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阐述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如何把就业指导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贯穿于育人全过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营造育人环境,在学生中分阶段进行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综合素质;就业指导;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创业能力;创新意识;教学环节
学生培养质量与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全面提高质量后,如何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是各个高校改革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结合就业形势,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渠道,新方法,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全员教师探索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就业指导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作一些初探。
1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教学改革,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虽然目前高等学校推行着各种就业指导形式,但必须看到,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和效果同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根本症结主要在教育观念上,即在对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倾向,以深层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虽然全社会都在谈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门也在强调设计职业生涯是全校学生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人们常常把就业指导当作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没有把它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就业教育常常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人们习惯于把专业课和文化课之外的一种教育,而把文化课和专業课排斥在就业教育之外,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实际上。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由计划性转向市场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由铁饭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随着科学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在信息时代,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现有知识的启蒙,一方面使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的存在状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直接反应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素质的核心环节。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缺乏文理渗透和通识教育等弊端。这些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拓宽专业,交叉培养,扩大弹性,发展个性,重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就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订人教学全过程,鼓励教师的教学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思维教育和训练。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2 开展“创业先进”人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身心健康素质
有德无才的人是脆弱的,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实现从成才到成熟、从成熟到成才、从成才到成功的递进。所以,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杜会发展变革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具备完整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学校应秉承行业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把“创业”精神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坚持就业教育四年不断线。首先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中。针对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军事训练为载体,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目标,将行业的优良传统教育渗透到军训和人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对学校和行业的认同感,使学生形成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逐步树立“学一行,爱一行”的献身思想;其次,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坚持行业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大力宣传历届毕业生创业事迹,使创业精神成为激发广大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科技报国的强大动力,使之成为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助推器;再次,在毕业生教育中,加强对毕业进行“创业人物”精神的教育,在毕业生中畅想“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用大量在基层建功立业、事业有成的毕业生例子,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打牢事业发展的根基。把就业指导贯穿从入学教育日常学习生活,毕业教育三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发展自我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心理矛盾和内心困惑较多。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比较顺利。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和学校应负的责任。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学校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考试心理辅导”,“毕业生择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讲座。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 强化实践教学,开展阶段目标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各方面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学校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专业行业联系,着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现行的实验教学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由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发展:在抓好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将第二课堂的入学培养计划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厂矿进行真正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利用实习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通过分阶段有重点的抓好实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使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增加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当前,学校工作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阶段就业指导教育。即一年级重点抓基础教育、适应性教育和品德行为教育,打牢学生思想道德根基;二年级重点抓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和知识技能教育,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三年级抓成才教育,树立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四年级抓毕业设计,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就业教育,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四个阶段目标都应体现一个“创”字。通过阶段目标教育使 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达到了相应的目标,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阶段目标教育是一次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整个学校教师工作者的任务。因此,应该把阶段目标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学校领导、教师、职工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无论是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特殊角色,都要通过教学自觉参与其中,要以自身作风,学风感染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 大力開展校园文化创造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不可否认,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做了部分的改革和调整,但相对社会的需求,毕竟是滞后的。因此校园文化一方面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还直接成为常规教育和教学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补充。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校应设立多项经费,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每年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通过大赛磨练学生的意志、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尽快建立大学生素质评估标准,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并把学生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自信心、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高雅的意境作为评价学生整体素质的依据。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同时,注重多方面、多渠道的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8期[J],中国教育报刊,2009年3月5日
关键词 综合素质;就业指导;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创业能力;创新意识;教学环节
学生培养质量与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全面提高质量后,如何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是各个高校改革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结合就业形势,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渠道,新方法,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全员教师探索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就业指导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作一些初探。
1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教学改革,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虽然目前高等学校推行着各种就业指导形式,但必须看到,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和效果同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根本症结主要在教育观念上,即在对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倾向,以深层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虽然全社会都在谈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门也在强调设计职业生涯是全校学生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人们常常把就业指导当作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没有把它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就业教育常常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人们习惯于把专业课和文化课之外的一种教育,而把文化课和专業课排斥在就业教育之外,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实际上。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由计划性转向市场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由铁饭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随着科学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在信息时代,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现有知识的启蒙,一方面使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的存在状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直接反应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素质的核心环节。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缺乏文理渗透和通识教育等弊端。这些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拓宽专业,交叉培养,扩大弹性,发展个性,重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就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订人教学全过程,鼓励教师的教学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思维教育和训练。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2 开展“创业先进”人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身心健康素质
有德无才的人是脆弱的,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实现从成才到成熟、从成熟到成才、从成才到成功的递进。所以,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杜会发展变革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具备完整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学校应秉承行业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把“创业”精神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坚持就业教育四年不断线。首先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中。针对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军事训练为载体,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目标,将行业的优良传统教育渗透到军训和人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对学校和行业的认同感,使学生形成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逐步树立“学一行,爱一行”的献身思想;其次,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坚持行业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大力宣传历届毕业生创业事迹,使创业精神成为激发广大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科技报国的强大动力,使之成为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助推器;再次,在毕业生教育中,加强对毕业进行“创业人物”精神的教育,在毕业生中畅想“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用大量在基层建功立业、事业有成的毕业生例子,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打牢事业发展的根基。把就业指导贯穿从入学教育日常学习生活,毕业教育三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发展自我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心理矛盾和内心困惑较多。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比较顺利。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和学校应负的责任。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学校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考试心理辅导”,“毕业生择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讲座。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 强化实践教学,开展阶段目标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各方面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学校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专业行业联系,着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现行的实验教学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由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发展:在抓好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将第二课堂的入学培养计划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厂矿进行真正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利用实习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通过分阶段有重点的抓好实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使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增加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当前,学校工作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阶段就业指导教育。即一年级重点抓基础教育、适应性教育和品德行为教育,打牢学生思想道德根基;二年级重点抓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和知识技能教育,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三年级抓成才教育,树立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四年级抓毕业设计,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就业教育,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四个阶段目标都应体现一个“创”字。通过阶段目标教育使 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达到了相应的目标,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阶段目标教育是一次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整个学校教师工作者的任务。因此,应该把阶段目标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学校领导、教师、职工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无论是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特殊角色,都要通过教学自觉参与其中,要以自身作风,学风感染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 大力開展校园文化创造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不可否认,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做了部分的改革和调整,但相对社会的需求,毕竟是滞后的。因此校园文化一方面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还直接成为常规教育和教学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补充。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校应设立多项经费,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每年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通过大赛磨练学生的意志、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尽快建立大学生素质评估标准,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并把学生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自信心、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高雅的意境作为评价学生整体素质的依据。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同时,注重多方面、多渠道的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8期[J],中国教育报刊,2009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