“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切中哮证病机重点。
  李士材的《医宗必读?喘》认为哮病其因甚多,然总不外乎痰火内郁,风寒束于外,主张用苏子、枳壳、桔梗、防风、半夏、瓜蒌、茯苓、甘草一方统之,冬加麻黄,夏加石膏,寒加生姜。体现了中医治疗因时制宜的思想。
  《医宗金鉴》将哮病分寒、热、虚、实四类,主张按外寒伤肺、停饮、火郁、痰盛、气虚、肾气虚寒立方。《沈氏尊生书?咳嗽哮喘》主张以“淡饮食,行气化痰”为治法,以苏子、枳壳、青皮、桑白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栀子为治哮必用之药,另择历代治哮有效之方:“陈皮汤以表散,千金汤以总治,清金丹疗食哮,水哮方治水哮,千缗导痰汤治风痰哮,参苏温肺汤用治内外皆寒,越婢加半夏汤治寒包热,定喘汤除根。”体现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治疗原则。
  《王旭高临证医案》提出“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须频年累有,服药不断。倘一暴十寒,终无济于事也。”当代治疗大多遵循此法,依病情的变化,季节、地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顺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哮喘发作期多属实证,责之于肺,缓解期多属虚或属虚实夹杂,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但其本质却为本虚标实。哮喘由于病因颇多,病机演变复杂,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目前在治疗上无根治,在临床被认为是“顽症痼疾”,理论和临床都亟待有所突破。
  3、对哮喘辨证分型的认识
  汉代张仲景认为哮喘总属痰饮,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他创制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均与不离痰饮;许叔微持“肺窍中积有冷痰”的观点,设紫金丹治疗哮喘;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总结哮喘发作期分二证,一者为中外皆寒,二者属寒包热;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认为其为痰火内郁,风寒束表;《医宗金鉴》分为寒、热、虚、实四类。
  本文以中医文献为出发点,对历代医家关于哮喘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的论述进行归总与阐述。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哮喘病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气机失调的病理特点,“气机失宜,痰蕴内伏”为哮喘的基本病机。故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祛除痰邪,调畅气机,扶助正气。
  中医有“久病入络”“病久多瘀”“怪病多为痰作祟”的说法,作者认为哮喘痰瘀互阻,阻滞气机,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运用温化痰饮,活血祛瘀通络的方法在临床上每每收到理想的效果,可以作为临床遣方用药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汉.张仲景.仲景全书.伤寒论[M].第4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4]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82
  [6]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防治方法和护理,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33例糖尿病足的防治资料与护理体会,采用基础降血糖、全身治疗和局部清创处理及抗生素、胰岛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的交替换药。结果33例糖尿病足29例痊愈,4例出院时创面结痂干燥。结论:治疗糖尿病足除积极控制血糖和创面感染,局部创面的处理外,正确的足部护理,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足防治;护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护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鼻内镜手术是在鼻内镜直视下,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消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1 ]。鼻内镜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手术彻底,安全、创伤小、痛苦小,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等优点而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方法:总结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本科98例鼻窦镜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98例患
期刊
关键词:综合医院;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40-02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这类患者多在综合医院就诊。调查显示,内科门诊中40%以上躯体不适查无实据【1】,而仅有少部分诊断为其他功能性疾病,说明本病患病率不可忽视。本文对36例躯体形式障
期刊
人工流产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为解决或减轻人流术中的疼痛,防止人流综合征的发生,临床护理更重要。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累计实施异丙酚(力蒙静)静脉麻醉下人流术146例,临床以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2例,年龄18~42岁(19~28岁148例,29~42岁34例),体重46.2~58kg,均为自愿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8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院相关因素的特征进行分析。结论: 突发性耳聋发病后对患者心理上创伤较大,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不容忽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26-02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
期刊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肌肉和血管,以皮肤红斑、水肿伴肌肉软弱及炎性改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⑴,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主,本病多数呈缓慢起病,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皮肤和肌肉受累是本病的两组主要症状。皮肤病变与肌肉累及程度常不平行,肌肉通常累及横纹肌,有时平滑肌和心肌也可受累,任何部位肌肉皆可侵犯,但往往四肢肌肉首遭累及,患者感乏力,随后出现肌肉疼痛,按痛和运动痛,进而由于肌力下降,
期刊
160例患者均为2009—2010年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其中手术治疗97例,保守治疗63例,死亡33例,死亡率20.6%,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男性107例,男性53例,年龄5—83岁,5—10岁13例,11—59岁121例,60—83岁26例,其中10—59岁占75.6%。  1.2 致伤原因:  车祸伤112例,占70%;坠落伤63例,占19.7%;跌伤
期刊
超声作为一种简便、迅速、廉价的无创伤性检查,是急腹症鉴别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现将我院1990—2012年1001例急腹症患者超声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1例急腹症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452例,女549例;年龄10个月~78岁。采用岛津35A型超声显像仪。频率3.5~5.0MHz。让患者平卧,并根据情况变换体位,对腹部脏器作系统多切面扫查。上腹部检查常规准备,妇科
期刊
椎体后缘骨块可压迫硬膜囊,刺激神经根并形成椎管狭窄,导致病人出现颈肩、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传统X线平片检查不易发现和辨认椎体后缘骨块,CT扫描可清晰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异常造成的椎管和侧隐窝狭窄及其对硬膜囊、脊神经压迫的情况,为病因学分类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对我院CT显示椎体后缘骨块征象的150例CT片进行分析,就其分类、发病机制、CT影像特点进行探讨分析,以提高认识。  1 资料与
期刊
急诊就诊患者中腹痛是一种最常见的主诉,而这些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很大,疾病与妇产科计划生育科关系密切,漏诊误诊可能性大,故加以整理分析。对我院2005年12月——2011年12月急诊科就诊的284例女性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84例患者年龄14~81(平均48岁)岁。胆囊炎及胆结石28例,输尿管结石19例,肾脏结石24例,胃肠穿孔9例,完全性肠梗阻及不完全性肠梗阻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