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实施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优良方法。古人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80篇)的名篇”,并在附录中推荐了一批古诗文背诵篇目,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不可小视。它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一、背诵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背诵是教育的起点
  背诵是中小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事实上,人的一生很多知识都要靠背诵,没有背诵我们就不能识字,识字是基本和最初的背诵。语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背诵是基本功,只有背诵才能把握那些经典范文,才能规范自己的语言,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数理化的概念公式,必须靠记忆才能理解掌握并熟练应用,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也必须背诵才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可以说,没有背诵就没有中小学教育。
  2、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由于受方言土语及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炼。名家名篇的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就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
  3、语言材料的积累必须依靠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就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通过背诵,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4、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文素养,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很多文章中,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而是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对前一次没有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一次就能理解或理解更进一步了。朱熹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再者,通过背诵,在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语言材料储蓄得越多,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徐特立说过:“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在需要表达时,就能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下千钧任歙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引导学生背诵
  1、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信心
  “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背诵是项实实在在的脑力劳动,须下番功夫,但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致,甚至产生潜意识的抵触情绪。因为只有树立了兴趣和信心才能创造良好的情绪,产生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背诵课文前,一定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背诵和树立“我能记住”的信心。在背诵过程中,只要学生能背出要背内容的一部分,哪怕是几句,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觉得有成就感。还可用名人背诵的事例来鼓励学生,例如:章太炎、巴金、钱钟书、冰心等人的背诵事例。激励他们树立背诵的信心。此外,还可运用课件或组织竞赛等方式。
  2、讲授背诵方法
  首先,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背诵。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所以,要对课文材料进行正确、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够很快成诵。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克服记忆难点。科学的背诵方法不是“死记硬背”,糊里糊涂地背。而是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识记,就要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就是要对课文做到先明后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去记忆。
  还有,采取适应不同特点和内容课文的背诵方法。如抓领头句(即抓住课文每层中的领头句)、抓过渡句(即抓住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分层式(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来龙去脉,运用板块记忆法)、整分法(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有机结合)、选择法(不同文体的段落,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对游记散文和说明文,可追踪进行背诵。如背诵论文,就需要分析论证层次。)、抄写法(即调动“眼”“心”“手”来配合记忆。如诗词和名言警句背诵)。
其他文献
【摘要】 一体化的概念来源于英文的“integrational”,有结合、积分和整合、综合的含义。其做法: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车间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CA6140车床主轴拆装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题,综合检验学生熟练掌握机械拆装技能操作技能的水平、机械装配原理、识图等综合素质能力。能提升学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
期刊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在小学音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如何增强操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等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长短情况,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但多媒体计算机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对学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多
期刊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而创新精神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显著特征。实现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心。如果把教育比做一个体魄健壮的人,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才具有了灵魂和活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就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还要让学生清楚知识的形成过
期刊
【摘要】 小学数学竞赛活动和素质教育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活动不断开展,就出现了把小数竞赛活动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倾向,认为既然搞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竞赛活动是少数学生参和的活动,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数学生的竞赛活动了。我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下面就这个新问题谈点个人肤浅的熟悉。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学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的学科教学标准。体现了在政治、文化、科学、道德、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思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要搞好数学教学,应在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数学教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    一、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  1、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适当引入生活中的素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激增和科技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应时代的科技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创造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某些发现并不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列或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成果,但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却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能够敢于突
期刊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表达思维,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倘若思维不清晰,则语言就不明确,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就说明思想的混乱。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