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离别词中典型动物意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离别”这个主题在中国文学界一直绵延不绝,在离别词中,有几类动物意象常常出現,本文对在送别词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经典动物意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离别词与动物意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五种经典动物意象,阐述它们各自的源头、形成过程以及在宋词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关键词:宋词;离别词;动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2
  一、动物意象与离别词
  意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1]。意象具有概念性的“意”和形象性的“象”两个内涵。“意象”必定是承载着哲理或者象征意义的审美范畴,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也是诗词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的选取范围很广,其中,自然界中的动物意象因其与人类生活联系的紧密、与人类相似的习性成为诗词中的常客,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人生态度。
  “多情自古伤离别”[2],离愁作为一种内敛的情绪,不若愤怒、悲痛这些情绪一般喷涌而出,而是通过婉转和压抑的方式来体现,这就与诗词含蓄的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其中,宋词拥有自由开放的结构和广阔的主题,加之宋代文人细腻感伤的审美情趣,使得宋代的离别词拥有非凡的感染力。离别词的范围颇为广泛:以离别为核心,在这外延也涉及到对故土的怀念、对恋人的相思,以及引发的对人生的哲思等等。在这些离别词中,动物意象的运用是独具特色的一类,因而本文选取五个典型动物意象进行探究。
  二、宋代离别词中典型动物意象探析
  1、杜鹃
  杜鹃鸟,又称子规、布谷鸟、杜宇等。在上古时期就有关于杜鹃的神话传说。北宋《太平御览》有记载:“望帝使鳖冷治水而淫其妻,灵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杜宇死时,适二月而子规鸣,故蜀人闻之皆曰:‘我望帝也’”[3]。这个传说流传甚广,后世的人们都把杜鹃看作望帝的转世,使得这种鸟带有了神秘的悲凄色彩。张潮在著作《幽梦影》中写道:“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4]。杜鹃的哀婉形象不仅是因为神话传说,也源于其自身的一些特征。杜鹃好鸣,啼叫昼夜不止,音色哀婉凄切,先民认为杜鹃会一直鸣啼至出血才停止,但这其实是人们赋予杜鹃的一种想象。杜鹃鸟喙部为鲜红色,在啼鸣之时肉色时隐时现,人们误以为是啼叫所致的鲜血。这些都使得杜鹃鸟形成以悲情为主的文化意蕴。
  在文学中,杜鹃的出现最早源于《诗经》,在《小雅·桑扈》中有“交交桑扈,有莺其羽”之句。唐代诗人李白把杜鹃的意象内涵拓展开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直接用杜鹃渲染离别的氛围。在宋词中,杜鹃意象被更加具体地运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的《鹊桥仙·送粉卿行》详尽地描绘了稼轩送别其女侍粉卿的细节:
  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余里。[5]
  杜鹃的鸣叫声急促婉转,一鸣即四声,自高至低,再曲折向高处,最后归于沉寂。这种旋律听起来就像人声的 “不如归去”。辛词借杜鹃之声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精妙地烘托了离别气氛。在他的另一首诗《婆罗门引》中,有“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之句,给人哀而不伤的淡淡惆怅之感。
  2、猿
  猿是一个延续多年的物种,在文学中的浪漫意象的营造始于《楚辞》,在屈原的《九歌·山鬼》中,有“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之句。猿夜雨独吟的图景渲染了后文“思公子兮徒离忧”的气氛。此后,猿声由弱转强,东晋出现了关于猿猴的神话传说。在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遂至家……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哀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6]。“断肠猿”传说在当时影响颇大,这使猿意象突破了“哀怨”的情感范围,带有了悲痛甚至“断肠”的浓烈感情色彩,对巴东地区的地域文化有很大影响。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有民间歌谣咏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至此,猿意象已经被丰富扩大,与巴山、雨夜、相联系,成为一个典型的组合意象群,被文人运用在诗词之中,尤其频繁地用来表达别离相思的感情。
