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述学困生,即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1. 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并不都是天生笨,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天生智力不足的学生,但大都是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与别的学生形成差异,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 客观因素
(1)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负面因素。社会上某些歪风邪气、不健康的书刊、录相、不良赌博风气、打工潮的撞击,这些极易形成厌学情绪。
(2)家庭教育的差异。随着教育的普及,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3)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单一。新教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教材提供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课堂因此而生动和富有个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但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更多讲解的学困生而言,他们仍是观众。再加上单一的教学评价,使大家习惯于用考试这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1.2 主观因素
(1)学困生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缺少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暴自弃。
(2)知识认知结构不完整。学困生已学过的知识未能很好消化吸收,不能牢固掌握形成技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实施新课程以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一部分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客观因素。
2. 学困生转化策略
2.1 热爱学生,是转化的核心。热爱和信任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道德准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
2.2 立足课堂,鼓励参与,是转化的关键。心理学认为,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寻找一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路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 “座位优先”、“提问优先”、“活动优先”、“批改优先”。
2.3 抓住典型, 有效激励,是转化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要做好抓“作业中的典型”、抓“课堂上的典型”、抓“学困生的闪光点”。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有效的激励,可以促使学困生醒悟,点燃学困生智慧火花,成为学困生学习上的原动力。
2.4 家校携手,适时沟通,是转化的合力。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怀、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2.5 查漏补缺,抓好“双基”,是转化的保障。学困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缺漏很多,是导致他们新课跟不上去的主要原因。“老帐不清,新帐又欠”,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因此,只有把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补上去,才是转化学困生的保障措施。
(1)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多为学困生开“小灶”。要想使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有成效,教师应抓住四个契机:一是课前补,扫除知识障碍。二是课后补,做好查漏补缺。三是测试时补,适时点拨。四是考试后补,让“学困生”重新树立信心。
(2)开展“结对子”活动,及时地为学困生扫除知识障碍。
转变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唤醒学困生的上进心,促使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05-19
1. 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并不都是天生笨,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天生智力不足的学生,但大都是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与别的学生形成差异,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 客观因素
(1)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负面因素。社会上某些歪风邪气、不健康的书刊、录相、不良赌博风气、打工潮的撞击,这些极易形成厌学情绪。
(2)家庭教育的差异。随着教育的普及,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3)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单一。新教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教材提供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课堂因此而生动和富有个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但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更多讲解的学困生而言,他们仍是观众。再加上单一的教学评价,使大家习惯于用考试这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1.2 主观因素
(1)学困生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缺少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暴自弃。
(2)知识认知结构不完整。学困生已学过的知识未能很好消化吸收,不能牢固掌握形成技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实施新课程以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一部分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客观因素。
2. 学困生转化策略
2.1 热爱学生,是转化的核心。热爱和信任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道德准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
2.2 立足课堂,鼓励参与,是转化的关键。心理学认为,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寻找一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路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 “座位优先”、“提问优先”、“活动优先”、“批改优先”。
2.3 抓住典型, 有效激励,是转化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要做好抓“作业中的典型”、抓“课堂上的典型”、抓“学困生的闪光点”。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有效的激励,可以促使学困生醒悟,点燃学困生智慧火花,成为学困生学习上的原动力。
2.4 家校携手,适时沟通,是转化的合力。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怀、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2.5 查漏补缺,抓好“双基”,是转化的保障。学困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缺漏很多,是导致他们新课跟不上去的主要原因。“老帐不清,新帐又欠”,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因此,只有把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补上去,才是转化学困生的保障措施。
(1)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多为学困生开“小灶”。要想使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有成效,教师应抓住四个契机:一是课前补,扫除知识障碍。二是课后补,做好查漏补缺。三是测试时补,适时点拨。四是考试后补,让“学困生”重新树立信心。
(2)开展“结对子”活动,及时地为学困生扫除知识障碍。
转变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唤醒学困生的上进心,促使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