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广州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2013-2015级3个年级1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非规划类专业课程体系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强化协调专业课程的衔接关系、重视多专业联合教学方面进行课程教学优化。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112-03
Abstract: Taking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ajo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10 students in three gradesfrom 2013-2015,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under the non-plann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ere discusse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reasonabl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creating teaching forms and valuing the joint teaching among multi-specialty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1]。居住区规划设计则是按照以人为本原则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为居民创造优良的生活居住空间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两个环节。基础理论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城市居住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理论,系统了解居住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掌握居住区的结构组织和内部构成。课程设计部分主要在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居住区内住宅群、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等各种用地与设计处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彼此相互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指导和调控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作为具体实践环节,反过来又影响着城市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2]。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开发建设,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要求他们不仅仅掌握房地产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储备城市规划专业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断关注。广州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自2015年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投资分析等必修课程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可视为这两门课程的产品设计模块,其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为产品规划设计与定位提供技术支持。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仅需要社会、人文、地理、建筑、工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了解政策等。同时,该课程设计理论性强、设计任务重,方法技巧性强。对于非规划类专业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能在设定的教学时间内全面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本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对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模式现状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其中,理论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讲授顺序一般为居住区发展历程、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组織结构和布局、居住区用地规划设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设计、道路用地规划设计、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及竖向设计。课程设计环节以某一地块为案例地,按照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进行为期一周的规划设计。
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归类为倾听型和调研型。理论教学环节属于倾听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地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多媒体、图文、录像等方式进行案例讨论,了解和熟悉相关原理。课程设计环节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自主调研,在教师指定某地块的前提下,学生自行组队前往案例地进行实地勘察,后期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为了真实的把握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借助网络形式对已毕业离校的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收集主要是在问卷星公众号上进行,这种免费的调查问卷服务平台操作性强,问卷发放起来比较便利,可以通过微信快速覆盖调查目标,高效快捷,便于统计。此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课程认知、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与评价等4方面,共24道题。已毕业的三届学生总数为110余人,收集问卷为99份,有效问卷99份,数据量比较理想。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课程认知
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重要性认知方面,94.94%认为重要,3.16%认为一般,1.90%认为不重要。对该课程在拓展房地产专业知识方面的作用,96.97%认为有用,3.03%认为没有作用。对课程的态度,90.90%表示喜欢,3.03%表示一般,6.06%表示不喜欢。对课程难度,9.09%表示比较难,78.79%表示适中,12.12%表示比较容易。对补充规划设计软件实操内容必要性,84.85%认为非常有必要,15.15%认为必要。
(二)授课评价
授课评价主要从课堂氛围、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对课堂氛围,42.42%认为活跃,51.52%认为一般,6.06%认为枯燥。对“先理论教学、后实践设计”的授课体系安排合理性,87.88%认为比较合理,6.06%认为不合理,6.06%表示不清楚。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将教学方式分为传统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四类。按照选择倾向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必要性,57.58%认为很有必要,33.33%认为有必要,9.09%认为一般。对课堂上分组展示的必要性,36.36%的认为很有必要,42.42%认为有必要,18.18%认为一般,仅3.03%认为没必要。
(三)教学效果
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总体评价,27.27%的表示非常满意,60.61%的表示满意,9.09%的表示一般,3.03%的表示不满意。对个人学习效果自评,9.09%的认为很好,51.52%的认为好,36.36%的认为一般,3.03%认为不好,究其学习效果一般或不好的原因主要是规划类专业知识薄弱,其次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对课程不感兴趣。
通过以上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认可授课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总体上来看,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仍存在以下不足:
1. 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课程教学仍以教师“独白”式为主,以传统的信息传递理论教学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是否掌握相关规划知识。师生间缺失必要的对话,或较少对话,一定程度下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活跃性不一,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2. 相关课程内容衔接性差
与该课程关系密切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其中,城市规划原理属于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在大学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掌握城市规划的体系,编制和实施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房地产项目策划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虽然这些课程的时间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前后衔接,但实际情况是,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无法与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吸收消化新知识能力不一,故学习效果相差较大。
3. 理论讲授与设计环节略有脱节
根据近三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之间略有脱节,具体表现在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设计理念模糊等,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设置有效衔接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相比,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图形设计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具备系统的规划理论体系以及日常教学中接触大量的实践案例,具备较强的手绘及软件绘图能力,这是由专业背景所决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软件绘图方面较弱,强项更多体现在住区设计理念层面,这点通过前面的调查问卷分析也有所体现。
