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斯·哈尔斯:洋溢着欢乐的佳作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qtl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卜赛女郎》

  弗兰斯·哈尔斯,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其作品中的政治家、商人、平民等各阶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准确而生动的时代风貌和精神。






朝气蓬勃的画作


  关于哈尔斯的生平,相关资料记载甚少。较为公认的推测是,哈尔斯大约于1582年出生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父亲是当地羊毛纺织作坊的工人。
  1600—1603年间,他师从于尼德兰名画师曼德尔学习绘画,随后加入了当地的圣路加公会。这是一个由画家、玻璃工匠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同业会,在这个公会中,哈尔斯受到了各种工艺人士不同的艺术影响。
  1616年前后,哈尔斯的独特画风终于形成,其艺术创作逐渐丰产,创作了不少的肖像画,并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声望。他的画作不仅色彩明亮,而且笔触流畅,肖像画富有性格特征,画面气氛热烈,彰显其乐观主义心态。

创作生涯的盛年


  17世纪20—30年代,哈尔斯绘制了许多带有肖像画性质的风俗画。这些画作流露出民主思想对人民形象的浓厚兴趣。他塑造了从军官、富足的中产者一直到社会底层人员的各种典型人物。这类风俗画充满了欢乐的情绪,画中人看上去大多是健康而愉悦的。



  1624年,当他的《微笑骑士》面世后,画作华丽的笔触、生动的线条为他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哈尔斯也以肖像画大师的身份闻名于尼德兰地区。进入17世纪30年代后,哈尔斯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盛年。《军官和情人》《小丑》《吹笛的小孩》 等一大批作品相继诞生。画面形象生动鲜活,真实地演绎出荷兰社会各阶层的百态人生,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物生动的动作、表情,传达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群像画是尼德兰艺术的传统,哈尔斯在传统的构图上大胆突破,让众人物参与到共同的行为当中。如《自卫队军官》《圣伊丽莎白医院的军官们》等,哈尔斯创造性地把红、黄、紫等艳丽的色块组合起来,让画面呈现出活泼、明朗的时代气息。
  艺术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能使哈尔斯的生活无忧无虑,12个子女的培养便是颇令哈尔斯头疼的事情。年近80岁的哈尔斯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创作的热情。1664年,他的《养老院的女管理员》面世,作品构图严谨、简练,竖向安排的人物,黑色古板的衣服,白色的几何形围领,形式上的重复与单调,渲染了压抑、凝重的气氛,是哈尔斯晚年最为杰出的作品。
  1666年8月29日,哈尔斯在贫困中于哈勒姆救济院逝世。

