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谈论了如何将克拉申的输入输出理论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以汉语综合课为例,重点列举了选择课堂输入内容、控制课堂输入量、鼓励课堂输出等方面的实践和努力。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与输出理论 课堂教学实践
克拉申的输入输出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在实践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调整课堂中汉语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学生也会给予及时的反馈。这里以一段时间内为学生上的综合课为例,总结一下作者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控制输入和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合理控制输入的内容和数量
斯蒂芬·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是指学生听到、读到的语言部分。它应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料和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语料。输入的语言应比学生使用的语言水平稍高一些, 但又在他们理解的范围之内, 具有I+ 1 原则。( I 表示习得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和知识状态, 1 表示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 这样就能激发习得者学习兴趣, 使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吸收所接触的语料, 逐步提高使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斯蒂芬·克拉申建议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通过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开始正式课程之前,为了考察学生当时的汉语水平,作者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中,学生涉及了三个语法点:1、"一边…一边…"("本来想一边工作一边学汉语,结果…");2、名词+越来越+形容词("我跟中国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3、在+场所+动作("我工作在一个国际学校",此句为一个偏误)。
作者在第一堂课中放入了对这三个语言点的复习和教材中学生未掌握的该语言点的其他用法的学习。具体课文如下:
A:小王,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
B:小李,你好。最近挺忙的,你呢?
A:我也是。你这会儿干什么去呀?
B:我准备去香港旅游,现在去办签证。
A:啊,旅游?很好啊!去多长时间?
B:一个星期。我想先去香港,再去澳门看看。
A:现在旅游变得越来越方便了啊!是坐飞机去吗?,我开车送你去机场。
B:不用麻烦啦!我准备坐火车去,一边坐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
A:恩,这比坐飞机旅行更有意思呢。那祝你旅途愉快!
B:谢谢!对了,代我向小谢问好,我也好久没见她了呢。
A:好的,没问题。再见!
B:再见!
这段课文中出现了学生在自我介绍中使用过的汉语语法,但又略有不同。首先,"一边…一边…"这一语言点,在这里主要是复习一次。
其次,"越来越"这个语言点,是在这一课中重点要输入的。因为学生虽然会用"越来越",但是只会将它放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而对于"越来越"加形容词作补语这种用法没有习得。学生曾经学习过"补语",因此,在这里学习"越来越"作补语的用法,并不是特别难。
最后,关于第三个语言点,即学生之前用错了的"在+场所+动作",作者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指出她之前说错了,而是请她先读完课文,再用问题诱导她使用该语言点,然后促使她自己发现她之前的错误。在学生发现这一点之后,再为她讲解这一语言点与"动作+在+场所"的区别和使用环境。学生产生该语言偏误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其母语英语的影响。由于英语中使用的"V+prop+place"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将这一形式迁移至了汉语表达中。
由于克拉申提倡的是"可理解的输入",所以作者尽量注意将新的语言点放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语境中。同时,根据"I+1"的原则,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又加入了适量的新知识,促使她能够有不断的进步。
二、通过有效的输入促进学生的输出
斯蒂芬·克拉申根据语言教和学的特征把教室活动分为两类: 教师给学生给出语言的部分叫"输入", 那些鼓励学生产出语言的部分叫"输出"。但仅将学生暴露给某种语言的"输入"是不够的,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这种语言的机会, 因为学生只有在产出语言时, 他们才会从自己贮存的语言中选择所需要的语言。
斯蒂芬·克拉申认为学生在产出语言之前,有一个习得者没有能力讲话的时期叫沉默期。在沉默期,"听"的输入质与量对产出语言是有实际意义的。通过"听"的输入形成了足够的能力之后, 说的能力自然就出现了。同时, 语言的产出使学生在教室里, 根据教师、同学以及自身的反馈会不断地调整、增强已经接受到的语言输入的感知能力, 丰富所接触的语言内容, 并组合成新的语言去使用。这种语言的产出即语言"输出"。
初期,作者较注重的是课堂输入,为学生准备了较多的语言点和词汇学习。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开始主动要求给她更多的"说的机会"。于是,作者调整了课堂输入的量,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输出的机会。
学生的课堂输出主要以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要求造出相应的句子,一是根据一定的主题作小段的自由陈述。
例如:
先….然后… first…then…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Indicate the succession of two actions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也可以说: 先…后…
先…再…
首先…然后(再)…
造句子:请描述我做的事:先/首先…..然后/后/再… 最后…
先喝汤,再吃饭,对身体好。
我练琴的时候,一般先练...再练…最后练…
回家后:先 然后最后
或者是看图回答设置的问题。如:
这一课学习了很多颜色词和穿着打扮方面的词,则在复习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图中女孩子的打扮:她的头发是什么颜色?
