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兴趣伴随语文教学全程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中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新时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精神引领者,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同时讲究授课艺术,并能引领学生融入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汲取知识,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培养提高兴趣 主动学好语文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朱智贤:《儿童心理学》)。还处于懵懂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还没有非常明确,往往无法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为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广大语文学科同仁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地探索和努力,确也收到了一定实效。然而,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害怕上语文课。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人作为一名常年在农村中学教学的语文教师,就教学过程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精神的引领者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知识性很强,因此教师授课时往往过于强调传授这个媒介,即使运用了启发式,也常是高高在上,以权威形式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枯燥地学习,自然缺失了学习兴趣。好在“新课标”对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了界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新型、民主、平等、朋友式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快乐中培育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素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每一章都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每一段都蕴含着作者的爱恨情愁。假如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入那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段岁月的脉搏,让学生融入生活,在体验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主动参与学习,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作为一个民主平等型的新型教师,不但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引领者。作为一名朋友式的教师,极易赢得学生的真诚尊敬和充分信赖。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这严格,只会让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真诚地关怀和爱护。因此,当我带着学生们徜徉于书山学海、痴迷于语言文字之中时,学生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孜孜不倦地自主学习,对语文的兴趣日隆。具有情感投入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
  二、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可以稳固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 “乐”提到重要地位,我们知道:主动需求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一句话,要让课堂的“思”和“言”的活跃起来,尤其是“言”。为此,备课时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素养、表达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思”后产生“言”的冲动,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在一些语文活动中,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语文程度较高的同学完成要求高的任务,语文程度较低的学生只点到即可。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只有加强针对性,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才能让最多数的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得,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才会得到保有并提高。
  三、教师授课艺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学生是否能全神贯注始终如一地保持激情参与学习,特别是语文学科,一方面看教师的个人魅力,另一面也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技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的原因分析来看,其中有教师一方的原因,如讲授方法千篇一律,语言枯燥无味,照本宣科,上一节课如同开一场新闻发布会等。长此以往,不但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
  那么,如何呈现好的讲授艺术呢?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可制作课件,借助电脑,把知识变成图片、动画、视频,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就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产生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我在教授《桥之美》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桥的图片,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为桥的美丽而惊叹不已,我再从容地让学生加以比较,通过讨论欣赏发现不同风格的桥所具有的不同美感,并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实用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一堂抽象的课文变得生动活跃。2.在课堂上,经常性举行小组比赛。小组中只要有同学回答对了,就可以给个人及全组加分,累计到期中考试时做一个总结,根据同学表现及小组总分的平均分来给同学加分。中学生大多荣誉感很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往往你追我赶,积极发言。期中考试后,我则采取老师与同学比赛的方法:同学答对了小组加分,老师扣分;同学答错了不扣分,但是老师可以加分。同学们常常是刚让我得分了马上又把我的分数抢走。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我和同学的得分不相上下,他们就跟我说:“老师,这节课让你得了那么多分,下节课我们就会把它抢回来的。”果然下一节课时,他们更加努力,表现非凡,又把我的分数抢走了。
  四、融入生活学习语文是学生学习兴趣不竭的源泉
  再生动的文章,再精彩的授课,脱离了生活实际,仅仅停留在表象上,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毕竟我们的学生还是孩子,缺失了一份阅历,也少了一份感悟。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活。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语文教学才会多一份情感体验,学习兴趣才会不断被激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它告诉我们,教育不要拘泥于几本教科书,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合起来。“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当然,限于条件,我们不可能经常性地带学生深入生活。不过,带学生到郊外踏青,到社区体验,回来后写写心得或写写所见之景,学生就能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写生活中事,从而也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生活是浩渺无边的海洋,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生活之美,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学生就不会再把语文列为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汲取知识,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沈阳出版社.
  [2]霍懋征. 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常规的教学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次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和反思,力争
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足够多的创新型人才,而让学生整天枯坐在教室里,单纯地听老师讲解是没有效果的。因此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需要动力,而动力则来自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渴望和追求,来自于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和正确的引导。所以,有激情的课堂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浅谈自己的观点与作法。  1. 运用美妙的语言,引人入胜,让师生激情满怀  语言虽说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摘要】《历史与社会》试卷评讲课质量对于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至关重要。教师通过试卷的评讲,不仅要让学生对阶段性的学习状况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而且要在试卷评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渗透情感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提升其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试卷答题能力,但是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试卷评讲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就《历史与社会》试卷评讲存在的问题及校正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多系统神经变性疾病,除典型运动症状外,视功能受损症状也常见于PD患者。多项观察发现PD患者存在视网膜形态结
以R-(+)-长叶薄荷酮为起始原料,经1,4-加成、还原两步反应合成了手性辅助试剂标题化合物及其差向异构体(+)-1S,2S,5R-8-(4-甲氧基苯)薄荷醇,总产率83%。其结构经1HNMR和13CNM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初步研究了甘薯生根灵对不同插苗茎段的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生根灵可明显促进插苗萌发生根和根系生长,增加根条数、根系体积和重量,促进其分化发育为
我们祖国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人文价值,对于华夏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的古代语言文字,学起来难免觉得费劲、乏味。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在经典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搭建一个个平台,让学生乐于接触,易于感悟,善于交流、表达,让这些看似枯燥的经典鲜活起来。  首先,依托课本,拓展经典课堂。小学语文课本中,尤其是现行的苏教版,就很注重经典的学
目的:研究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LP)皮损中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caspase-9、Apaf-1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分析二者的表达与扁平苔藓中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0例LP皮损和3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的情况及caspase-9和Apaf-1蛋白的表达部位和表达强弱;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caspase-
一、试卷讲评课的常见误区  1.主次不分。在试卷讲评时以题号为序,泛泛而谈、面面俱到,结果是该讲的地方没讲,不该讲的地方却讲个没完。  2.缺少方法。教师在试卷评析时,着重强调哪道题错了、正确的应怎样解答,而忽视了为什么错?错在哪?这样的题应从哪方面去思考?还有没有第二种解法?教师缺乏方法指导。  3.教师“满堂灌”。一份数学试卷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共26题左右,讲评时,教师往往感到时间太少不
“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泉”,这是画家绘画时空白的境界,其目的是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余地;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哮”、“万马齐喑”,时而“游丝欲断”、“柔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