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4-000-01
摘 要 对于运动员来说,髌腱末端病是一个发病率高、危害程度大、治疗效果不佳的损伤。本文总结了研究者们对于髌腱末端病使用生物力学方法,探求其跳跃模式的变化差异。旨在寻找髌腱末端病患者跳跃动作的特征,能够及早的发现髌腱末端病,并对引起髌腱末端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推测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在急性期跳跃过程中其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角速度等动作因素会呈现增加的特异性,在慢性期其跳跃过程可能会呈现僵硬现象。
关键词 髌腱末端病 动作技术 跳跃
髌腱末端病又被称为髌腱炎、髌尖痛等。它是指髌腱在髌骨下极止点部位由于过劳等原因造成末端的主要结构及其周围的附属结构如腱围、脂肪垫、髌下软骨垫等组织的变性、增生、坏死、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产生疼痛、起跳困难等症状[1]。研究表明[2],髌腱末端病是由于跳跃后“落地”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在髌腱处产生“离心性载荷”,从而反复牵拉导致损伤,而累计下来的退行性病变[3]。这些爆发性的跳跃动作对膝关节的力量和速度都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篮球运动中的跳跃为离心运动,运动过程中离心运动对肌力要求更高,所需肌力是向心运动的3倍。此外,着地时刻膝关节没有充分的进行缓冲也可能是导致髌腱末端病的主要原因。避免膝关节在着地时刻过于的“僵硬”是减少膝关节损伤的关键手段[8]。
Devita等研究者发现“僵硬”着地的过程髋关节的伸肌力矩和膝关节的屈肌力矩更大,地面反作用力增加,踝关节代偿性的增加了缓冲作用。Lian等人发现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跳跃的高度更高,包含离心运动的跳跃动作做尤为明显。Richards等人发现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跳跃动作中着地阶段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更大,作者认为髌腱所承受的加载力过大是造成髌腱疼痛的根本原因。着地阶段过高的踝关节内外翻力矩、过高的胫骨外旋力矩、过高的跖屈力矩、增加的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膝关节伸展时加载率过大都可能与髌腱末端病有关。Almekinders等人发现在膝关节完全伸直的状态下髌腱的抗拉伸能力很强,但是在膝关节屈曲位髌腱的抗拉伸能力明显降低。作者推测髌腱损伤的原因不仅是反复的过度载荷,更可能是髌腱在其应力薄弱位置下收到牵拉而造成的。Decker等研究者发现在着地过程中女性的下肢各个关节的活动角度及其角速度都很更大,但着地瞬间身体较平直。女性主要依靠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缓冲,而男性更多的是依靠膝关节和髋关节来完成缓冲动作。James等人[3]现积极型的受试者在进行跳跃时,会根据高度调整自己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肌肉的做功情况,而消极型则会消极面对下肢与地面的冲击过程,从而更容易发生损伤。Bisseling等人发现,处于慢性无痛期的运动员膝关节受力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着地阶段动作过于的“僵硬”的表现。而处于急性期的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膝关节屈曲角度虽然发生变化,但膝关节受力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Edwards等人发现这些运动员髌腱所承受负荷没有明显增大,但在第一次着地阶段所表现出来膝关节屈曲与髋关节的伸展与其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Sorenson等人发现,患有髌腱末端病的排球运动员在股四头肌做离心运动的时候净功与净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做向心运动时两者差别不明显;而净力矩、角速度、关节活动度则与髌腱末端病无相关;此外,实验组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也高于对照组。
Edwards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髌腱末端病患者在跳跃落地阶段会出现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大、角速度增加等因素的变化,这是髌腱末端病患者为适应疾病的一种表现;以James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髌腱末端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膝关节着地时的“僵硬”动作引起的,“僵硬”动作减小了膝关节的缓冲能力,使得髌腱承受了更大的力;虽然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异性很大,但是参考Bisseling的研究结果可以假设: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在急性期其跳跃过程中其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角速度等动作因素会呈现特异性,患者会努力使用各种代偿动作来增加跳跃的能力。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在慢性期其跳跃过程可能会呈现“僵硬”现象,而这种“僵硬”现象可能是运动员自我保护的一种动作,但是这种保护其实是加重了髌腱承受的负担,增加了髌腱末端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运动医学[M].长春出版社.2000.
[2] Cook, J.L., et al. Anthropometry,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ultrasound patellar tendon abnormality in elite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r J Sports Med. 2004.38(2):206-209.
[3] James, C.R., B.T. Bates, and J.S. Dufek.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biomechanical response strategies for accommodating landing impact[J]. J Appl Biomech. 2003.19(2):106-118.
