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延安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ffh8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段时间,延安在中国的历史上仿佛消沉了许多,当人们向年轻一代问及“嘉兴南湖”“井冈山”“遵义”“延安”等与新中国诞生息息相关的地名,得到的回答大都不全面或不清楚。近日,笔者作为所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调研组成员来到大西北,开始了自己的红色之旅。在旅途中,笔者记下了导游给我们讲的故事……
  一
  延安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面食吃得快,做饭大烩菜,毛巾头上带,皮袄穿在外”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那里的人的生活起居。
  1989年,延安地區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派人录像制作专题节目,一位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羊,就问放羊娃:“你小小年纪为什么不上学,而在家放羊?”放羊娃回答:“放羊为了卖钱,有了钱修窑洞,有了窑洞娶妻生娃娃。”记者一打听,他家有四个孩子,随放羊娃来到他家里。
  这时炕上一个男人,凶凶地问:“你为啥进我家?”记者说:“我是从北京来的,看到你家娃娃这么小年纪不上学,想和你谈一谈。”记者了解到这位男子32岁,因为有四个孩子,家庭贫困,没钱供孩子上学。结束陕北旅程,记者把100元稿费交给了那位放羊娃,让他好好读书。一个月后,记者去信让放羊娃说说100元是怎样安排的。放羊娃如实地写信汇报:因为有了这100元钱,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叔叔实在对不起,我有两角五分钱没有用在学习上。为了学习,我和家里人一起卖土豆赚钱积攒学费。每天早上四点起来,一边卖土豆一边照看弟弟。那天弟弟在市场听到叫卖糖葫芦,问甜是啥味?爸爸说,和你妈的奶水一样味。妈妈的奶水,弟弟已经不记得了,要尝一尝甜的味道。爸爸说不能买,再有几角钱买挂面够一家人的一顿饭了。放羊娃几次三番求爸爸满足弟弟的要求,说要拿出记者给的钱。爸爸说不能花,花在这方面对不起北京叔叔。放羊娃说,爸爸哪怕给弟弟2角钱买一块糖,弟弟说哪怕少吃两顿饭。最后,放羊娃花了两角五分钱,买了一块糖。放羊娃给爸爸,爸爸不吃,给弟弟,弟弟舔一舔,舍不得吃。反复几次,还是哥咬一少半留给弟多半块,才把这块糖分开吃下。
  讲述这段故事时,导游充满深情地说,救救老区的孩子吧,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心吧。如今的延安地区,各个旅游景点餐费的10%,用作孩子教育的帮困资金。
  二
  延安的一个贫困乡,有120名学生,由江苏江阴市对口任教,支教老师要经历为期一年的实地教学。
  那年暑期,照例要接新老师来乡下的学校。从国干道下来,到这个乡是一段黄土路,得四个小时的路程。下午2点,烈日炎炎,江阴老师到半山坡就看见红旗招展,车扬起滚滚黄土。车停在路边,等黄土散去才开车门。从车里往外看,站得整齐的孩子,身着节日盛装,满头大汗,黄土落在身上像兵马俑一样。推开车门,支教老师感到凉鞋踩在地上很是烫脚。听到有节奏的口哨,学生们齐刷刷地喊口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仪式结束后,学生们又吹口哨站排往回走,学校的木制大门,显得十分破旧。江阴老师忙跑到宿舍,心想待一年怎么得了,这一会儿,满脸都是黄土,鼻子、睫毛、嘴被土罩得难受。
  第一顿饭,江阴老师是在村长家吃的。饭前洗手,村长嫂子端来半小碗水给她。她啃着干馒头,心里很不是滋味。校长、村长亲自送江阴老师回学校,砖砌成的办公桌,也是那样简陋。江阴老师准备洗澡,校长赶着毛驴驮着桶盆在山坡上挨家挨户找水,找了3个小时才找到两盆水。校长抱歉地说:“我们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保证以后每天让他们给您留。”江阴老师感到水里的温度是那么滚烫。
  江阴老师洗澡,门外七八个孩子端着空水盆等她的水,要她用过的水。孩子们说拿回家里爸爸妈妈还可以洗脸,还可以浇地。有的还问:“老师,这水怎么是香的?”后来校长和村长商量,每天有一家给老师预备一桶水,老师一个星期洗一次澡。