  在宋词中,“猿”意象的运用也颇多。南宋白玉蟾的《菩萨蛮·送刘贵伯》描绘了一幅月夜送别的图景:
  阁山云冷风萧瑟。野猿啼罢蟾光白。听彻太清弦。断肠云水天。金陵君此去。秋入蒹葭浦。兴满即回辕。明年二月春。[7]
  白玉蟾的社会身份是一名道士,同时作为文学界的一位“才子”,他的词作也别有特色。作为一个出世之人,理应“忘情”,但内心的情感又无法抑制,于是悲苦之情只能通过断肠之声来表达,以此来描述不可言说的感情。在这首离别词中,没有直借描写出送别的二人的言语或神情,而是通篇进行景物描写。寒风、冷月、清弦,这些画面的堆叠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他运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猿啼巧妙地出现在他塑造的送别图中。
  3、马
  马,与上述意象都有所不同。它与人类的联系最为紧密,千百年来都作为人们的出行工具而频繁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因此便与远行、别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诗经》中,马的身影常常出现。《小雅·白驹》是留客惜别之诗。通过絷维客人的白马使其不能离去的行为表达挽留不舍:“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这里的白马带有离别的意蕴,并在后世沉淀得愈加浓厚。
  宋代对于“马”意象的运用范围很广,宋词中出现马意象约1800多次,在这其中出现在送别词中的马意象大多烘托了缠绵悱恻、哀愁苦闷的氛围,尤其是作为声音的“马嘶”意象大量运用在宋词中。与猿鸣、鹃啼有所不同,马的嘶鸣声音高嘹亮,音域更广,音色也更为辽远广阔。这种声音的特点使得作为交通工具的马成为离别的代表意象之一。张先的《相思令》是一首意境比较朦胧凄迷的送别诗。上片写送别途中的场景,“苹满溪。柳绕堤”,友人别后,“烟霏霏,风凄凄”,回到家后背靠朱门眺望远方,却只能听到路上凄清的马嘶声,“重倚朱门听马嘶”。滑稽词派的曹组创作的《临江仙》描写了酒后送别友人的情景:   青琐窗深红兽暖,灯前共倒金尊。数枝梅浸玉壶春。雪明浑似晓,香重欲成云。
  户外马嘶催客起,席间欢意留人。从他微霰落纷纷。不妨吹酒面,归去醒余醺。[8]
  在一个寒冷的雪夜与友人共酌热酒,在微醺之际,马的嘶鸣声使主人感到别离时刻迫近,就如在催促起行一般。“共倒金尊”之夜终要结束,那索性立即动身出发,在没有清醒地感受到别离苦涩的时候就归去吧。词中的马鸣在客观上并没有感情色彩,但词人却赋予了它拟人的意义。马意象在这里代表的不仅是离别时刻的迫近,也暗示出词人不舍的心情,因此才会感到本不存在的“催促”之意。
  4、蝉
  蝉,又称蟪蛄、鸣蜩,是一种擅于鸣叫的昆虫。蝉的生命始于夏,终于秋,文人常常会在夏末秋初时感受到其生命之末的哀歌,從而移情到自身。《诗经·小雅·小弁》中的“菀彼柳斯,鸣蜩嘒嘒”之句,是在“我心忧矣”的情感下进行的描写,可以看出古人已经对蝉的鸣叫声产生了感情波动。在楚辞中,蝉意象也被运用于抒发情感:“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王孙的不归使人焦急,满眼萋萋的芳草更使人情感连绵不断,夏蝉的哀鸣又引起作者的萦回之思、惆怅之情。
  在宋词中,“蝉”意象的运用也颇为广泛。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与恋人惜别之作,开篇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奠定了萧瑟冷寂的气氛,蝉声的凄凉急促也似在催促离人起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离去后,更感受到别离的苦痛,更何况是在这样的一个秋蝉鸣泣的“冷落清秋节”!另外,蝉声的独特音色在离人耳中有似于曲的感受。在吴文英的《风入松·桂》中就有这种表达:
  兰舟高荡涨波凉。愁被矮桥妨。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还泊邮亭唤酒,旧曾送客斜阳。
  蝉声空曳别枝长。似曲不成商。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和醉重寻幽梦,残衾已断熏香。[9]
  西园指的是梦窗在苏州的居所,因此这应是梦窗送别爱妾苏姬的词作。在斜阳下的渡口看着心爱的人乘舟离去,秋蝉的鸣叫使得词人触景生情,短促不绝的节奏像是不成曲调的离歌。蝉声音色辽远空灵,使词人回忆起苏姬在西湖边歌舞的情景,不由得更觉幽梦凄凉。
  注释:
  [1](宋)朱熹撰,廖名春点核:《周易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2页。
  [2](宋)柳永《雨霖铃》,选自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页。
  [3][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08页。
  [4][清]涨潮著,王峰评注:《幽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9页。
  [5]选自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02页。
  [6][晋]干宝著:《搜神记 世说新语》,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页。
  [7]选自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8页。
