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e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逐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探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融合、经营主体主导融合、产业集聚融合等模式,并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等层面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农村三产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2-0069-08
  Abstract: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developing the new industries and new formats in rural areas are important ways to lea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the policy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guidance and promo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operation subjects,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rural e-commerc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hree-industry integration,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three-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mod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 and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peration subject leading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study also comes up with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ion industry, and the perfect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industry integration; rural vit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industry in rural areas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繁荣、农业产业增效、农民收入增长[1]。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使订单生产农户的比例达到45%,经营收入增加了67%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与乡村社会服务业、丰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农业与其他产业开始快速融合发展,基于实践,“第六产业”的概念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首次提出,强调通过农业中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的相互延伸与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2]。随后,佐藤正之余[3-4]、室屋有宏也着重分析了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韩国学者申孝忠、金泰坤、李炳午、金容烈、也分别提出“六次产业化”对增加地区就业、挖掘和开发农村地区资源潜在价值、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5-8]。
  针对农村三产融合问题国内学者研究的视角相对宽泛,但对农村三产融合概念的提出、日本等发达国家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因素、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农村三产融合的推进路径及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比较具体和深入的研究论述。国内学术界对农业“六次产业化”研究起步较晚,崔振东、徐哲根通过分析“六次产业化”的概念与做法,总结出农村三产融合的特点、本质与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的过程[9-10]。王志刚等、金玉姬等、李玉磊、张永强、刘松涛先后阐述和分析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六次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并给出了相应的启示及建议[11-13]。对农村三产融合概念的界定,多数学者认为农村三产融合主要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特征,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资源跨界集约配置和三产协同发展[14-16]。戴春则从新技术、新业态、新要素、新模式等方面刻画了农村三产融合的表现形式[17]。针对农村三产融合面临的主要困境问题,多数学者归因于国家三产融合相关政策和法律不完善[18-19],以及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导致的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现象[20-21]。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因素与实现条件,有学者认为优化产业结构[22],建设有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8],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资金的投入[23]是实现三产融合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从产业分工视角[24]、创新驱动视角[25]、交易成本视角[26]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针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学者们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李传府针对山东省三产融合的实践总结了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先进要素技术渗透农业、农业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27];周敏从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多业态复合等角度分析安徽六安三产融合模式[28];李明贤总结了湖南省涟源市三产融合的典型模式,包括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农村电商集群等形式[29]。另外,也有学者采用熵值法、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30]。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发现既有研究倾向于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政策理论、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发展对策建议等方面的阐述。在研究对象上,主要聚焦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农业旅游等层面的融合,较少关注三次产业的多维度研究,缺少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方面,多数研究停留在综述分析上,尽管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类型、动力和融合效应等有所探索,但未对融合的动力机制从经济学角度给予充分解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管理学和经济学方法对产业融合的机制、路径、模式等层面进行探讨,多数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定性分析。基于此,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探究三产融合的动力因素,结合青岛市农村三产融合的具体案例探讨产业融合的路径与模式。
  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基础
  (一)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推进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推进落实。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明确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问题,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的角度提出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做出重要部署。2018年《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落实政策、创业创新、发展产业、完善机制、加强服务等针对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
  在农村产业发展中,一大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到了引领示范、融合发展的带头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①。
  2018年对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达196.6万家,较2012年增长2.85倍;入社率46.8%,是2012年入社率的2.5倍(见图1)。农民专业合作社175.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6794.3人,其中示范社数量14.9万家,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8.5%①。
  2017年,合作社发展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10万家,注册产品商标的合作社8.5万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4.7万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达0.64万家。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159.9万家,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1.2%,企业牵头占2.4%,基层农技服务占1.5%,其他主体牵头占4.9%。按现有合作社行业结构划分,种植业54.4%,畜牧业23.1%,服务业7.9%,林业5.9%,渔业3.3%,其他行业5.4%。在合作社服务类型占比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占53.1%,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占29.1%,购买服务合作社占3.3%,运销服务合作社占2.1%,加工服务合作社占2%,仓储服务合作社占0.9%,其他服务合作社占9.5%(见图2)②。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规模化发展
  2010年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均增速超过30%。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8000亿元,较2014年增长2.7倍(见图3),年接待游客人次超过30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关注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来提升休闲农业品质,农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健康疗养业等多维融合则进一步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性、精致化、本土化、多元化。在空间分布上,各地休闲农业主体分布集聚效应明显,在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机制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集群效应。