摘 要 对于运动员来说,髌腱末端病是一个发病率高、危害程度大、治疗效果不佳的损伤。本文总结了研究者们对于髌腱末端病使用生物力学方法,探求其跳跃模式的变化差异。旨在寻找髌腱末端病患者跳跃动作的特征,能够及早的发现髌腱末端病,并对引起髌腱末端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推测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在急性期跳跃过程中其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角速度等动作因素会呈现增加的特异性,在慢性期其跳跃过程可能会呈现僵硬现象。
关键词 髌腱末端病 动作技术 跳跃
髌腱末端病又被称为髌腱炎、髌尖痛等。它是指髌腱在髌骨下极止点部位由于过劳等原因造成末端的主要结构及其周围的附属结构如腱围、脂肪垫、髌下软骨垫等组织的变性、增生、坏死、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产生疼痛、起跳困难等症状[1]。研究表明[2],髌腱末端病是由于跳跃后“落地”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在髌腱处产生“离心性载荷”,从而反复牵拉导致损伤,而累计下来的退行性病变[3]。这些爆发性的跳跃动作对膝关节的力量和速度都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篮球运动中的跳跃为离心运动,运动过程中离心运动对肌力要求更高,所需肌力是向心运动的3倍。此外,着地时刻膝关节没有充分的进行缓冲也可能是导致髌腱末端病的主要原因。避免膝关节在着地时刻过于的“僵硬”是减少膝关节损伤的关键手段[8]。
Devita等研究者发现“僵硬”着地的过程髋关节的伸肌力矩和膝关节的屈肌力矩更大,地面反作用力增加,踝关节代偿性的增加了缓冲作用。Lian等人发现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跳跃的高度更高,包含离心运动的跳跃动作做尤为明显。Richards等人发现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跳跃动作中着地阶段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更大,作者认为髌腱所承受的加载力过大是造成髌腱疼痛的根本原因。着地阶段过高的踝关节内外翻力矩、过高的胫骨外旋力矩、过高的跖屈力矩、增加的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膝关节伸展时加载率过大都可能与髌腱末端病有关。Almekinders等人发现在膝关节完全伸直的状态下髌腱的抗拉伸能力很强,但是在膝关节屈曲位髌腱的抗拉伸能力明显降低。作者推测髌腱损伤的原因不仅是反复的过度载荷,更可能是髌腱在其应力薄弱位置下收到牵拉而造成的。Decker等研究者发现在着地过程中女性的下肢各个关节的活动角度及其角速度都很更大,但着地瞬间身体较平直。女性主要依靠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缓冲,而男性更多的是依靠膝关节和髋关节来完成缓冲动作。James等人[3]现积极型的受试者在进行跳跃时,会根据高度调整自己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肌肉的做功情况,而消极型则会消极面对下肢与地面的冲击过程,从而更容易发生损伤。Bisseling等人发现,处于慢性无痛期的运动员膝关节受力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着地阶段动作过于的“僵硬”的表现。而处于急性期的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膝关节屈曲角度虽然发生变化,但膝关节受力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Edwards等人发现这些运动员髌腱所承受负荷没有明显增大,但在第一次着地阶段所表现出来膝关节屈曲与髋关节的伸展与其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Sorenson等人发现,患有髌腱末端病的排球运动员在股四头肌做离心运动的时候净功与净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做向心运动时两者差别不明显;而净力矩、角速度、关节活动度则与髌腱末端病无相关;此外,实验组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也高于对照组。
Edwards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髌腱末端病患者在跳跃落地阶段会出现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大、角速度增加等因素的变化,这是髌腱末端病患者为适应疾病的一种表现;以James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髌腱末端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膝关节着地时的“僵硬”动作引起的,“僵硬”动作减小了膝关节的缓冲能力,使得髌腱承受了更大的力;虽然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异性很大,但是参考Bisseling的研究结果可以假设: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在急性期其跳跃过程中其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角速度等动作因素会呈现特异性,患者会努力使用各种代偿动作来增加跳跃的能力。患有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在慢性期其跳跃过程可能会呈现“僵硬”现象,而这种“僵硬”现象可能是运动员自我保护的一种动作,但是这种保护其实是加重了髌腱承受的负担,增加了髌腱末端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运动医学[M].长春出版社.2000.
[2] Cook, J.L., et al. Anthropometry,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ultrasound patellar tendon abnormality in elite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r J Sports Med. 2004.38(2):206-209.
[3] James, C.R., B.T. Bates, and J.S. Dufek.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biomechanical response strategies for accommodating landing impact[J]. J Appl Biomech. 2003.19(2):1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