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整体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
在此,主要就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文言文的诵读教学,阐述一些看法。
一、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中,应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的始终。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课文的词句和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来,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通过诵读,还可以测试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检查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十分注重反复诵读,不仅形式多样,有集体朗诵、个别吟诵、整体篇章的朗诵、局部句子的吟诵等,而且按学生熟练的程度,分为正确的诵读、流利的诵读、理解的诵读和有表情的诵读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的诵读和流利的诵读,采取了放不配乐的录音,来规范读音和节奏;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地诵读和有表情地诵读,采取了放配乐的录音,来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并使之受到感染。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有所感知,有所领悟。
二、诵读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诵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感知性诵读到理解性诵读,进而达到研究性诵读、创造性诵读。古人云:“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意象,所叙述的事情,所抒发的情感,需要师生在教和学中,通过一边诵读、一边思索去感悟。因此,针对散文的诵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紧紧抓住作品的文眼来诵读,认真体会散文的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成篇的脉络。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是教师范读,给课堂定下感情基调,同时起到示范的作用。本文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文眼。接下来是学生诵读,方式很灵活,可以是整段读,也可以只读一句话,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诵读时是怎样处理的、或有何感受等。这样,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学生可以发现作品里交织着的情感变化就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三、诵读在戏剧和小说教学中的作用
曹禺的《雷雨》是传统的戏剧名篇,诵读教学可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外结合文艺活动让学生自己表演,由此来展现舞台情境,理解戏剧人物的感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诵读或表演,弄清主要剧情,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戏剧人物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揣摩,反复体味。诵读的难点,在于幽怨伤痛的心情与平静陈述语气的分寸的把握,二者要兼容,恰到好处。
就小说的欣赏而言,其诵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上。选择精彩片断诵读,要注重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了诵读。诵读课文四处描写祝福的景象,研讨典型环境对祥林嫂悲剧性格所起的作用;背诵课文三次对祥林嫂眼睛等的肖像描写,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
四、文言文的教学更应重视诵读教学
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诵读作品,从而提高诵读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从而疏通文意。
总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诵读中感知、理解作品,在诵读中鉴赏、拓展作品的意义,挖掘和实现作品的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在此,主要就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文言文的诵读教学,阐述一些看法。
一、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中,应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的始终。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课文的词句和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来,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通过诵读,还可以测试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检查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十分注重反复诵读,不仅形式多样,有集体朗诵、个别吟诵、整体篇章的朗诵、局部句子的吟诵等,而且按学生熟练的程度,分为正确的诵读、流利的诵读、理解的诵读和有表情的诵读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的诵读和流利的诵读,采取了放不配乐的录音,来规范读音和节奏;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地诵读和有表情地诵读,采取了放配乐的录音,来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并使之受到感染。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有所感知,有所领悟。
二、诵读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诵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感知性诵读到理解性诵读,进而达到研究性诵读、创造性诵读。古人云:“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意象,所叙述的事情,所抒发的情感,需要师生在教和学中,通过一边诵读、一边思索去感悟。因此,针对散文的诵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紧紧抓住作品的文眼来诵读,认真体会散文的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成篇的脉络。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是教师范读,给课堂定下感情基调,同时起到示范的作用。本文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文眼。接下来是学生诵读,方式很灵活,可以是整段读,也可以只读一句话,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诵读时是怎样处理的、或有何感受等。这样,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学生可以发现作品里交织着的情感变化就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三、诵读在戏剧和小说教学中的作用
曹禺的《雷雨》是传统的戏剧名篇,诵读教学可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外结合文艺活动让学生自己表演,由此来展现舞台情境,理解戏剧人物的感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诵读或表演,弄清主要剧情,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戏剧人物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揣摩,反复体味。诵读的难点,在于幽怨伤痛的心情与平静陈述语气的分寸的把握,二者要兼容,恰到好处。
就小说的欣赏而言,其诵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上。选择精彩片断诵读,要注重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了诵读。诵读课文四处描写祝福的景象,研讨典型环境对祥林嫂悲剧性格所起的作用;背诵课文三次对祥林嫂眼睛等的肖像描写,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
四、文言文的教学更应重视诵读教学
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诵读作品,从而提高诵读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从而疏通文意。
总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诵读中感知、理解作品,在诵读中鉴赏、拓展作品的意义,挖掘和实现作品的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