  江阴老师吃的是派饭。每天到哪家,吃的菜基本一样:土豆、咸菜、鸡蛋。条件好的,可以吃到米饭。每家都是学生、家长在老师吃完后再吃。一次,到一家吃饭,门锁着。后来听这位学生说,我家是救济户,上次我们家没有油,别人家都有油,只好把门锁上了,这次从我姨家借了一桶油。学生的妈妈说:“老师上次对不起,你先吃。孩子他爸下地,回来再吃也不晚。”这时,学生他爸腾地蹿上了炕,脚黑黑的,江阴老师强咽下几口饭,就不吃了。学生他爸说:“我知道今天有好饭,在门口等一早晨了。”江阴老师才知道,这户人家男人精神有些问题。学生的妈妈连连赔不是:“我们家不像家,连吃饭都不让你安稳。”随后,另一个孩子上炕,用馒头蘸油香甜地吃了起来。
  江阴老师为这里的贫困所震撼。她自愿多留一年任教。她对120名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询问学生:“你们一天花多少钱?”学生都纷纷说:“我们每天不花钱,只是过年穿新衣。”江阴老师感慨,在沿海地区,我们一天要花上这些学生一年的钱。一年后,江阴老师对前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一行人提出为贫困的孩子们募捐的想法。回忆这段经历,导游说:“当时我是夏令营的导游,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带夏令营的收入一次才200元,但还是用信封装进500元,郑重地交给了校长。”
  三
  去年夏天,深圳某公司组团到壶口,来到了延安。
  他们乘车路经一片西瓜地,车上的人纷纷要求吃西瓜解渴。车停下来,领队问瓜农西瓜多少钱一斤。瓜农说,每斤5角。领队让瓜农用秤称一个最大的,不到10斤。领队说太麻烦,不称了,每个西瓜都以10斤论。
  瓜农说不行,否则你们吃亏了。他冒着烈日,用秤给十多个西瓜逐个称了一遍。领队从瓜农口中得知,瓜农家原来有三口人,他和患有白内障的老太太,孩子在煤矿的一次事故中死了。说话的时候,老太太扶着墙从瓜棚里走出来,对吃瓜的游客一再说感谢。看到这情景,领队吃不下去了。他把所有人招到车上,说这户瓜农也是政府救济的贫困户,每年靠六七亩西瓜园度日。今天,我们每人给这户瓜农捐50元。人们找来一张报纸,开始了募捐,没成想报纸上都是100元的大票。领队捧着几千元来到瓜农面前说:“大爷,这是我们的心意。”瓜农不收,“这么多钱,我不能要。我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的钱。”老太太边哭边摸着钱说:“怎么这么些钱呵,当年咱孩子命都没了,也没有这些钱呀!”   瓜农拗不过深圳领队,只好又往车上搬西瓜,连连夸道:“好心人啊,你们是不是毛主席派来的?”
  当年,李有源在延安民歌《白马调》的基础上改编成的《东方红》,还有《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延安时期的歌曲,都足以反映延安地区人民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熱爱。有人说,1956年中国经济刚刚复苏,毛主席来延安,那时他多么需要人民的支持,中国多么需要延安精神。
  四
  延安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比山高、比海深。
  毛主席逝世前,还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多么想回去看一看。1974年,延安大生产时的劳动模范杨步浩,带着土特产乘火车去北京。乘务员把他的东西放在行李架上,杨步浩急了,“不能乱放,这是给毛主席带的,要腾出一张软卧。”到了北京,杨步浩心想:北京这么大,毛主席在哪里上班?在车站,一位小伙子推一个板车为杨步浩拉东西,并且让杨步浩也坐上去。杨步浩不干了,说道:“毛主席说,人人平等,你这是让我犯错误。过去当官做老爷,到毛主席这儿又让我犯错误?”小伙子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杨步浩老爷子信了。
  到了中南海,杨步浩把行囊背在身上,警务员问:“找谁?”“找主席、恩来、小平嘛。”“什么?找毛主席要有批条子,想当年在杨家岭、枣园,我一喊他就出来。”“毛主席在中南海上班,在海里上班?”警卫员告诉杨步浩:“和你们枣园一样。”“那我就放心了,你让我进去。”警卫员又拦住杨步浩,“你看这是我和总司令、主席的照片嘛!”“人民救星毛泽东,人们送朱毛牌匾,打着牌子,露出两个腿的就是我。”警卫员说:“这不能证明什么。”杨步浩说:“你知道我与主席是什么关系?军民鱼水情的关系。”杨步浩把土特产全拿出来,“这是我们全村人的心意,一家一个枣凑来给主席补身体,一家一把米给主席充饥。”看到警卫员这么负责,杨步浩放心了。警卫员拿起电话拨通内线说:“不是杨步浩一个人来的,而是代表全体延安人民来的!”
