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人清少纳言留了一本书叫《枕草子》,写的平常物事,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她忍心这样,实在有趣,我很喜欢。比如她说四时之趣,春天是拂晓好,夏天是夜里好,秋天是傍晚好,冬天呢?她说: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清少纳言曾在皇宫当女官,才有“拿了炭到处分送”的场面,虽然锦上添花是好事,但雪中送炭除了好,还有暖意在里头。
  明清设有惜薪司,管理皇家木炭,那个地方叫红罗厂。于是炭就叫红罗炭,都是硬木烧成,炭显银霜色,据说都被截成长度一样的。从皇后到嫔妃,身份不同,供给木炭斤两递减,品质也随之下降。
  徐珂《清稗类钞》说:银骨炭出近京之西山窑,其炭白霜,无烟,难燃,不易熄,内务府掌之以供御用。选其尤佳者贮盆令满,复以灰糁其隙处,上用铜丝罩熟之,足支一昼夜。入此室处,温暖如春。
  道光皇帝有首诗写皇宫的暖: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窗栊。
  看起来他舒服坏了,可烧炭是个苦活儿,白乐天一首《卖炭翁》传诵千古,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可最后还是让官宦给夺了,名义是给了半匹红绡一丈绫,给皇宫送去了。
  唐代皇家好像有点冷,《开元天宝遗事》一百多则事体,有好几处写冷的,比如美人呵笔,说是十月大寒,明皇召诗人李白到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明皇让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用嘴呵呼热气将毛笔解冻,这般才将诏书草就。又说申王每至冬月,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还说歧王手冷,伸进官妓怀里暖着。
  书里记了一种炭: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初看以为是无烟煤,再看应该还是木炭。
  对于木炭,我熟悉一根木柴怎么变了成木炭,也熟悉木炭的质地,我少时经常看人烧炭。
  一般烧炭在深秋之后,树木的水分开始消减。一种砍柴扛回来烧,一种上山砍柴就地烧。要烧好炭,除了晴天,还得要硬柴,在我老家,青冈栎,槲树,桦栎,都是硬柴,砍好,截好。还得备些细柴,引火。我们那儿的炭窑都随意,大多找个地方挖个大坑,一层细柴一层硬柴码,码好之后得竖几个粗木桩,然后再盖土夯实,再盖再夯,像是一个大盖子。为什么要竖粗木桩?用做烟道,同时看火色。
  点火,浓烟起。离窑门最近的那根粗木头,不大一会儿,烧落下去,成了一个烟道,这时,得把窑门封了。
  这个烟道,开始也是浓烟,等它窜出火焰,还不行,冒青焰时,立刻用土封了。然后是第二个木桩落下……等到最后一个落下冒青焰封住,这才算大功告成。这需要时间,人也不能离窑,常常要守一天一夜才行。
  平常用炭,这样就好了,是黑炭。过两天,开窑取炭就行。讲究的,比如要烧制银炭,就得即时开窑,谓之晾火,把那红炭一根一根夹出来,捅掉树皮,再封土。等出土,都有一层银灰。敲之,有金属声,经烧,价钱比黑炭贵三二倍。
  黑炭也有区分,硬木烧的叫钢炭,杂木烧的叫麸炭,易燃,但不经烧。
  炭放在火盆里,用火种来引。放火种有讲究的,立冬之后,阳气下沉,火种得放在炭上。立春之后,阳气上升,火种得放在炭下。
  平常人家,冬天并不烤炭火,大多都有火塘,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就是舒服日子。
  烤炭火,除了过年,就是来客了。有三四佳客围坐,水壶座在火边,闲谈,茶喝干了,提壶续上,再好不过。不免想起外爷,泉水在屋后,日夜流淌,水壶也是小小的,一壶喝完,去屋后接来。外爷坐在火盆边上,说话,或者唱几句歌子,不一会儿,水壶轻轻哼了起来,再过一会儿,呸,呸,呸,水汽掀开壶盖……
  祖父也有风雅事,有一年除夕,烤美了,忽然唱起唐诗来,他年少念私塾的调子,忽的爆出一个火星,银亮亮的,像是给他喝采。
  那时候,我们喜欢跟女生说,夏天我是你的蒲扇,冬天我是你的木炭,觉得美妙极了,现在看起来有點可笑,只是那时的好物好意,那时人的明白,这是一种盛意。
  如今木炭几乎没有了,国家有法规,不允许随便烧炭。
  摘自作者公众号“nanzainan2046”
其他文献
冬天的风吹到哪里都是刺骨的冷。正午时分,我出差乘坐的列车缓缓到达这个名叫“紫霞”的小站。列车在此停站5分钟。  “哗!”车刚停稳,我对面的中年男子突然利落地打开了车窗。  “小——菲!小——菲!”他忽然大喊。很快,一个妇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在车窗外站定。她四十岁左右的样子,皮肤粗糙,不过可以清晰地推测出她年轻时的娟秀。  两人一时间却没说话。男人似乎有一点儿不敢看她,顿了一顿,方才又转过去:“今天
期刊
似乎历史要汉代出一个史学家与文学家,于是,历史便把一个名叫司马迁的人推到了中书令的岗位上,以此来成全司马迁和司马迁的《史记》。  汉代中书令是皇帝身边的秘书,掌管文书,起草诏书,考察其职位,确如班固所云:“尊宠任职。”并不在太史令之下。但是,当时的中书令皆为“刑余之人”,即受过腐刑或虽未受刑却被阉割过的人。对司马迁来说,这无疑是受到了一次屈辱,蒙受过一年有余的“蚕室”生活后,被赦出狱的司马迁却接受