巅峰之作《吉卜赛女郎》


  《吉卜赛女郎》是哈尔斯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现出女性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画面可以用“生動”来形容,可以用“奔放”来赞颂。女郎红润的脸颊,生动流转的明眸,随意飘落在肩上的曲发,无拘无束,喻示出女郎自由、爽朗的品性和追求,最为奇特之处是女郎脸上那一抹神秘的微笑,俏皮、狡黠而又不乏妩媚,让人有蒙娜丽莎平民版的似曾相识之感。
  画面上吉卜赛女郎面容丰满,敞开的胸襟颇具诱惑。哈尔斯的笔下更多的是那些保守、传统、呆板的女性,但这幅与以往作品大相径庭的画作,让我们领略了作者高超的技艺和激情。
  后世画家对哈尔斯不乏赞誉:“哈尔斯凭借其绘画的才气,将他在风俗画方面的技艺推上了巅峰,其活力与自然无人可以比肩。”
其他文献
牛年刚过,我来到昭苏县。因昭苏是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伊犁马发源地,曾在2003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早在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得乌孙马,命名为“天马”,并谱下《西极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昭苏天马从此闻名于世。   昭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大县,创新发展“马产业+”新业态集聚区,牲畜存栏73万头(只),仅马匹存栏已超过10万
期刊
我看到大面积的油菜花田,并不是在婺源也不是南方的某地,而是疫情之前有一年去内蒙古。弟弟开车,带着我和妈妈去海拉尔。七月底的日子,上了内蒙古的高速路天气就爽朗起来,车辆见少,偶尔有一辆车超过去,都是有急事赶路的样子。   天高地远,不论哪块土地仿佛都能种出无穷无尽的东西,如果不种什么就会长出无穷无尽的草,上面能养育无数的牛马羊。蓝得让人发毛的蓝天和白得让人心情复杂的云彩,连绵的草原,连绵的土豆地、
期刊
诗词的盛宴   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无比欣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贺知章的《咏柳》,描写出春的娇俏可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的《春晓》,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居易的另一首《钱塘湖春行》,则写出了他陶醉于满目春景中的情形
期刊
少年时曾住在老宅阁楼上,冬天的深夜经常能听到平门火车站的声音,那“呜呜——”的鸣笛声空灵而悠远,夜深人静之际,尤显凄厉。不过,有它陪伴,总算让我的夜读生活不再孤寂。   于是,我缠着父亲带我去平门看火车。我们父女俩站在铁道旁,父亲侧耳倾听,远处传来声响,立马警觉地拉着我往后靠,站在安全范围内,看着一列列车厢,呼啸着由远及近再到渐行渐远。   绿皮的是客车,黑皮的是煤车,我仰起头问父亲:你什么时
期刊
探亲途中,我的邻座是一个刚刚走上社会两年的北漂女孩。她的着装很普通,穿一件羽绒棉的棉衣,头发随便扎了个马尾,乍一看是个活得很粗糙的女孩。   我们聊了一路,女孩出身农村,家里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妹妹。她在大学里学的是电子专业,家里倒是支持她考研,可她考虑到父母的辛苦和家里的境况,还是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好找,她应聘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助教。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生和高考
期刊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她既不是我的亲戚,也不是我的同事,说来我跟她的渊源竟是一段短暂的师生关系。   大学毕业那年,我正在单位实习,却被母亲火烧火燎地召回来“救急”。原来她讲堂授课声音沙哑,嗓子不行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工作。并且医生还毫不隐讳地告诉母亲,她的扁桃体亟待手术。   母亲是一位乡镇小学数学教师,平日里工作兢兢业业,不到万不得已她才舍不得丢下这些祖国的小花朵。在动身去县医院之前,
期刊
她的人生注定与诗词分不开。从《百家讲坛》到《见字如面》,再到《中国诗词大会》,无论是当主讲人,还是担任评委,只要有她在就场场爆满,很多人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就为一睹她的风采。她就是被人们称为“诗词女神”的中南大学教授杨雨。执着追梦的文学少年   1974年,杨雨出生在长沙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她母亲因初中未毕业就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农村,落实政策回到城里后,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大专阶段中文专业自学考试。
期刊
4年前的一天,我被单位派遣到洞庭湖滨的一个贫困村驻村扶贫,担任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   正值初春,田野上铺满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我和2名扶貧队员带着行李来到村里,正赶上了“倒春寒”的天气,天空还在降落着雨夹雪。村支书将我们安排在村广播室旁边的一间房子里,让我们安心在这间房里住下。   深夜时分,房里寒气很重,我觉得身上有点冷,便从书桌上拿起空调遥控器,给房里补充暖气。天亮的时候,我们3人都起了床
期刊
家有4屋,两间为书房,夫妇二人各居其一。一间属我,满室简单清新的松木橱与桌,明亮而温暖。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最好的时光就是在这里读书写作。另一间,四壁落白,只有老榆木的一桌一椅,先生但有闲暇,必在此临帖练字。日常生活恬淡而知足。   拥有一间四季的书房,是每个读书人的愿望。能在翰墨香气中,读书练字,沉淀心灵。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   在崇尚文学的古代,书房是文人骚客的安身立命之所。虽然各自
期刊
余秋雨是在一个风雨天走进天一阁的,而我探访天一阁时,却是在一个精挑细选的晴朗日子里。   好蓝的天!刚走出宁波的车站,我便由衷地感叹道。千万年的岁月和人类的工业污染都没有给宁波的天空染上风尘,依旧如婴儿的眼睛一般纯真,蓝得明亮,蓝得多情。深吸一口气,让肺泡和流云分润同一片湛蓝,仿佛车流与人潮的喧嚣都随之离去,隔在了烟柳之外的远方。   把行李放在民宿,沿着月湖缓步向前。碧波粼粼,如碎语浮沉,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