三、居住区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一)城市土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城市土地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优化是必然趋势[3]。旧区改造是城市土地存量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旧区改造不再是一味的拆迁重建,一些体现城市记忆,见证城市成长,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何保存下来成为老旧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难点。因此,在存量优化的前提下,如何规划设计老旧城区,既能适应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提升居住区的生活品质,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再现城市活力,又能兼顾历史文化底蕴保护是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居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由封闭式大街区向开放式小街区改变
2016年国務院提出了发展街区制小区的思路,即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大街区的模式,对小区内的公共资源如道路、景观等实现开放、共享模式,重点是缓解当前城市的交通压力。传统的大型的封闭式居住区像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使得城市道路利用率降低,成为阻隔交通的屏障。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不断涌现许多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向。2018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明确了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提出了“居住街坊”均衡布局的新体系[4]。围合居住街坊的道路皆为城市道路,开放支路网系统,不可封闭管理,这就是“小街区、密路网”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针对居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的改变,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更多,理念更超前。
(三)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相对于20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0.6%,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0.5%。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加剧给居住区规划设计带来更多的要求,是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如何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居住的生活条件,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四、优化课程教学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引导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新的标准要求,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改革。
(一)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未来应考虑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改变传统教师“独白”式、“填鸭”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尝试以学生为主导,鼓励课下自主学习,课上复述、探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现有倾听型和调研型教学的基础上,以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有序的进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探讨将理论学习、案例教学、自主调研及课堂探讨等交叉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协调专业课程的衔接关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来说,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需注重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关联,注重规划类知识的补充。如城市规划、住宅设计、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等课程应为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前修课程,而不能作为同期课程。因为,建筑群体、单体设计以及电脑表现技法等知识,才能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有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对学校所处区域的地方政策、城市文化、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认知,并逐渐与项目设计联合在一起,切实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三)创新教学重视多专业联合教学
作为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时事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现存的城市土地存量优化、居住区空间模式转变、老龄化现象突出等新形势和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居住区规划课程特点,将其设计内容分为方案篇、建筑篇、景观篇等篇章内容,尝试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进行联合教学,与相对应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仅能为学生打开不同学科的窗口,还能扩展其知識面,提高其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7):35-37,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S].2018.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112-03
Abstract: Taking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ajo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10 students in three gradesfrom 2013-2015,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under the non-plann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ere discusse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reasonabl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creating teaching forms and valuing the joint teaching among multi-specialty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1]。居住区规划设计则是按照以人为本原则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为居民创造优良的生活居住空间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两个环节。基础理论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城市居住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理论,系统了解居住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掌握居住区的结构组织和内部构成。课程设计部分主要在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居住区内住宅群、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等各种用地与设计处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彼此相互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指导和调控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作为具体实践环节,反过来又影响着城市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2]。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开发建设,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要求他们不仅仅掌握房地产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储备城市规划专业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断关注。广州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自2015年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投资分析等必修课程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可视为这两门课程的产品设计模块,其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为产品规划设计与定位提供技术支持。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仅需要社会、人文、地理、建筑、工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了解政策等。同时,该课程设计理论性强、设计任务重,方法技巧性强。对于非规划类专业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能在设定的教学时间内全面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本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对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模式现状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其中,理论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讲授顺序一般为居住区发展历程、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组織结构和布局、居住区用地规划设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设计、道路用地规划设计、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及竖向设计。课程设计环节以某一地块为案例地,按照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进行为期一周的规划设计。
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归类为倾听型和调研型。理论教学环节属于倾听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地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多媒体、图文、录像等方式进行案例讨论,了解和熟悉相关原理。课程设计环节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自主调研,在教师指定某地块的前提下,学生自行组队前往案例地进行实地勘察,后期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为了真实的把握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借助网络形式对已毕业离校的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收集主要是在问卷星公众号上进行,这种免费的调查问卷服务平台操作性强,问卷发放起来比较便利,可以通过微信快速覆盖调查目标,高效快捷,便于统计。此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课程认知、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与评价等4方面,共24道题。已毕业的三届学生总数为110余人,收集问卷为99份,有效问卷99份,数据量比较理想。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课程认知
