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都被认为是很有人文性的教育学科,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方法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以生活化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课堂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开展生活实践,促使学生探究语文内容”这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导入
对于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来说,由于它是属于文字性比较多且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写作锻炼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一定的枯燥、乏味,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针对教学提高一定的新鲜感或是利用新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以此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鉴于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以生活化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
课上导入是学生开始语文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能不能真正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学生的课上状态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导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初中生对周围事物保持一定程度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好奇心来进行生活化的导入,使学生感受到与生活贴近的语文教学内容,形成以生活为导向的语文概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
例如,在教学《邓稼先》这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是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的,旨在让学生学习他的伟大精神,所以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先抛开课本,为学生讲述关于邓稼先的一些故事,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入侵中国后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他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离开北平吧。临走前,他的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邓稼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杰出贡献。”结合这样的生活化故事进行导入,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的理解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其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其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只有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去理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人文内涵。为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促使语文与生活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目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节课的时候,因为这篇课文是讲父爱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元素去让学生思考。比如,这篇课文中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令人感动,作者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在学习到这里时,教師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把作业落在家里了,而我爸爸冒着大雨为我送来了作业,当时他的身影令我很感动!”有的学生说:“有一次,爸爸在厨房里为我做饭,虽然没有妈妈做得好吃,但是我也很感动。”由此,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联系,加深了学生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内心对父爱的理解,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三、开展生活实践,促使学生探究语文内容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去,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服务。生活化教学不只指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静态变为动态,这样可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增加生活阅历。
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不必把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来到课外,营造沉浸式的氛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学校花坛边、草坪上或者假山旁,然后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在真实的春之情境中放声朗读,真正去体会那浓浓的春意,结合这样的实践去让学生体会课文描写的语言,体会春天的色、香、味。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完全融入了文本中。由此可见,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
总而言之,生活本身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语文是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勇群.让生活教育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108-109.
[2]成红梅.借助生活支撑 激活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8):97-98.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导入
对于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来说,由于它是属于文字性比较多且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写作锻炼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一定的枯燥、乏味,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针对教学提高一定的新鲜感或是利用新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以此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鉴于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以生活化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
课上导入是学生开始语文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能不能真正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学生的课上状态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导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初中生对周围事物保持一定程度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好奇心来进行生活化的导入,使学生感受到与生活贴近的语文教学内容,形成以生活为导向的语文概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
例如,在教学《邓稼先》这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是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的,旨在让学生学习他的伟大精神,所以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先抛开课本,为学生讲述关于邓稼先的一些故事,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入侵中国后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他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离开北平吧。临走前,他的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邓稼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杰出贡献。”结合这样的生活化故事进行导入,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的理解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其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其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只有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去理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人文内涵。为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促使语文与生活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目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节课的时候,因为这篇课文是讲父爱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元素去让学生思考。比如,这篇课文中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令人感动,作者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在学习到这里时,教師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把作业落在家里了,而我爸爸冒着大雨为我送来了作业,当时他的身影令我很感动!”有的学生说:“有一次,爸爸在厨房里为我做饭,虽然没有妈妈做得好吃,但是我也很感动。”由此,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联系,加深了学生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内心对父爱的理解,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三、开展生活实践,促使学生探究语文内容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去,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服务。生活化教学不只指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静态变为动态,这样可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增加生活阅历。
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不必把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来到课外,营造沉浸式的氛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学校花坛边、草坪上或者假山旁,然后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在真实的春之情境中放声朗读,真正去体会那浓浓的春意,结合这样的实践去让学生体会课文描写的语言,体会春天的色、香、味。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完全融入了文本中。由此可见,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
总而言之,生活本身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语文是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勇群.让生活教育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108-109.
[2]成红梅.借助生活支撑 激活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