  国家推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项目。2018年,全国已创建了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③。结合当地的自然风情与历史人文特点,各地着力于打造“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美丽休闲乡村与田园综合体。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公布的相关数据制作
  (四)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在广大县、乡、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带来了较高的业态价值。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是2014年的2.7倍(见图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756个示范县实现网络零售额6192.4亿元,同比增长43%④。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中商情况网公布的相关数据制作
  (五)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7.9万家,“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①。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群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消费重视度明显提高,也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政策体系保障
  (1)农村土地利用。国家政策赋予农民承包地使用流转权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土资源部也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用地保障,要求各地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规划一定比例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2)农业创业创新。各地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鮮、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产业不断细化升级。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康体养生、生态绿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试点示范工程。农业部推进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2017年,确定了首批148个示范园创建单位,致力于打造和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18个省份在财政部支持下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②。涉农产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供销合作社等大批产业融合项目,在政策支持下有序开展,引领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加速发展。
  2.农村金融供给
  各地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形式,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各省市区积极创新涉农贷款担保产品,如福建省沙县通过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评估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推广村级担保基金、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开展“产权抵押+基金担保”贷款。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份将各项基金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相结合,分别采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基金综合利用、省重点投资基金综合利用等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公共服务支持
  各地与农村产业融合对接的配套服务平台逐渐完善。农产品专用原材料基地、农产品品牌开发设计、农产品电商销售等服务逐步兴起,一些专业化涉农服务商和本地化综合服务商开始涌现。如电商强县沙集镇建设了沙集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沙集电商人才培训中心、网商摄影基地3D专业制作等专业化的服务提供中心。各类型农民创业创新园为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内部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农业产业,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初级和低质农产品供过于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等“三品一标”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分级分等、品牌营销等产业体系发展不完善,农村地区长期处于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端,难以获得农业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附加值和溢价收益,致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因此,产业融合发展是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农民的主导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
  以农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由于具有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经营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电商产业,引领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与农产品市场销售的网络化。各地加快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系统,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广泛构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网络化运营体系,提高了农产品运营流通效率。
  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进一步推动小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发挥主体优势,依托农业科技资源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建引领一批田园综合体、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涉农产业示范基地,而相关政策、金融与公共服务环境的逐步完善则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见图5。
  四、农村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农业产业链延伸
  将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三者结合起来,通过产前环节各类新品种的设计和研发,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供给,产中环节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产后环节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线上线下销售等项目的开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链的增值。
  同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促使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加工业之间形成良好循环[31],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比例,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价值。
  青岛莱西市南墅镇建设“果乡南墅+创客产业园”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运营,拓宽林果业网络营销渠道。在农业生产环节,建设大规模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与养殖场,在产后环节,大力支持农业电商企业和农村淘宝店建设,开拓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
  (二)农业多功能开发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的新功能。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成果、地方自然环境资源、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挖掘地方农业历史文化特色,实现农业多元化增值。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休闲农业与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开展农事教育体验、文化创意农业、农村生态康养、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新业态。依托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旅游园区,开发亲子农业乐园和银发庄园项目,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生产体验、文化娱乐、鲜食采摘、田地认领、田园养老等活动。
  青岛平度市结合农业的科技元素与养生元素打造未来世界农博馆,将农业科技研发、特色农产品生产、民俗文化体验、农事生活体验、休闲农业观光等项目统筹发展,拓宽农业产业维度,充分挖掘胶东地区农业生产与文化资源,整合各业态元素,实现农业的多功能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
  (三)产业集聚融合
  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以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为发展基础,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小城镇集聚[32],将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率先开展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着重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专业特色小城镇[33]。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园区、观光园区等。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在特色村镇建设新型田园综合体,促进乡村自然资源、农业产业项目、传统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产品的融合发展。   青岛平度市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打造农创科技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农创工贸产业与脱贫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模式。
  (四)经营主体主导