她的皮肤是什么样色?
她的个子高还是矮?
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你喜欢她的打扮么?
可以说一下你今天的打扮么?
根据一定的主题作小段的陈述,这一任务一般会放在一堂课的开始和最后的复习阶段。例如圣诞节假期过后的第一堂课,课程一开始作者就要求学生简短的介绍下她的假期。下面是学生的陈述:
我回英国过圣诞节。我去过我的父母家。他们住在非常漂亮的村子,他们刚搬家。他们刚生了一个宝宝。所以呢,我们的圣诞节庆祝非常高兴。跟宝宝玩儿,和我的哥哥非常拿手做饭。我们吃很好,和玩很好,和互相过得很开心。先我去父母家,再跟家人过圣诞节,然后,我的朋友来我家过新年。
这段陈述中,学生使用了之前课堂中学习过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如"拿手"这个词,是之前课堂中讲解过并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的词,但她在使用的时候还是产生了一些错误。学生还有意使用了"先…再…然后"这样的句式,虽然她将"先"放在了主语的前面,但总体上,这个较长的复句还是符合汉语的规范的。在学生做完陈述后,作者首先肯定了她在陈述中使用过的已经学习过的语言点,鼓励她以后继续将课堂中所学更频繁地输出。然后,指出了她某些错误使用的语言点,鼓励她先自己纠正,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再由老师进行纠正。
三、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中将输入和输出的比例调节适宜,促使有效的输入和较高质量的输出,是十分必要且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特别是,随着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随之相应的作出调整,在保证输入的高效时,要更多地注重促进学生的输出。这个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李晓琪主编,《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3]孟建国、朱建,《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52-55.
[4]罗立胜,李子南,葛岚.2001,《克拉申语言输入说与外语教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1-74.
作者简介:柴佳荣,女,江苏人,上海外国语大学09级研究生课程班学员。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与输出理论 课堂教学实践
克拉申的输入输出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在实践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调整课堂中汉语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学生也会给予及时的反馈。这里以一段时间内为学生上的综合课为例,总结一下作者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控制输入和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合理控制输入的内容和数量
斯蒂芬·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是指学生听到、读到的语言部分。它应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料和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语料。输入的语言应比学生使用的语言水平稍高一些, 但又在他们理解的范围之内, 具有I+ 1 原则。( I 表示习得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和知识状态, 1 表示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 这样就能激发习得者学习兴趣, 使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吸收所接触的语料, 逐步提高使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斯蒂芬·克拉申建议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通过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开始正式课程之前,为了考察学生当时的汉语水平,作者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中,学生涉及了三个语法点:1、"一边…一边…"("本来想一边工作一边学汉语,结果…");2、名词+越来越+形容词("我跟中国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3、在+场所+动作("我工作在一个国际学校",此句为一个偏误)。
作者在第一堂课中放入了对这三个语言点的复习和教材中学生未掌握的该语言点的其他用法的学习。具体课文如下:
A:小王,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
B:小李,你好。最近挺忙的,你呢?
A:我也是。你这会儿干什么去呀?
B:我准备去香港旅游,现在去办签证。
A:啊,旅游?很好啊!去多长时间?
B:一个星期。我想先去香港,再去澳门看看。
A:现在旅游变得越来越方便了啊!是坐飞机去吗?,我开车送你去机场。
B:不用麻烦啦!我准备坐火车去,一边坐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
A:恩,这比坐飞机旅行更有意思呢。那祝你旅途愉快!
B:谢谢!对了,代我向小谢问好,我也好久没见她了呢。
A:好的,没问题。再见!
B:再见!
