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别样老来乐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kkkkk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老少互助有特色
  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德国的互助养老可谓颇具特色。一位叫克劳迪娅的老人和她的4位同龄朋友在慕尼黑江畔区合买了一栋19世纪的别墅,将它翻修改装后,作为安享晚年的寓所。在别墅里,老人们各自拥有一个卧室,并共用厨房、客厅。平时,他们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担当“主厨”、园丁、采购……这样同龄人相助,费用没有养老院那么高,还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居生活。
  在德国,还有一种颇有新意的互助模式,这就是民政部门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搞的老少互助。家住法兰克福的老先生格特诺,独居带花园的别墅,很寂寞。想找个像他外孙女一样年龄的大学生来家“做客”。便委托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处贴了一个广告,随即,教育系学生玛丽搬进了老人的家。玛丽住在格特诺女儿原来住的房间,家里的电器家具可以随便使用,而且不用交房租。但玛丽也很勤快,对老人也很关心,将每天做晚餐的活全承包了,饭后还会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经常陪老人散步,帮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
  法国:“别墅家庭”解孤寂
  在法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往往会选择“家庭护士”来料理生活起居。虽然生活无忧,但老人心中的孤寂却无人理会。基于此,法国前几年兴起了一个叫做“别墅家庭”的计划,缺少温情的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美国:躲开“空巢”住公寓
  在美国,老人大多崇尚独立生活,但也喜欢住在熟悉环境中,因此老年互助社区成为美国老人们的理想选择。他们只需要每年交数百美元会费,就能以低廉价格享受社区提供的购物、医疗等服务。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美国老人会选择在老年公寓度过人生的“夕阳岁月”。弗州62岁以上老人可以申请入住老年公寓,那里有专职员工照顾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入住高档公寓或政府资助的老年公寓。前者为私立,收费昂贵,服务设施和质量也相应更好;后者是老年公寓的主流,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老人,入住者需符合一定的年收入要求,因州而异,并将收入的1/3交给公寓,不足费用由政府支付。
  英国:“老年村”里享清福
  英国赫特福德郡附近有一个叫“城堡村”的地方,村里共有150所住宅,商店、酒吧、图书馆、医院等设施应有尽有。与众不同的是,住在这里的村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人。
  从外观看,赫特福德郡的这个老年村到处宽敞整洁,看上去像幅风景画一般。除了工作人员之外,居民们的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村里听不见婴儿的哭叫声,看不到青少年打闹,甚至连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不轻易来此打扰。老人们平时种花、打球、聊天,享受着安静的晚年生活。
  为了便于管理,村里还制定了特别的规矩,比如汽车时速限制在10英里左右;各家衣服不许挂在外面晾晒;严格控制宠物饲养等等。几年前搬到此地的戈德费罗说:“这里的人相处非常融洽。我和老伴在许多地方都有房产,但比较起来,还是最喜欢这个世外桃源。”
  此外,园艺也是英国老人社交、排解孤单、改善情绪的一个途径。住在伦敦北部哈罗的莫里斯退休在家,现在很享受每天在自家后院里剪花草、种蔬果的日子。
  莫里斯说:“以前工作繁忙,很少跟周围邻居交流,现在时间多了,慢慢地我们会在后院隔着篱笆聊聊种瓜果的经验,还常和邻居换菜吃。因为每个人家种的蔬菜不一样,自己种的又吃不完,交换着吃,既不浪费,又增进了邻里的感情。”还有很多英国老人会参加志愿性的慈善机构、开创新事业,如开咖啡馆、开餐馆、办咨询公司等。
  (摘自《养生保健》)
其他文献
第一个发现王总工程师去世的是他的邻居老赵。自打退休,俩人常常搭伴去打门球。这几天,王总没有出门,老赵还以为他又去了远在外地的儿子家,就没在意。可这几日,老赵总觉得蹊跷:没听他叨叨,怎么就不见人了?老赵心里想着,忍不住敲敲王总的门,忽然闻着一股异常的味儿。老赵慌了,急忙向外跑。待老赵带人撬开王总的家门时,发现老人家已经死在家里好几天了。法医鉴定:突发性心肌梗死。  王总的儿子得知消息,后悔得直跺脚:
期刊
在斯德哥尔摩东城一条主要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角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推荐我去看这“街头一景”。  那是立春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我匆匆赶去上班,果真在那街角看到了他,只是又多了一项内容:在我驻足的一两分钟内,他忽然向右侧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似在做“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刷地甩过头,保持垂手并脚的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