  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力量。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引领示范和服务支撑,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经营者进行产业联合,降低农业风险,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拓展农业服务内容,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农业生产环节,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并采取订单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小农户、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农业龙头企业主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态,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引导行业协会在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質量检测、信用评估、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等领域提供服务工作。
  青岛平度市杨家顶子村采取“种植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的产业经营模式,依托青岛盛跃惠民专业合作社为相关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种植机械化服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无公害大葱、草莓种植基地,建设蔬菜生产基地为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提供标准化农产品,并由该相关企业将精深加工的农副产品出口日本(见表1)。
  五、农村三产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体系。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优化乡镇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信贷支持。地方政府采取奖补与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挖掘农村资源资产的利用价值,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整合开发,以资产入股、产权抵押等方式综合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资源。
  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整合农业产业资金和扶贫资金,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相结合,重点对基础设施改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仓储物流和冷链物流体系、产品市场推广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直接补贴、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等政策优惠[34]。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与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农业旅游观光、农产品电商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5]。完善乡村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项目,建设农事景观观光道路、景区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完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乡村民俗展览馆、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搭建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控制与检测的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36]。建立健全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实现区域千兆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共享和农产品营销信息传播的迅捷性。
  (三)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
  健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之间风险分担和优势互补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对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市场开拓性,采取合同制、参股制、合作制等形式[37],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一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稳定农产品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之间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购销合同,规范订单格式、内容,完善订单的备案审查与追溯管理制度,避免订单违约带来的利益损失。同时,订单农户及合作社可依托签约企业获取贷款担保,缓解资金压力。
  二是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激活农户资源资产。小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者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技术或产品等财产作价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明确农户资产权利入股部分的收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的量化到户,形成明确的股份合作收益分配机制。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企业形成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流转土地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机会与福利保障,农户可享受保底收益、股份分红、企业就业、土地租金、返利分红、农民养老金等多种形式分配的利益,分享产业链条价值增值部分的收益。
  三是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各地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抵押担保等方式,提高农户在土地流转与订单生产中的抗风险能力,形成完善的风险保障金制度。规范涉农合同签订程序与文本内容,建立履约监督体系,制定适合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提高经营主体的履约意识,保障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物联网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休闲农业平台、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平台、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提供智能生产、质量品牌、创意设计、技术咨询、资金融通、销售渠道、综合运营等综合性的服务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建立农产品信息化平台,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做到生产环节可追溯、产品品质标准化和农业服务精准化。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城市社区生鲜超市、“互联网 +”电子商务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六、结论
  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创新整合、重组提升的重要途径。农村三产融合体现为农业功能多样化、农村业态创新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化的过程。各地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基础,充分挖掘农村的生产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将农业与科技、电商、旅游、脱贫、品牌、市场等要素结合起来,使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增长的新载体。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田园综合体、涉农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园区等试点工程的示范作用,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等多种形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①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新闻发部会。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DSKL1801174)
  [收稿日期]2019-03-02
  [作者简介]包乌兰托亚(1984-),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合作社学院)讲师,博士。
  ①引自农产品加工信息网《2018年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基于农民合作社的调查和数据》。
  ②引自微观三农网《201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③数据来自新浪财经网2019年02月14日《农业农村部: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8000亿》。
  ④引自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2019年1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张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食品,2018(9):10-23.
  今村奈良臣.地域に活力を生む、農業の六次産業化[M].21世紀村づくり塾,1996.
  佐藤正之.異業種とのパートナーシツプが六次産業化な成功に導く[M].知的資産劊造,2012.
  室屋有宏.六次産業化の論理と基本課題-農山漁村から市場経済を組み替える取組み[J].農林金融,2011.
  申孝忠.内生发展与六次产业[C].北海道:第四届东亚农业研讨会报告资料,2010.
  金泰坤.全球化的进展与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农业的6次产业化[C]. 哈尔滨:第十届东北亚农业农村发展国际论坛,2013.
  李炳午.韩国的农业6次产业化战略[C].沈阳:第二届中韩农村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013.
  金容烈.韩国六次产业政策促进目标及课题[C]//2016年度韩国农业经济学会夏季学术大会.首尔:韩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
  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农业经济[J].2010(12):6-8.
  徐哲根.日本农户增收的产业路径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3):48-54.
  金玉姬,丛之华,崔振东.韩国农业6次产业化战略[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4):360-366.
  李玉磊,李华,肖红波.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6):20-24.
  刘松涛,王毅鹏,王林萍.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对破解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困境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8(4):3-5.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16(3):28-29.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49-57+111.
  戴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40-43.
  李静,盖志毅.曰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11):68-71.
  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议[J].中州学刊,2018(3):51-55.