这段课文中出现了学生在自我介绍中使用过的汉语语法,但又略有不同。首先,"一边…一边…"这一语言点,在这里主要是复习一次。
其次,"越来越"这个语言点,是在这一课中重点要输入的。因为学生虽然会用"越来越",但是只会将它放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而对于"越来越"加形容词作补语这种用法没有习得。学生曾经学习过"补语",因此,在这里学习"越来越"作补语的用法,并不是特别难。
最后,关于第三个语言点,即学生之前用错了的"在+场所+动作",作者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指出她之前说错了,而是请她先读完课文,再用问题诱导她使用该语言点,然后促使她自己发现她之前的错误。在学生发现这一点之后,再为她讲解这一语言点与"动作+在+场所"的区别和使用环境。学生产生该语言偏误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其母语英语的影响。由于英语中使用的"V+prop+place"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将这一形式迁移至了汉语表达中。
由于克拉申提倡的是"可理解的输入",所以作者尽量注意将新的语言点放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语境中。同时,根据"I+1"的原则,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又加入了适量的新知识,促使她能够有不断的进步。
二、通过有效的输入促进学生的输出
斯蒂芬·克拉申根据语言教和学的特征把教室活动分为两类: 教师给学生给出语言的部分叫"输入", 那些鼓励学生产出语言的部分叫"输出"。但仅将学生暴露给某种语言的"输入"是不够的,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这种语言的机会, 因为学生只有在产出语言时, 他们才会从自己贮存的语言中选择所需要的语言。
斯蒂芬·克拉申认为学生在产出语言之前,有一个习得者没有能力讲话的时期叫沉默期。在沉默期,"听"的输入质与量对产出语言是有实际意义的。通过"听"的输入形成了足够的能力之后, 说的能力自然就出现了。同时, 语言的产出使学生在教室里, 根据教师、同学以及自身的反馈会不断地调整、增强已经接受到的语言输入的感知能力, 丰富所接触的语言内容, 并组合成新的语言去使用。这种语言的产出即语言"输出"。
初期,作者较注重的是课堂输入,为学生准备了较多的语言点和词汇学习。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开始主动要求给她更多的"说的机会"。于是,作者调整了课堂输入的量,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输出的机会。
学生的课堂输出主要以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要求造出相应的句子,一是根据一定的主题作小段的自由陈述。
例如:
先….然后… first…then…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Indicate the succession of two actions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也可以说: 先…后…
先…再…
首先…然后(再)…
造句子:请描述我做的事:先/首先…..然后/后/再… 最后…
先喝汤,再吃饭,对身体好。
我练琴的时候,一般先练...再练…最后练…
回家后:先 然后最后
或者是看图回答设置的问题。如:
这一课学习了很多颜色词和穿着打扮方面的词,则在复习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图中女孩子的打扮:她的头发是什么颜色?
她的皮肤是什么样色?
她的个子高还是矮?
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你喜欢她的打扮么?
可以说一下你今天的打扮么?
根据一定的主题作小段的陈述,这一任务一般会放在一堂课的开始和最后的复习阶段。例如圣诞节假期过后的第一堂课,课程一开始作者就要求学生简短的介绍下她的假期。下面是学生的陈述:
我回英国过圣诞节。我去过我的父母家。他们住在非常漂亮的村子,他们刚搬家。他们刚生了一个宝宝。所以呢,我们的圣诞节庆祝非常高兴。跟宝宝玩儿,和我的哥哥非常拿手做饭。我们吃很好,和玩很好,和互相过得很开心。先我去父母家,再跟家人过圣诞节,然后,我的朋友来我家过新年。
这段陈述中,学生使用了之前课堂中学习过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如"拿手"这个词,是之前课堂中讲解过并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的词,但她在使用的时候还是产生了一些错误。学生还有意使用了"先…再…然后"这样的句式,虽然她将"先"放在了主语的前面,但总体上,这个较长的复句还是符合汉语的规范的。在学生做完陈述后,作者首先肯定了她在陈述中使用过的已经学习过的语言点,鼓励她以后继续将课堂中所学更频繁地输出。然后,指出了她某些错误使用的语言点,鼓励她先自己纠正,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再由老师进行纠正。
三、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中将输入和输出的比例调节适宜,促使有效的输入和较高质量的输出,是十分必要且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特别是,随着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随之相应的作出调整,在保证输入的高效时,要更多地注重促进学生的输出。这个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李晓琪主编,《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3]孟建国、朱建,《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52-55.
[4]罗立胜,李子南,葛岚.2001,《克拉申语言输入说与外语教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1-74.
作者简介:柴佳荣,女,江苏人,上海外国语大学09级研究生课程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