期刊
结婚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要想让夫妻关系亲密,还需要成为彼此的玩伴。那么,在古代有哪些娱乐伴侣呢?  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是一对娱乐伴侣。  刘邦的妻子是吕雉。吕雉嫁给刘邦时才19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根据八卦记者司马迁的回忆,吕雉年老时容色衰减,由此倒推,她年轻时肯定是有美色的。最难得的是,她还特别贤惠,下田种地、纺线织布、做饭洗衣、照顾孩子、孝顺公婆,活脱脱的刘慧芳。  年轻、貌美、贤惠、家境好,这么
期刊
以前称量物品用的都是木杆秤。木杆秤在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一柄带着刻星的秤杆、一个铜盘(或秤钩)和一个砝码(秤砣),就可以用来称量东西的重量了。相传,木杆秤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根据杠杆原理发明的,那时统一的度量衡还没有出现,鲁班夜观天象,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制成十三颗星花,定一颗星花为一两,十三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秤杆上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成为十六颗星,改十六两为一斤,并颁布诏
期刊
第一眼读到“如花在野过一生”这句,不觉一怔,当下心生浩荡。眼前已是点点野花在风中招摇,不丰满,不艳丽,却自有风骨。  能如花在野过一生的有几人?我们大多贪恋温室里的安然舒适,痴迷红尘中的掌声与厚泽。谁甘愿一生活在荒郊、长在野外?这样的人生该是寂寞而苍凉的吧?然而却干净自在,自会有喜欢的人为之着迷。  能称得上如花在野过一生的女人,三毛算一个吧。她一生我行我素,不为名利世俗困顿,执著地追逐诗与远方。
期刊
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你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发光。生命不息,希望不止。”霍金说的这段话,像一盏灯火闪耀在我的生命里。  命运对霍金是残酷的。他在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久就瘫痪了,医生说最多还有两年的寿命。过了几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就这样,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疾病已使他的
期刊
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与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对谈集《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以下简称“音乐”)。  人生总会拥有一些休闲的日子,如果你认为从来没有,那么我只好表示遗憾。我还是认为会有的,那么午后小憩之时,之后,你总得想一点事情填满时光。诚然,人生本就存在多元选择,有些成本还很低,睡懒觉,散步、发呆、冥想、打牌、翻闲书、做家务、吹大牛,都是可以想见的情形。  村上春树无疑是酷爱音乐的,音乐不仅写进
期刊
人的一生,匆匆忙忙走过去了。壮行不止,作为人生大写意的形态,被世界上所有民族动情地叙述着。  古老的欧洲征尘滚滚,军士们左手执盾牌,右手持长矛,与友军相遇时,经常发生误伤,引起冲突,便定下靠右行走的军规。  欧洲大陆硝烟散尽后,歌舞升平,宝车骏马载着标有家徽的贵族,在马路左侧高视阔步,将下层人挤到右边去。乘车的和步行的,高贵的和低贱的,泾渭分明。  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车马行人又一律靠
期刊
种子  它洒入土壤时  正遇上狂风暴雨  当阳光拨开乌云时  土地已被击溃  谁曾想到  这粒种子发芽了  春去秋来在温柔的黎明中  在彩色的摇篮里  一枚枚硕果睁开了眼睛  天堂  她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了  但脑海里时常浮现  上海的早晨,密探  还有京都纪事  她饰演的一个个角色  过去对美丽的认知  太过于肤浅  直到遥望天堂里  她的倩影  才感悟到人世间  有几人堪称美丽  大师之问  大
期刊
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饭局是识人用人最佳场所  有的人不喜欢坐在领导身边,老是挑离领导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  每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