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重要性认知方面,94.94%认为重要,3.16%认为一般,1.90%认为不重要。对该课程在拓展房地产专业知识方面的作用,96.97%认为有用,3.03%认为没有作用。对课程的态度,90.90%表示喜欢,3.03%表示一般,6.06%表示不喜欢。对课程难度,9.09%表示比较难,78.79%表示适中,12.12%表示比较容易。对补充规划设计软件实操内容必要性,84.85%认为非常有必要,15.15%认为必要。
(二)授课评价
授课评价主要从课堂氛围、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对课堂氛围,42.42%认为活跃,51.52%认为一般,6.06%认为枯燥。对“先理论教学、后实践设计”的授课体系安排合理性,87.88%认为比较合理,6.06%认为不合理,6.06%表示不清楚。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将教学方式分为传统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四类。按照选择倾向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必要性,57.58%认为很有必要,33.33%认为有必要,9.09%认为一般。对课堂上分组展示的必要性,36.36%的认为很有必要,42.42%认为有必要,18.18%认为一般,仅3.03%认为没必要。
(三)教学效果
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总体评价,27.27%的表示非常满意,60.61%的表示满意,9.09%的表示一般,3.03%的表示不满意。对个人学习效果自评,9.09%的认为很好,51.52%的认为好,36.36%的认为一般,3.03%认为不好,究其学习效果一般或不好的原因主要是规划类专业知识薄弱,其次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对课程不感兴趣。
通过以上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认可授课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总体上来看,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仍存在以下不足:
1. 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课程教学仍以教师“独白”式为主,以传统的信息传递理论教学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是否掌握相关规划知识。师生间缺失必要的对话,或较少对话,一定程度下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活跃性不一,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2. 相关课程内容衔接性差
与该课程关系密切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其中,城市规划原理属于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在大学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掌握城市规划的体系,编制和实施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房地产项目策划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虽然这些课程的时间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前后衔接,但实际情况是,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无法与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吸收消化新知识能力不一,故学习效果相差较大。
3. 理论讲授与设计环节略有脱节
根据近三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之间略有脱节,具体表现在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设计理念模糊等,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设置有效衔接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相比,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图形设计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具备系统的规划理论体系以及日常教学中接触大量的实践案例,具备较强的手绘及软件绘图能力,这是由专业背景所决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软件绘图方面较弱,强项更多体现在住区设计理念层面,这点通过前面的调查问卷分析也有所体现。
三、居住区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一)城市土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城市土地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优化是必然趋势[3]。旧区改造是城市土地存量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旧区改造不再是一味的拆迁重建,一些体现城市记忆,见证城市成长,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何保存下来成为老旧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难点。因此,在存量优化的前提下,如何规划设计老旧城区,既能适应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提升居住区的生活品质,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再现城市活力,又能兼顾历史文化底蕴保护是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居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由封闭式大街区向开放式小街区改变
2016年国務院提出了发展街区制小区的思路,即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大街区的模式,对小区内的公共资源如道路、景观等实现开放、共享模式,重点是缓解当前城市的交通压力。传统的大型的封闭式居住区像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使得城市道路利用率降低,成为阻隔交通的屏障。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不断涌现许多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向。2018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明确了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提出了“居住街坊”均衡布局的新体系[4]。围合居住街坊的道路皆为城市道路,开放支路网系统,不可封闭管理,这就是“小街区、密路网”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针对居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的改变,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更多,理念更超前。
(三)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相对于20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0.6%,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0.5%。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加剧给居住区规划设计带来更多的要求,是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如何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居住的生活条件,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四、优化课程教学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引导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新的标准要求,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改革。
(一)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未来应考虑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改变传统教师“独白”式、“填鸭”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尝试以学生为主导,鼓励课下自主学习,课上复述、探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现有倾听型和调研型教学的基础上,以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有序的进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探讨将理论学习、案例教学、自主调研及课堂探讨等交叉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协调专业课程的衔接关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来说,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需注重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关联,注重规划类知识的补充。如城市规划、住宅设计、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等课程应为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前修课程,而不能作为同期课程。因为,建筑群体、单体设计以及电脑表现技法等知识,才能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有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对学校所处区域的地方政策、城市文化、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认知,并逐渐与项目设计联合在一起,切实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三)创新教学重视多专业联合教学
作为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时事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现存的城市土地存量优化、居住区空间模式转变、老龄化现象突出等新形势和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居住区规划课程特点,将其设计内容分为方案篇、建筑篇、景观篇等篇章内容,尝试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进行联合教学,与相对应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仅能为学生打开不同学科的窗口,还能扩展其知識面,提高其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7):35-37,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