  1976年延河发大水,洪水冲垮大桥,杨步浩为抢救集体财产而献身。
  新中国离不开延安,可以说,当时用延安换取了全国解放。1973年,周恩来总理回访延安,车误延安南河时,总理感慨万分,以后他捐出稿费重修此桥,这就是后来人们改名的“恩来桥”。在延安,周总理看到人民生活困苦,伤心地说:“是我总理没有做好,对不起延安人民。”午饭时,面对四菜一汤,总理坚持要求撤下三菜一汤,他放下酒杯说:“我们老百姓有的还没有吃上一饭一菜,我向人民赔罪。延安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克服。”
  1974年,中央下令修通往延安的铁路,可是修到一半时停工了。有人说这条铁路是政治铁路,赔钱铁路。直到1983、1984年又继续修建,1992年全线贯通,修铁路前后达18年。近年来,延安公路堵车十分严重,从西安到延安8个小时的路程,有时因为堵车得花1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基于现状,西安到延安高速公路不断扩建并贯通。随着延安改革开放,延安飞机场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机场又选新址,原来的飞机跑道变成宽敞平坦的平安大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延安共同奋战了13个年头。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后,中央决定建纪念堂,延安人民送去了13棵松树……
其他文献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最近一段时间,每当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在电视里响起,母亲都会认真地聆听,她喜欢李谷一的演唱。电视上播放各地有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活动的报道,也让喜欢看电视新闻的母亲时不时地感慨道: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就七十年了,解放那年我才十四岁,看看那时候的条件,再看看现在,真的没法比。就像咱家现在敞亮的房子跟我小时候住的小矮屋一样,那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上的差别呀!  一  
期刊
算起来,我已经从警34年。  34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实人生也就三万天。  前几天,几个同年入警的同学聚会,我们已经有30多年没有见面了,时间过得真快,当大家再次相聚时,突然间,发现我们不再青春年少。大家相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回忆。  那个雨夜  我不会忘记40多年前的那个雨夜,那位赵叔。  那时我还小,在苍溪县城郊小学读书。那是一个晚上,风雨交加,我家住在县城上河街街口,小木屋被风刮得“
期刊
1  1949年,妈妈降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一面铺着黄沙的土炕上,妈妈浑身沾着黄土,小手攥着黄土,啼声嘹亮……  这或许是妈妈未来人生的一个意象。从此,七十年,妈妈没有离开过这块土地。她由此展开的人生,与这块土地呼吸与共、歌哭不离……直到今天,伴着每一天的红色朝阳升起、金色夕阳落下,她还劳作在出生的这个小村庄,耕种着她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一年接着一年。  1952年春天,轰轰烈烈的“土改”
期刊
坦白地说,写你,使我忐忑不安。你的很多扶贫事迹都不是从你本人口中得知的,是我听作协采风的报告和自己从老百姓得知的。你是如此低调,可你的故事却又如此吸引我、激励我,我该如何把你的刚强和担当变成我文字里的满腔正气和温暖……  绝不能让老百姓饿着肚子喝粥水  真实的故事中,你暴躁、不讲情面,让身边的人无地自容。  那一天,你因为精准扶贫立项,偷偷来到凤山一贫困独居老人家里。屋外阳光灿烂,屋内漆黑一片,如
期刊
海南农垦(简称海垦)事业的第一代创业者,是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为开发建设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在创业者行列中,有一支由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的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仅有两百余人,却是海垦事业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海垦橡胶事业建设发展的几十年间,为勘测规划、育种育苗、化学除茅、病虫害防治等科技领域以及教育、财经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支队伍有一
期刊
这两年,我一直在闭关写作,但脑海里却一直在思考,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小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存在。很多时候,每当画完一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号时,内容无论是否虚构,我都会觉得它和我的关系不大了,在一个文学和商品一道被贴上商标的时代里,一篇文章的诞生永远不足为奇,只是有时候,回过头再去读自己的作品的时候,那些旧日所寄予其中的情感,却总是一瞬间能在纸上浮现,于是,我便日复一日地,把我所认为不可或缺的情感都
期刊
罪己词   不用原谅我的罪   我的骄傲,就是爱着一个人   我的倔强和颓丧也是   但我不会因为这孤独的爱   而放下坚持   在这苍茫的人间   我已在自己的歧途,越走越远   你在不在意,都没关系   我终究会停下来   像一只鹰,落在大地之上   卸去肉身的冗   以草木、花朵、流水的干净之躯   把我经年的痛   光明正大地喊出来   在村庄   这是我希望的宁静   带着孩子们去溪边打
期刊
作者简介:邹记福,笔名野风、野岛。1972年生,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学文化。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真爱无悔》《野性的情歌》,散文集《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用青春赌明天》,小说集《走出荒原》等。  远行者的恋情  母亲又在苍茫的远山  以炊烟为我第一次走出襁褓  升起温暖  还怕儿子冷么  我已经走进了  人生五月的江南  我默默地凝视远山  对那炊烟  一声呼唤  一声祝愿  泪珠儿已经在
期刊
盛夏六月,我乘坐火车从四川成都去甘肃张掖出差。途中,有人的手机里不断地播放着徐千雅那首著名的《坐上火车去拉萨》,这歌声把我的思绪带到了17年前的那个夏天,那个任何时候想起都会热血沸腾的季节!  1  2002年4月底,我作为青藏铁路参见单位之一的宣传人员,住进了公司格尔木制梁场。  2002年6月29日,青藏铁路首次铺轨架梁仪式在青海省格尔木南山口举行。据初步统计,当时有包括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
期刊
作者简介:李建田,出生于大兴安岭,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过诗歌作品,现居呼伦贝尔。  蚂蚁  山间,我小心翼翼  进入黄昏的树林,脚步向前挪动时  我屏住呼吸,笨重的身体  在榆树的影子下,微微的战栗  脚下的一只蚂蚁,灵活地爬行  它好像,比我抖动得还厉害  蚂蚁爬上土坡,让我感受到  尘埃的震动  我想,这是一只激情澎湃的蚂蚁  清苦中,煎熬着生命  它孱弱的肉体,很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