  李英震,宋宝剑.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6):568-571.
  李玉梅.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市场研究,2018(2):16-18.
  孟春,高雪姮.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2015(1):7-8.
  李小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6(4):83-86.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8):74-77.
  李治,王东阳.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7(9):54-59.
  李传府,林泉,张辉.山东三产融合实践与困难[J].农村经营管理,2016(7):21-22.
  周敏,刘义生.三产融合创新引领安徽六安的乡村振兴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7(11):62-65.
  李明贤,唐文婷.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6):963-970.
  张康洁,蒋辉.传统农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9-354.
  沈薇,王德平,朱山川,朱琳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探索—基于江油市新安镇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25):1-2.
  杨俊.渭南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调查研究[J].山西农经,2018(23):21-22.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周颖达.南京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究[J].江苏农村经济,2018(6):65-66.
  游凤,何蒲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5):4-6.
  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18.
  张丽娜.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农业改革发展[J].奋斗,2015(12):21-22.
  [責任编辑 祁丽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对17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可划分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失调三种类型;(2)济南、青岛、东营和威海4市城镇化的生态环
期刊
[摘 要]核心企业主导能力是指核心企业因其自身资源能力优势和中心地位而形成的能够影响其他创新参与者行为的能力。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核心企业主导能力结构测度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测度量表。结果表明:技术引领能力、平台构建能力、关系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核心企业主导能力测度的4个关键维度。其中,技术引领能力包括技术发展前瞻、核心技术资源、关键研发资源和行业地位声誉4个观察变量;平台构
期刊
[摘 要]基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系统梳理人口迁移规模、人口迁移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规律。采用耦合模型测算1992—2012年我国大陆31省相关变量的耦合度,实证检验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耦合机制,考察人口迁移模式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推动了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变,人口跨区域流动从过去大规模向东部地区迁移转为向多个增长极迁移;同时,受到人口承载压力的影响,东部地区
期刊
[摘 要]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和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所存在的管理和知识产权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应健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其安全管理和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加大其资源保护力度及资源使用监管力度等建议,以推进此项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据此,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应从单一的信息服
期刊
[摘 要]齐文化变革观的关键是“变”,核心是“创新”。以齐文化历史上的四次社会变革的变革观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视角,分析、研究齐文化变革观所形成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所蕴含的丰富唯物史观的哲学内涵。研究结果认为,吸取和传承齐文化变革观的思想精华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今山东所面临的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期刊
[摘 要]信托受益权的法律性质是信托法的重大问题,对此问题国内外理论界都存在多种学说且未形成主流观点。目前主要存在物权说、债权说、折中说等不同观点。从物权相关理论以及信托内涵分析,信托受益权具有对抗性、支配性和追及性,并且规定为物权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权益。可以将其纳入用益物权中,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用益物权。  [关键词]信托;受益权;物权;债权;用益物权  [中图分类号]DF521[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概论”新版内容涵盖了从毛泽东时期的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邓小平时期的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再到习近平时期的深刻阐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并体现出长期积淀、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对这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贯通性研究和深入系统的把握,有助于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折探索、开创发展、接续奋斗的历程,坚定中国
期刊
[摘 要]由于我国海洋能源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在颁布之初就存在着立法目标不清晰、法律条文原则化倾向、配套的可实施的法律制度缺失等主要问题,导致我国的海洋能源利用与法律制度需求不相符合的现状。通过对青岛市的经济以及能源使用状况的分析,检视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认为要促进海洋能源的发展,必须构建以设定和保护产权为主要目的的海洋能源法律制度,即从产权的设立、范围界定、纠纷解决、激励等方面着手研究,以此来进行
期刊
[摘 要]利用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引入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2个国家的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双方的市场规模、人口数量、贸易结合度、贸易距离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双边贸易潜力;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贸易结合度及贸易潜力也不尽相同,潜力释放具有明显差异。为进一步提升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可采取如下措施:分类施策
期刊
[摘 要]综合资源观与关系观理论,引入吸收能力中间变量,构建轮胎产业集群创新的资源-关系-吸收能力(Resource-Network-Absorption,RNA)分析模型,以山东省轮胎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以及结构方程(SEM)分析方法,对集群企业内部资源、网络关系资源与吸收能力三维要素各因子之间,以及各因子与集群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内部资源、社会资本与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