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而电影赏析作为现目前非常流行的教学手段广受学生的喜爱,当二者跨界碰撞时,“教”与“学”双方将会产生一定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电影赏析”与“模型教学”两者结合的教学活动模式,提出可行的实施流程及此教学手段中教师需注意的几个关键因素。希望在该课程中应用电影赏析教学手段,从视觉、感官等因素启发学生的三维空间创作能力,令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必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影赏析;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探索;跨界艺术
0 前言
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它兼顾教学和实践的双重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实操能力。[1]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观众在虚拟的情景中体验其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2]而电影场景空间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一部影视作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烘托情感,彰显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影片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体现。[3]在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加入电影赏析作为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令学生感受影片中优秀的空间设计、室内场景,并通过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的环境艺术氛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模型设计中探讨空间构成、思考空间形态、理解空间的组成元素,通过模型传达更为细腻的人文情怀部分,为传统、单一、冰冷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模型制作本身,教师或学生直接收集平面图和效果图,然后将这些资料以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一失去用模型来探索空间的本质意义,难以训练学生三维空间思考能力;其二很难从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这种教学过程不是设计阶段忽略模型制作,就是模型制作仅仅用于设计成果的表达,没有真正起到相互促进作用。[1]
1.2 实训场地有限
专业教室和实训场地的建立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模型实训室建设欠缺,设备投入有限,制作模型常用的激光雕刻机、切割机等设备较少配置,受限于场地和设备,学生只能制作简易的手工模型,使得许多学生的想法无法再模型中很好的表达。[1]
1.3 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基础相对有限,审美水平一般,对空间的想象力薄弱,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既要“创作”又要“制作”,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在“创作”中易产生思考的惰性,在“制作”时又易发生想法无从表达困惑。
2 教学活动模式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文探讨以电影赏析为教学手段的新模式,并将该模式分为以下3个阶段逐层推进,具体做法如下:
2.1 前期传递阶段
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探索加入电影赏析作为教学手段并非设置在该课程的整个阶段,建议教师可在课程的中段或后段进行。在学生掌握了最初步的模型构建技法后,开始通过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初步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课前或课中播放含有优秀场景艺术的电影片给学生观赏,也可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电影场景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在模型设计前期阶段的渗透式教学与交流,使得学生收到感官化的视觉传达。
2.2 课内实践内化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一部或几部电影,设定一个或几个主题,让学生以空间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电影赏析,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寻找模型设计的突破口,并对此展开探究,这是此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需要用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反复观看和讨论影片,体会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细节,以模型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此过程中可借助“头脑风暴”“图表法”“图示分析法”等方法启发学生,以影片为蓝本,通过反复赏析,推敲空间语言,传递出有温度和情怀的作品,即实现了从赏析到设计语言的内化。
2.3 课后交流及反思阶段
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教学平台进行展示,指导学生截取影片中具启发性或指导意义的片段,与最终的模型成品共同展示,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探索甚至共鸣,这种模式远比临摹图片制作出冰冷和不带情感的模型作品更易引起学生交流和反思。
3 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3.1 前期基础知识和技法铺垫
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模型建构法后,教师可以筛选部分有艺术价值,建筑场景优美的电影给学生观看,许多电影的拍摄取景包含了伟大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空间的构成、形态、特点等方面斟酌电影中的关键片段,对空间场景影响的因素、环境的特点等进行引导和解说,在课堂上渗透电影赏析基础知识。
3.2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组长,每组以一部电影为蓝本,这部电影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自己挑选的。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广泛的,它可以是像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有着浓郁经典美式室内场景的文艺片,也可以是韩国电影《建筑学概论》这类充满人文关怀并拥有现代简约风格建筑空间的爱情片,也可以像《盗梦空间》或《2012》这样包含大量矛盾空间和错视觉空间的科幻片,甚至是《秒速5厘米》这类实地取景绘制的日本写实性动画片等等。教师把电影选择的权利赋予同学,尊重每位成员的想法,激发兴趣、充分调动每组同学的积极性。
3.3 寻找设计“切入点”
学生根据各自的选题赏析电影,教师辅助他们寻找模型构建的“切入点”,也就是确定空间主题。期间,教师以“问题法”“ 图示分析法”“ 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具体为:首先,帮助他们把场景的风格进行分类,如中式新古典、美式、欧陆风、北欧风、现代简约风等等;其次,可以从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环境艺术设计,激发想象力;最后,从影片传达的人文情怀中启发学生思考,主要表现在场景的软装饰和细节方面。小组内每位成员赏析电影的视角不同,对“切入点”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须辅助该组同学对比思考、分析主次,定好主题。 3.4 构建模型,反复推敲
本阶段基于每个小组所表达的主题方案,通过反复的赏析和推敲空间构成的形式,深化设计,指导模型制作。这个过程是以电影赏析应用于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需要小组成员紧密配合,包括:买材料、画草图、绘制CAD平面与立面图、搭建模型等等。此过程中有的小组会进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比较顺利,而有的小组可能会遇到许多阻碍,如想法表达与现实有差距、偏离主题、材料搭配不得当,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建构模型空间等。教师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辅导,引导学生推敲方案,紧扣每一小组的电影蓝本,并给予同学赏析影片外的其他相关案例作为参考,逐步突破难点。
