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以“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在数学课堂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72-02
  生本教育理念最大的特征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特点,关注学生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下面笔者以“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为例,论述在数学课堂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策略,期望进一步丰富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参与目标制定,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学活动的“风向标”,也是评价一节课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制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学生不再是学习目标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目标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将其整理为教学目标,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教学片段1】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体积与容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生2: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生3:怎样比较体积的大小?
  生4:体积大还是容积大?
  师: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还不少呢!我把同学们想要了解的知识进行了整理。
  出示学习目标:①什么是体积?怎样比较物体体积?②什么是容积?③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师:既然明确了学习目标,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启探索之旅吧!希望学完这课以后,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新课伊始,教师并未急于导入新课,而是引导学生共同制订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使学生确立了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此外,师生共同参与目标制订,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二、创设生动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要践行生本理念,打造生本课堂,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短、平、快”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究意愿。受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小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这时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片段2】
  师(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同学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生1:因为小石子占了水的“空间”,使水面上升,所以乌鸦能喝到水了。
  师:对。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占了“空间”呢?
  生2:桌子占了空间。
  生3:数学课本也占了空间。
  生4:一根粉笔也占了空间。
  师:一根粉笔和一本数学课本,哪个占的空间更大呢?
  生5:一本数学课本占的空间要大得多。
  师:我和生1谁占的空间更大呢?
  生6:老师个子更高,也更“宽”些,所以老师占的空间更大。
  师:看来物体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称为物体的体积。
  教师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体积的概念,顺应了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的兴趣爱好,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同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初步建构体积的概念,为下一步深入探究体积的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
  三、展开自主探究,体验知识产生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批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是“模仿数学”和“无价值的数学”,无助于学生的创造。在他看来,数学在本质上是人们认知尝试的系统化,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体验、理解这些知识。换句话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和再创造的过程。生本课堂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片段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体积。我手里有一个土豆和一个红薯,你们能看出哪个的体积更大些吗?
  生1:我认为土豆的体积更大。
  生2:红薯的体积更大。
  生3:它们的体积差不多,很难分辨。
  师:在很多情况下,用肉眼并不容易分辨出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4:可以学习故事中的“小乌鸦”,把土豆和红薯放到烧杯里,哪个的水面上升得高,哪个体积就更大。
  师:讲台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来证明土豆和红薯谁的体积更大?
  (学生做实验)
  生5:我首先往烧杯里都倒上同样多的水,然后将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我发现两个杯子的水面都升高了,但是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面升高得更多,因此,红薯的体积比土豆要大。
  师:请想一想,一张纸有体积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验证自己的观点。
  生6:纸也占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它也是有体积的。
  生7:虽然一张纸非常薄,但是把很多张纸堆在一起,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纸占了空间,是有体积的。比如,我们小组把5本作业本摞起来,就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厚度,这些作业本占了空间,因此它们也有体积。既然很多张纸有体积,那一张纸当然也有体积了,只是体积比较小而已。   生8:我们小组把一张纸连续对折几次,这个时候就能够明显感觉到纸的厚度,因为纸占了空间,所以一张纸是有体积的。
  生本课堂必然要通过数学探究活动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体积”,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两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是有差异的,这不但提升了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数学操作的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张纸有体积吗?”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举例子、摞作业本、折叠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深度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无论是数学操作还是小组合作,学生都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正是生本课堂所追求的。
  四、巧用课堂讨论,沟通概念联系
  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在讨论和交流中,实现观点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促进学生在辩论和质疑中形成数学表达能力,提升数学学习力。
  【教学片段4】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那么,什么是容积呢?
  生1:一个杯子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师:对。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那么,什么是容器呢?
  生2:容器就是能装东西的物体,比如书包、杯子、抽屉等。
  师:我们刚才实验中用到的土豆和红薯,它们有容积吗?
  生3:没有,因为它们不是容器,内部不能装东西。
  师: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异同点呢?
  生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
  生5:物体都有体积,但是只有容器才有容积。
  生6:观察物体的体积要从外面看,观察容器的容积要从容器里面看。
  生7:我认为容积是一种特殊的体積。
  生8:体积和容积在本质上都是指“所占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异同点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还使学生进一步厘清了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真知,提升了能力。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在课堂上的实践离不开具体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创设生动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数学课堂焕发新活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悦,教与学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这正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水平结伴而行、因需侧重和辨证统一,数学化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本质有根、智慧路径有链、模型结构有美和数学思想有魂的“再创造”过程,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化学习;问题本质;过程经历;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11-03  所谓“数学化”,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既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虽小,却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决定一节课的高效性。  [关键词]细节;思考;表述;答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
[摘 要]在教学之前,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确定位置;思维;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74-03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经历了教条主义、观察反思、探索突破三个阶段,发现在探索突破阶段中,引导学生编写数学趣题,参加数学游园、数学剧表演等教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要]下等教法教知识,中等教法教方法,上等教法教思想,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汲取思想方法用来应付一切未知的困难,才是智育的根本,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规律,还要带学生破除条框的限制,保留思想方法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数学;规律;模型;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32-02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二册“数学思考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几何知识教学的各个认知阶段,“动”“静”相融地呈现和表达,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空间观念;静态观察;动态验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30-02  纵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摘 要]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概念,教师需要对概念作出通俗化、口语化的阐释。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要牢牢把握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在重新解读分数意义时,也要重新解读单位“1”。  [关键词]单位1 ;幼稚化;分数;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5-01  一、诊断错例  师:观察图片,把着色部分用分数表示。通
[摘 要]改进教学,需要特别关注“把握本质”和“沟通联系”两个方面。在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和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对比、猜想、总结中,明晰“余数从何而来”,懂得用摆小棒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从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关键词]把握本质;沟通联系;有余数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
[摘 要]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转化思想可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事半功倍。转化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只是形式上进行了变形转换,做到了化难为易,而对于转化前后的深层逻辑线索却很少触及,难以建立持久稳定的感知。如果能够用形象的本体和喻体将新知与旧知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会更系统、更深刻。  [关键词]转化思想;比喻体;小数乘整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教师深入把握数学阅读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要有计划、有策略地教会学生数学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教师设计课外阅读导学案,以导促阅读,提供一些展示平台,学生的数学阅读将会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高年级;兴趣;习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