  [8]选自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3页。
  [9]选自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06页。
  参考文献:
  [1]董晓强.杜鹃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杨微.唐代蝉意象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3]戴仲民.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形象审美意蕴剖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4]姚梅.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文化解读[J].文教资料,2012.
  [5]瞿明刚.论长江三峡的啼猿意象[J].中华文化论坛,2008.
  [6]张鹤.《诗经》、楚辞的马意象比较[J].诗经研究丛刊,2008.
  [7]张薇.论中国古代诗文中马意象的演变[J].青春岁月,2010,24:12.
  [8]白帅敏.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
  [9]丁晨.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D].苏州大学,2006.
  [10]王剑雄.《诗经》虫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1]田蕊.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0.
  [1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表明数学课堂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
摘 要:在《美狄亚》和《琵琶记》这两部戏剧中女主角都为弃妇,但是美狄亚向她的丈夫實施了报复而赵五娘却没有这样做。很多学者都已研究过并且对比过这两部戏剧。然而,至今没有学者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对比过这两部戏剧。旧历史主义强调作品对历史现实以及作者生平的反映,而新历史主义则强调文学参与历史斗争。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对这两部戏剧做进一步的研究,即通过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来对这两部戏剧作比较分析。笔者相信通
摘 要:《文心雕龙》这部理论著作闻名中外,可与西方的《诗学》比肩,它之所以流传千古,扬名内外,获得如此盛誉,离不开时代对其的造就,亦离不开创作主体在文本创作上的苦心孤诣。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其成果已经洋洋大观,对其修辞的挖掘亦不在少数,本文将从话语视觉修辞这一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度探究,以期对这部理论著作获得高屋建瓴的认识。  关键词:《文心雕龙》;语言;视觉修辞  作者简介:向晓玲,湖北民族学
教学比赛中,评价一节课有许多指标,其中一项就是看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但要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多媒体的使用.
摘 要: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中华民族内在气质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君子人格是儒家的人格追求,也是历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安邦,“君子观”都是中国人的重要价值追求。“君子”是高尚品德的代名词,是向圣人靠拢的第一步。  关键词:儒家;君子文化;君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
案例:一天,晚自习放学后,某校初一年级的5名学生,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及时回家,而是先在学校的操场玩,后又冒着小雨爬上学校背后的山坡,在山坡上有学校废弃的一个6米深的干水
1989—1991年研制芝麻种子丸粒化配方16个,3年39点次田间试验结果,33点次表现增产,增产幅度3.25%—37.37%。丸粒化处理区单株蒴数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0.97%和25.06%。处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路小学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来校进行校本教研活动,这里我们辑录了人民路小学梅老师有关《直角的认识》的课堂实录以及课后朱乐平老师与梅老
“我做慈善不问动机,只问后果,因为动机是上帝的事情。”“在中国,出名的副作用有多大,你只要看看王石和潘石屹多悲惨就知道了。如果你是一个名人,还跟每一个咬你的人对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