3.5 反思与批判
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同学们所呈现的作品与普通模仿式教学所呈现的模型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故事,小小的模型空间凝固了同学们对影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很容易投入在创作其中。因此,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能较普通教学模式更易主动引起反思,在作品完成后也因能基于电影为蓝本形成批判性思考,其中未解决的部分就如一个为完结的故事,待接下来的课程或实践中寻找答案;而那些为了“制作”而“制作”的模型不但作品较难再深入,而且难以引发深入反思。
4 课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不断交流,接受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多元的诠释方式。因为不同学习个体对电影的理解和视角不同,他们会发现其他组员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尊重不容的声音,即可避免模型方案过于主观、片面和单一,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分析主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正是该课程中需要同学以小组协助,共同完成作品的原因所在。
4.2 增值学习,储备一定电影知识
既然以电影赏析作为课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电影欣赏眼光,在平时储备一些优秀的电影素材,并且这些素材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特点,不必过于深奥。
4.3 巧设问题,引导讨论,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和比较,另学生较能有方向性地去思考。一开始可以提问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确定模型主题,然后可让学生思考模型建构技法表达的解决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问题或讨论拓展思考层面,并渐此深入讨论模型构建空间时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4.4 多元的评价标准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有了电影作为 “参照物”,评价的标准也就更为多元。建筑空间主题是否得当,模型表达能否切题,细部、家具、软装饰和道具可否传达影片的情感等等都将综合反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 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较为呆板、单一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在此模式中不断自我增值、懂得尊重不同的学习个体、巧设问题和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令 “教”与“学”双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引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美学,2012(10):130+159.
[2] 杨馥如.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31.
[3] 张强.关于电影场景设计的文化艺术分析[J].电影评价,2013(4):24.
[4] 谢勇.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7-39.
[5] 赵金.高职院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论坛,2013(5):174-175.
[6] 曹会波.小议模型制作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2011(6):52-53.
[7] 程宏,刘琪,徐文娟,戴慧萍.实体模型制作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5.
[8] 张俊竹.“产学研用”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艺术计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01):133-134.
作者简介:李秀慧(1985—),海南人,硕士研究生,初级讲师,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及展示设计。
关键词:电影赏析;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探索;跨界艺术
0 前言
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它兼顾教学和实践的双重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实操能力。[1]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观众在虚拟的情景中体验其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2]而电影场景空间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一部影视作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烘托情感,彰显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影片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体现。[3]在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加入电影赏析作为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令学生感受影片中优秀的空间设计、室内场景,并通过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的环境艺术氛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模型设计中探讨空间构成、思考空间形态、理解空间的组成元素,通过模型传达更为细腻的人文情怀部分,为传统、单一、冰冷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模型制作本身,教师或学生直接收集平面图和效果图,然后将这些资料以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一失去用模型来探索空间的本质意义,难以训练学生三维空间思考能力;其二很难从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这种教学过程不是设计阶段忽略模型制作,就是模型制作仅仅用于设计成果的表达,没有真正起到相互促进作用。[1]
1.2 实训场地有限
专业教室和实训场地的建立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模型实训室建设欠缺,设备投入有限,制作模型常用的激光雕刻机、切割机等设备较少配置,受限于场地和设备,学生只能制作简易的手工模型,使得许多学生的想法无法再模型中很好的表达。[1]
1.3 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基础相对有限,审美水平一般,对空间的想象力薄弱,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既要“创作”又要“制作”,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在“创作”中易产生思考的惰性,在“制作”时又易发生想法无从表达困惑。
2 教学活动模式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文探讨以电影赏析为教学手段的新模式,并将该模式分为以下3个阶段逐层推进,具体做法如下:
2.1 前期传递阶段
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探索加入电影赏析作为教学手段并非设置在该课程的整个阶段,建议教师可在课程的中段或后段进行。在学生掌握了最初步的模型构建技法后,开始通过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初步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课前或课中播放含有优秀场景艺术的电影片给学生观赏,也可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电影场景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在模型设计前期阶段的渗透式教学与交流,使得学生收到感官化的视觉传达。