期刊
痛悔:父亲走丢在她的城市  李婷婷和丈夫柴海华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于2006年7月,在上海环城路的郎俊春天小区按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成为新上海人。正当她们庆祝的时候,李婷婷接到哥哥的电话,说68岁的父亲有些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她心急如焚。其实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发现父亲的头发更白、背更驼、精神已大不如从前了,自己远在上海,对河南老家的父亲她只能每月寄些钱,这一次,她请了年休假,急忙带着女
期刊
从北京市区向东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燕郊。在这片毗邻河北省的北京郊区,一座大型养老院正在这绿色的田野上拔地而起。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是中国未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而兴建养老院,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  到2015年,“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将会拥有12000张床位,它还配备了一所设施先进的附属医院,医院里设有3000张床位。养护中心和附属医院都是“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的一部分。  对中国来
期刊
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从相识相爱至生离死别,历经整整一甲子。5年前,妻子去世。在两人共同生活的60年里,妻子的照片时有遗落,生活的点滴也无法保留。于是他把对她的思念画成一幅幅图画,写成一个个故事。“那些画面其实一直在脑海里,把它们画出来,怕的是有一天老了会忘记。”饶平如说,“再老我也不许自己忘记她。”于是,他买来丰子恺、叶浅予和华君武的画集开始临摹、创作,一张画他总要细细画上三四天才能完成。  5年里
期刊
爸爸得了重病,急性肝炎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因为照顾爸爸,我也传染了肝炎,一时病情比爸爸还重,自己也要住医院了。  在我住院期间,传来了周恩来去世的消息,上海的当权者禁止民间悼念周恩来。我一听,立即拉着一起住院的静安区副区长赵纪锁先生,在虹桥医院第六病区组织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所有的病人都参加了。追悼会过后,我又把会场布置成一个灵堂,再将自己的床搬到隔壁守护。这是当时全上海唯一的民间悼念仪式,我知道
期刊
目前,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因。  遗憾的是,他们跌倒时往往无人敢扶。偶有雷锋传人试图冒险施救,不是被讹诈就是被法官庄严地依据常识判处巨额赔款,以至于跌倒受伤老人延误治疗魂归九泉的人间惨剧时有发生。有专家感慨:十三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  这样的道德境界显然与大国公民的素质相去甚远,为了激励更多人战胜内心恐惧,去扶危济困,社会各方人士群策群力,积极寻求保护这些敢逆潮流而动的救
期刊
我住的大院,一共就十几户人家,晚上大门一关其实就是一家,小门关了各回各家。院子里上年纪的老人居多,不算老人们的子女,我就是最小的了。老人们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人人都有军功章的,现在他们都儿孙绕膝,快乐地颐养天年。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院里年纪最大的老奶奶,这几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让大伙跟着我笑一笑。  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我问:“你妈妈怎么不出来呢?”我说:“她腿不好不愿意走动。”奶奶居然
期刊
麦克拉档案  1995年:生于塞拉里昂。  1999年:被美国家庭收养,约5岁时在费城摇滚舞学校学习。  2011年:成为芭蕾舞电视纪录片《起点》的主角,并在《与星共舞》电视选秀节目上一展舞姿。  2012年:毕业于纽约美国芭蕾舞剧院的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学校,加入哈莱姆舞剧院。  2012年7月19日:在南非第一次登台正式演出,在《海盗》一剧里扮演Gulnare一角。  塞拉里昂三姐妹  1
期刊
国未富,民先老,这已经是中国目前的真实写照。  2亿老年人!这个数字已近在咫尺,相当于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有这样的一个老人群体,现在却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困境:癌症晚期患者无处收治,内心充满对死亡的恐惧;1080万的失能老人中仅有不到2%能得到养老院中的一席床位;全国超过百万个失独家庭,对他们来说,失去孩子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如何让这些失能、失独老人走完最后一程,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整个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