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整体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
  在此,主要就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文言文的诵读教学,阐述一些看法。
  一、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中,应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的始终。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课文的词句和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来,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通过诵读,还可以测试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检查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十分注重反复诵读,不仅形式多样,有集体朗诵、个别吟诵、整体篇章的朗诵、局部句子的吟诵等,而且按学生熟练的程度,分为正确的诵读、流利的诵读、理解的诵读和有表情的诵读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的诵读和流利的诵读,采取了放不配乐的录音,来规范读音和节奏;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地诵读和有表情地诵读,采取了放配乐的录音,来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并使之受到感染。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有所感知,有所领悟。
  二、诵读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诵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感知性诵读到理解性诵读,进而达到研究性诵读、创造性诵读。古人云:“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意象,所叙述的事情,所抒发的情感,需要师生在教和学中,通过一边诵读、一边思索去感悟。因此,针对散文的诵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紧紧抓住作品的文眼来诵读,认真体会散文的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成篇的脉络。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是教师范读,给课堂定下感情基调,同时起到示范的作用。本文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文眼。接下来是学生诵读,方式很灵活,可以是整段读,也可以只读一句话,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诵读时是怎样处理的、或有何感受等。这样,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学生可以发现作品里交织着的情感变化就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三、诵读在戏剧和小说教学中的作用
  曹禺的《雷雨》是传统的戏剧名篇,诵读教学可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外结合文艺活动让学生自己表演,由此来展现舞台情境,理解戏剧人物的感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诵读或表演,弄清主要剧情,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戏剧人物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揣摩,反复体味。诵读的难点,在于幽怨伤痛的心情与平静陈述语气的分寸的把握,二者要兼容,恰到好处。
  就小说的欣赏而言,其诵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上。选择精彩片断诵读,要注重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了诵读。诵读课文四处描写祝福的景象,研讨典型环境对祥林嫂悲剧性格所起的作用;背诵课文三次对祥林嫂眼睛等的肖像描写,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
  四、文言文的教学更应重视诵读教学
  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诵读作品,从而提高诵读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从而疏通文意。
  总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诵读中感知、理解作品,在诵读中鉴赏、拓展作品的意义,挖掘和实现作品的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有效地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课能否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语设计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语设计是一门艺术,而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趋向于随意性、经验性。教师只重视课堂中间环节,导致从导语部分开始,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一堂课的导语确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期刊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教材收录了大量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有写男女相思之苦的,有写女子遭受遗弃的,有写男女双双殉情的。有些人不免担心起来,高中生是不提倡谈恋爱的,这些爱情诗的引入不是公然让学生谈“爱情”吗,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啊?当然不会,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任何人都不可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有些学生对异性有好感,不敢正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结果影响了学习;有些学生对爱情充满好奇,放任自
期刊
议论文是应试作文中选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文体,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会常常用到结合事例分析说理这种论证方法。在日常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此类作文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在提出论点之后,紧接着就是举例子,而且事例罗列了一大堆,既不注意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对引用事例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更何谈结合事例充分分析说理。结果写出的议论文成了“论点+论据”的松散格局,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 
期刊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探究就要提问。无问不成课堂,但是滥问亦是成功语文课的硬伤,故语文课堂要问真正有价值的、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问题。因此设计合适合理的问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语文问题的设计应当崇尚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  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说:“语文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语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故要摒弃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删除华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
期刊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语句中,某些词语根据上下文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略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了上文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睡在旷野,吃在山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这些句子的意思分别是:吃、睡在旷野山巅;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不因环境的顺逆或个人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词由于文字上精练的需要,运用互文是很常见
期刊
儿童说话没有去学习语言规律,说的话很讨人喜欢,这是生活中的事实。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学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形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此,谈三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的阅读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为文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鲁迅先生也说:“文章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
期刊
河南教育时报大篇幅刊登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名校长、江苏中学特级教师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仔细品读,感受颇深,启发很大。在全国推行新课改以来,许多教育机构,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研究、探索。怎样组织高效的课堂,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21世纪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蔡老师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无疑是一条光明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江苏的洋思中学、永威中学,在
期刊
接受美学理论家尧斯说过:“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学不要像一潭死水,让教学“立”起来,“活”起来,即深层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构建人文精神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写作及健康成长等方面都受到教益。  一、沟通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曹丕有“文章,经国之大
期刊
《荆轲刺秦王》围绕着一个“刺”字展開,波澜起伏,惊心动魂。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神态、动作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刺客”形象。同时,作者也展现了一个群体形象,并巧妙地运用这些形象来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荆轲,使其更加丰满、鲜活。本文试从衬托这个角度,作一些深入分析。  一、樊於期自刎正衬荆轲之义  樊於期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提起家仇,就“仰天太息流涕”,只是面对强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