2.2 课内实践内化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一部或几部电影,设定一个或几个主题,让学生以空间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电影赏析,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寻找模型设计的突破口,并对此展开探究,这是此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需要用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反复观看和讨论影片,体会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细节,以模型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此过程中可借助“头脑风暴”“图表法”“图示分析法”等方法启发学生,以影片为蓝本,通过反复赏析,推敲空间语言,传递出有温度和情怀的作品,即实现了从赏析到设计语言的内化。
2.3 课后交流及反思阶段
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教学平台进行展示,指导学生截取影片中具启发性或指导意义的片段,与最终的模型成品共同展示,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探索甚至共鸣,这种模式远比临摹图片制作出冰冷和不带情感的模型作品更易引起学生交流和反思。
3 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3.1 前期基础知识和技法铺垫
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模型建构法后,教师可以筛选部分有艺术价值,建筑场景优美的电影给学生观看,许多电影的拍摄取景包含了伟大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空间的构成、形态、特点等方面斟酌电影中的关键片段,对空间场景影响的因素、环境的特点等进行引导和解说,在课堂上渗透电影赏析基础知识。
3.2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组长,每组以一部电影为蓝本,这部电影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自己挑选的。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广泛的,它可以是像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有着浓郁经典美式室内场景的文艺片,也可以是韩国电影《建筑学概论》这类充满人文关怀并拥有现代简约风格建筑空间的爱情片,也可以像《盗梦空间》或《2012》这样包含大量矛盾空间和错视觉空间的科幻片,甚至是《秒速5厘米》这类实地取景绘制的日本写实性动画片等等。教师把电影选择的权利赋予同学,尊重每位成员的想法,激发兴趣、充分调动每组同学的积极性。
3.3 寻找设计“切入点”
学生根据各自的选题赏析电影,教师辅助他们寻找模型构建的“切入点”,也就是确定空间主题。期间,教师以“问题法”“ 图示分析法”“ 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具体为:首先,帮助他们把场景的风格进行分类,如中式新古典、美式、欧陆风、北欧风、现代简约风等等;其次,可以从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环境艺术设计,激发想象力;最后,从影片传达的人文情怀中启发学生思考,主要表现在场景的软装饰和细节方面。小组内每位成员赏析电影的视角不同,对“切入点”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须辅助该组同学对比思考、分析主次,定好主题。 3.4 构建模型,反复推敲
本阶段基于每个小组所表达的主题方案,通过反复的赏析和推敲空间构成的形式,深化设计,指导模型制作。这个过程是以电影赏析应用于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需要小组成员紧密配合,包括:买材料、画草图、绘制CAD平面与立面图、搭建模型等等。此过程中有的小组会进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比较顺利,而有的小组可能会遇到许多阻碍,如想法表达与现实有差距、偏离主题、材料搭配不得当,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建构模型空间等。教师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辅导,引导学生推敲方案,紧扣每一小组的电影蓝本,并给予同学赏析影片外的其他相关案例作为参考,逐步突破难点。
3.5 反思与批判
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同学们所呈现的作品与普通模仿式教学所呈现的模型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故事,小小的模型空间凝固了同学们对影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很容易投入在创作其中。因此,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能较普通教学模式更易主动引起反思,在作品完成后也因能基于电影为蓝本形成批判性思考,其中未解决的部分就如一个为完结的故事,待接下来的课程或实践中寻找答案;而那些为了“制作”而“制作”的模型不但作品较难再深入,而且难以引发深入反思。
4 课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不断交流,接受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多元的诠释方式。因为不同学习个体对电影的理解和视角不同,他们会发现其他组员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尊重不容的声音,即可避免模型方案过于主观、片面和单一,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分析主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正是该课程中需要同学以小组协助,共同完成作品的原因所在。
4.2 增值学习,储备一定电影知识
既然以电影赏析作为课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电影欣赏眼光,在平时储备一些优秀的电影素材,并且这些素材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特点,不必过于深奥。
4.3 巧设问题,引导讨论,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和比较,另学生较能有方向性地去思考。一开始可以提问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确定模型主题,然后可让学生思考模型建构技法表达的解决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问题或讨论拓展思考层面,并渐此深入讨论模型构建空间时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4.4 多元的评价标准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有了电影作为 “参照物”,评价的标准也就更为多元。建筑空间主题是否得当,模型表达能否切题,细部、家具、软装饰和道具可否传达影片的情感等等都将综合反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 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较为呆板、单一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在此模式中不断自我增值、懂得尊重不同的学习个体、巧设问题和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令 “教”与“学”双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引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美学,2012(10):130+159.
[2] 杨馥如.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31.
[3] 张强.关于电影场景设计的文化艺术分析[J].电影评价,2013(4):24.
[4] 谢勇.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7-39.
[5] 赵金.高职院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论坛,2013(5):174-175.
[6] 曹会波.小议模型制作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2011(6):52-53.
[7] 程宏,刘琪,徐文娟,戴慧萍.实体模型制作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5.
[8] 张俊竹.“产学研用”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艺术计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01):133-134.
作者简介:李秀慧(1985—),海南人,硕士研究生,初级讲师,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及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