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出发,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要通过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教学中反思关注学生情感把握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教学后反思明确教学得失,重视课堂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反思 教学方案 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反思,本文我想就这一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研究相关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但实际要讲的内容很多,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第三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中,制做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作为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你要认真讲学生才能科学的理解三维结构模型,并要解释什么是物理模型,因为练习比较难,只有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才能做的正确。在“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中所提到的能量的转化效率和生成ATP的个数,你要讲学生才能理解会做。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自主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他能主动的找教师、找同学帮助,上网、查资料,他会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注重学生反馈,把握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该,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一级级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學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如合理利用教材中“问题探讨”它是以生活常识、实验现象、科学史话、数据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问题探讨”中提出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问题非常实际,但局限于已有知识和方法又不能解决。我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这样由于引课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现象,可他们却都说不清其道理,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学习氛围,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问题所造成的悬念,可增加学生对“收获”的喜悦。同时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来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的教学,通过介绍内环境三者的关系,只要补充小肠吸收营养(葡萄糖)到血浆,及组织液和组织细胞的关系,学生就会不难自主学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教,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有关该学科的小型图书室,而是要他们独立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总之,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实践,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惟有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素养,我们的课堂才会增添更多的智慧和精彩。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反思 教学方案 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反思,本文我想就这一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研究相关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但实际要讲的内容很多,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第三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中,制做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作为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你要认真讲学生才能科学的理解三维结构模型,并要解释什么是物理模型,因为练习比较难,只有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才能做的正确。在“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中所提到的能量的转化效率和生成ATP的个数,你要讲学生才能理解会做。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自主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他能主动的找教师、找同学帮助,上网、查资料,他会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注重学生反馈,把握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该,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一级级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學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如合理利用教材中“问题探讨”它是以生活常识、实验现象、科学史话、数据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问题探讨”中提出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问题非常实际,但局限于已有知识和方法又不能解决。我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这样由于引课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现象,可他们却都说不清其道理,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学习氛围,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问题所造成的悬念,可增加学生对“收获”的喜悦。同时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来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的教学,通过介绍内环境三者的关系,只要补充小肠吸收营养(葡萄糖)到血浆,及组织液和组织细胞的关系,学生就会不难自主学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教,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有关该学科的小型图书室,而是要他们独立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总之,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实践,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惟有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素养,我们的课堂才会增添更多的智慧和精彩。